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先秦分类观念与中国学术分科之特征

2017-06-1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9
转发:0
评论:0
先秦分类观念与中国学术分科之特征,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分科观念和学科门类,是晚清时期受西学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但这是否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分科观念和学科门类,是晚清时期受西学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古来没有分科观念?是否意味着中国没有自己的学术分科体系?这是考察近代学术分科问题之前必须弄清的重要而复杂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重视,亦无专文系统阐述。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的分科观念及学术分类体系的初步考察,力图弄清中国传统学术分科之基本特征。


“分”、“别”、“类”等观念,是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在生产活动中逐渐产生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自然产生之重要观念。按照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分,别也。从八刀。”分,指分别。而“八”的原义,指“别”。《说文解字》曰:“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凡八之属皆从八。”[1]这是秦汉时期对“分”的理解。实际上,在先秦典籍中,有关“分”、“别”的记载也较多。


中国象形文字,传说是黄帝时仓颉所造。许慎《说文解字》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每(右丝旁),饰伪萌生。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虎(右足旁)亢(下走之)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2]


“知分理”然后能“相别异”,有了“分”“别”观念后,方能“初造书契”。书契造就后,方会“百工以义”,各守其责,万品以察。因此,许慎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3]最初之“知分理”与“相别异”,显然是“依类象形”的结果。这说明中国在传说的黄帝时代,已经有了“以理群类”、“分别部居”观念。


春秋时期,有关“分”、“别”的记载更多。《论语·微子》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此处的“分”,指分别。《礼记·曲礼上》:“很毋求胜,分毋求多。”此处的“分”指分理财物。“分”之概念在战国后期典籍中频繁使用,说明“分”逐渐成为当时的普遍观念。《荀子·个相篇》曰:“辨莫大与分,分莫大与礼,礼莫大与圣王。”《荀子·天论篇》曰:“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这实际上有了“天人相分”思想。作为名词的“分”,指贫富、贵贱、长幼等社会地位差别,即“名分”。《荀子·王制篇》曰:“执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荀子·荣辱篇》亦曰:“况夫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可见,“明分”观念比较强烈。《荀子·王制篇》曰:“人何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又曰:“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韩非子·扬权篇》亦曰:“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将“名”与“分”区别开来,“名”用以确定事务的绝对位置,“分”用以确定事务在现实中的相对位置,表明此时人们对名、分之认识更为深入,“分”之概念更为细致,其外延也愈来愈大。


“名分”一词联用,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中:“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夫名多不当其实,而十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又曰:“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故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矣。”[4]


秦汉以后,“分”之概念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概念。程颐在《答杨时论西铭书》中提出“理一分殊”:“《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义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5]此处所谓“理”,指大道,理一而分立、分类者多,“分”成为总名。“分”可以组成众多相似的概念,如与类、科、条、目、列、道等“类名”相连,组成分类、分科、分条、分目、分列、分道等,均表示“分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今怪姓分类与排名
皮姓怪,还不是一般的怪!中国古今怪姓分类与排名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各有说法,各有考证,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姓氏逐步在消失减少,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姓氏,如:杨李,尹杨,马王等复姓,而整理列举的一些怪姓只是两万余个姓氏中的一小部分,请网友们写下你的姓氏,以便整理完整,为研究中国姓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谢谢大家。1、已超过“22000”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这22000个姓氏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比如蒙古族、满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古今姓氏,这4个民族的汉译姓氏,总数至少在4000个以上。随著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据袁义达先生介绍,消失的姓氏除了汉族中的复姓外,最主要的是少数民族的汉译多字姓。比如满洲八旗姓图克坦氏,最初来自北宋时期金国女真人姓徒单...
· 讲历史——从先秦典籍看先秦的死亡观念
在《礼记·檀弓篇》中有关于曾子死前的记录。曾子病得很重很重了,病榻前有他的弟子乐正子春,还有儿孙曾元和曾申。这时候一个童子举着蜡烛进房里,蜡烛一照,看到了曾子睡的铺席,不自觉地惊讶说:“这不是大夫的垫褥吗?”乐正子春立即制止了童子,但来不及了,曾子听见了。曾子把童子叫过去,要他再说一次。听清楚了童子说的,曾子一看,果然自己睡的地方,铺上了季孙氏送给他的垫褥,那是他平常不会用的,因为不符合身份。曾子就说:“赶快把我抬起来,我不能睡这个,我不是大夫,不能用大夫的垫褥。”他病得很重了,甚至都无法自己起身,曾元就劝他,别急着换,到天亮了再换。曾子很生气,骂曾元:“你对我的爱,还比不上这个小童仆。他看到我睡在不对的垫褥上感到惊讶,你却不在乎。现在,我就是要换垫褥,别无所求!”曾元他们只好听从,结果垫褥还没换好,曾子就断气了。这段故事出现在《礼记》中,传统上我们看到的、强调的,当然就是曾子对礼的看重与...
· 长城学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长城学是随着长城研究事业不断深入而初建的一门新兴学科。从长城学的提出,到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说明长城学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因研究长城学的理论问题,近几年才刚刚起步探讨,如何从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上,把长城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起来,使其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还须作出十分艰苦的努力。一、长城学的概念问题长城学的研究工作必须从历史事实出发,而不能仅从理论、原则或概念出发。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必须要以一定的理论、原则或概念,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依据,才能推动具体的研究工作。随着长城研究工作的广泛和深入开展,我们开始发现,关于长城的一些基本概念尚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长城”一词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也就是说,长城究竟指什么在?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它与一般广义的军事防御工程的关系如何?如此等等,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在长城研究领域,...
· 长城学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长城学是随着长城研究事业不断深入而初建的一门新兴学科。从长城学的提出,到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说明长城学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因研究长城学的理论问题,近几年才刚刚起步探讨,如何从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上,把长城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起来,使其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还须作出十分艰苦的努力。一、长城学的概念问题长城学的研究工作必须从历史事实出发,而不能仅从理论、原则或概念出发。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必须要以一定的理论、原则或概念,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依据,才能推动具体的研究工作。随着长城研究工作的广泛和深入开展,我们开始发现,关于长城的一些基本概念尚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长城”一词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也就是说,长城究竟指什么在?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它与一般广义的军事防御工程的关系如何?如此等等,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在长城研究领域,...
· 经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学术形态
所谓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是指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即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现代的学术风貌、学术品格、学术特质的总和。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特点十分明显,大概因为受当代学科过于细化之影响,目前特别缺乏以内在学理贯穿的、具有广阔学术视野的对中国古代学术形态的整体理解与把握。笔者认为,从经学传统入手,正是研究、把握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途径。经学以其特有的稳定性、因袭性、包容性、自足性,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经学传统。从学理上讲,经学传统表现为“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与“古文经学”的实事求是两大学术价值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取向、经学思维方式等。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是指西汉董仲舒以后吸纳了齐学阴阳五行说的儒家经学,“今文经学”家尊崇孔子,认为他是托古改制的“素王”,重《春秋公羊》之学。“今文经学”的学术特点是关注现实政治,讲阴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