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人处世之“道”:做一个有上德的人

2017-06-1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4
转发:0
评论:0
为人处世之“道”:做一个有上德的人,老子的“道”表现在为人处世方面就是“人之德”,“人之德”直接体现了“道之德”。“

老子的“道”表现在为人处世方面就是“人之德”,“人之德”直接体现了“道之德”。“道”是无形的,“德”是有形的;“道”是“德”的内涵,“德”是“道”的外现。人的德性应该反映“道”、服从“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第二十一章)这种德性老子称为“孔德”(大德)“上德”“广德”“玄德”。为人处世之“道”就在于要做一个具有“上德”“广德”“玄德”之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三十八章)上德的人不是刻意地修德,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内在的本性,所以才是真正的有德。具体表现就是自然无为、清静恬淡、虚怀若谷、谦下不争、少私寡欲,这一切其实都是“道”的外现,都是返璞归真,见素抱朴,回归到人生的本性之中,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要表现并保持住人本来纯朴、淳厚的德性,要减少自己的私欲。“少私寡欲”不等于无私无欲,不是灭绝人的一切欲望,而是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以后不再有别的欲望。老子反对纵欲,反对追求声色名利。第十二章就指出“五色”“五音”“五味”等会造成人“目盲”“耳聋”“口爽”。老子认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人一旦不知足,欲望无限膨胀,就会招来莫大的灾祸。过分地贪爱、收藏反而招来更大的丧失。所以老子主张“致虚守静”,内心要恬淡、清静、虚空。因为天道是虚静的:天地之间,其犹囊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五章)所以人也应该效法天道,要放空自己,排除私欲杂念,回复人的自然本性。老子将为人之道--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归纳为“三宝”,拥有“三宝”的人就是“上德”“玄德”之人。

老子说: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

“慈”就是慈爱,“俭”就是节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退后、谦下、不争。

第一宝“慈”表现出老子对人以及众生的生命关爱之心、悲悯之情。“慈”是“爱”的体现,而“爱”是一切圣人、一切宗教的第一要义。老子讲“慈爱”,孔子讲“仁爱”,墨子讲“兼爱”,释迦牟尼讲“慈悲”,基督讲“博爱”,穆罕默德讲“普爱”……老子的“慈”表现了一种母性的大爱,是慈母对孩子的爱。韩非子解释说: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韩非子·解老》)

慈母对于柔弱的孩子当然是关怀备至、爱护备至,当弱子遇到危险的时候,母亲可以毫不考虑自己,甚至牺牲自己去全力保护孩子。而在危急时刻,由母爱爆发出来的力量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所以老子说:“慈故能勇。”这个“勇”不是一般的争强好胜,更不是逞凶斗狠,而是一种无私无畏的勇气,是一种在面临危险时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勇气。不是“勇于敢”,而是“勇于不敢”,“勇于敢”是指逞凶、掠夺、侵犯别人,其结果是被“杀”;“勇于不敢”是勇于拒绝,勇于保护,勇于防守。为保护弱小者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大无畏,大慈悲。所以“慈”充满了悲性、悲情,有“慈悲”的意思,是对母爱的升华。“慈爱”的对象是众生,是对众生的宽恕、悲怜。

第二宝是“俭”,就是节俭、俭约、俭朴,老子还用了另外一个同义词“啬”。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俭”和“啬”是为人的基本原则,人生三大法宝之一。老子要人们爱惜精神智慧,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要为满足欲望而浪费财物、耗费精力。当然老子并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并不完全否定私欲,而是反对过分沉湎于私欲之中,老子说: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认为“不知足”,不知节俭是造成一切灾祸的根源;反之,“俭,故能广”。“俭”不仅是为人谋事、养生修身的法宝,而且也是爱国治民的法宝。

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孩子说: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司马光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示康》)可见“俭”是修德之本。

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如果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后”。这是要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处处争先,要退后、谦虚、忍让、居下、不争。万事万物中只有“水”具有这一美德,所以老子十分推崇“水”:上善若水。(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

人要像水一样居下、不争、柔弱、谦让,要低姿态、高境界。实际人生能做到像水一样,反而可以无往而不胜、无坚而不摧。老子还要人们: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第二十八章)就是要后退、守弱,这并不是要人自甘堕落、不思进取。恰恰相反,是为了保全自身、发展壮大、攻强克刚。这就是“进道若退”。看似后退,其实恰恰是前进,是最有智慧的人生之道。正如《尚书》中所说:“满招损,谦受益。”毛泽东也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老子在说到“后”的作用时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谦虚、退让才能成为众人尊敬、信服、遵从的人。

可见,老子“三宝”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如果抛弃它,是非常危险的: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第六十七章)

老子将人生的最高品德称为“玄德”,将人生的最高境界称为“玄同”。“玄同”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五十六章)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消除一切锋芒和纷扰,没有丝毫争强好胜之心,和尘世之人完全相同,与天地万物齐同。只有在这个境界中,人才能和“道”合一,物我无别,才能成为宁静、逍遥自在、长生久视的“玄德”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祝氏文化传承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南京第七届华夏祝氏宗亲联谊会上,有先生提及了祝氏的“贵族基因”。这个所谓的“贵族基因”,并不是指祝氏在历史上曾经飞黄腾达,或有人做过多大的官、发过多大的财,而是只祝氏在血脉传承中的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在当今的时代,梳理和继承这种独一无二的精神遗产,极其重要。因为,在祝氏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相互联系的空前加强,编纂总谱、成立和有效运转各地宗亲会和商会等家族共同目标,都需要我们在家族的传统中吸取道德的血液,从内心里真正认同“天下祝氏一家亲”的理念。由于我手头缺乏其他支系的资料,本文的论述主要以海昌祝氏的家范传承为例证。海昌祝氏是祝后人,元末三五公迁居元花里(今海宁袁华镇)时,系贫寒之家。但在贫寒的状态下,海昌祝氏的先人们却十分重视家教。初修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至1931年续修至第八版的《海昌祝氏宗谱》,列出有专门的“家范”卷。据其记载,有七位海昌祝氏的先人留下了家训,其中包括开美公的...
· 东晋杰出政治家谢安为人处世之道如何?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一直隐居拒绝为官,直到四十多岁才正式出仕。入朝为官后,谢安就为朝廷尽心竭力,为东晋政局稳定、多年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深受后世赞赏。图片来源于网络因为出身名门又年少聪慧,谢安从小就得到了东晋许多名士和官员的肯定。然而,谢安志不在仕途,一直拒绝他人的举荐和朝廷的。为了躲避出仕,谢安跑到了会稽东山隐居,与王羲之等一票名士好友游山玩水,悠然自得。除了纵情山水,他当时还一直教育自己谢家的子弟。直到在朝中为官的弟弟战败被贬,谢家在朝廷的势力减弱,谢安才起了出仕之心。公元360年,他先是在桓温帐下作司马,再被任命为太守,之后入朝一路升迁。373年,桓温意图篡位,谢安从容不迫与其笑谈许久,使他不敢下手,在他求九锡之礼时也是谢安借故拖延。谢安竭力辅佐皇帝,缓和桓族势力与朝廷的矛盾,协调百官,稳定朝政。除了政治,谢安在军事上也有颇有成...
· 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什么?让人沉思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让他虽功高震主却善始善终,令人沉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纵观我国的历史,有无数个英雄豪杰,或功勋卓著,或满腹经纶,或功高震主,但是能够善始善终者却很少。而唐朝的郭子仪却能一身正气,功高盖世,且善始善终,实属千年难遇。特别是从唐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乱,攻克河北,收复两京,再战邺城,大唐的国运几乎系于一身。之后,他又计退吐蕃,二次收复两京。接下来说服回纥,再败吐蕃。最后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真正是以一人之身为天下安危几十年,几乎是大唐江山社稷的再造之人。那么,如此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能够善始善终的呢?郭子仪的赤胆忠心,君子风范。郭子仪作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七朝元老,赤胆忠心为天子保驾护航,为国家安危效劳,为百姓安定出力,无疑是历史上难得的人才。他的功劳可谓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试想一下,历朝历代的大功臣大英雄,有很多人都会得到...
· 乔家处世之道
乔家处世之道在过去,许多纨绔子弟往往因为穷奢极侈、挥霍无度,最后导致倾家荡产。鉴于这些教训,“在中堂”从乔致庸那时起,便订立了一些家规家法,以约束子弟,维护家族尊严。那时,有钱人家大都有三妻四妾的。然而乔家几代人却没有一个纳妾的。乔致庸一生娶了六房女人,全是续弦,映霞太太刘菊秀,是协和医专的校花,因为年龄悬殊,婚后女方另有所恋,结果离异,但乔映霞以后一直未娶。老三映霄,娶祁县段窑村马家的闺女为妻,民国二十四年,夫妻相偕去北平旅游,结果妻子被匪徒绑票,因未能及时营救,惨遭毒手、乔映霄终身没有再娶。老四乔映奎,是“在中堂”的最后一位主持,他任当地政事,有一定声望,可说是百事如意,但有一件不顺心,太太只生一女,不养男儿,当时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按乔映奎的身份,讨个婕太太生子接续香火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慑于家规,他只是过继个侄子为自己顶立门户。在对待仆人方面,乔家总是宽容,不仅能保证佣人...
· 郭子仪虽功高震主,但为人处世之道让他善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郭子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纵观我国的历史,有无数个英雄豪杰,或功勋卓著,或满腹经纶,或功高震主,但是能够善始善终者却很少。而唐朝的郭子仪却能一身正气,功高盖世,且善始善终,实属千年难遇。特别是从唐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乱,攻克河北,收复两京,再战邺城,大唐的国运几乎系于一身。之后,他又计退吐蕃,二次收复两京。接下来说服回纥,再败吐蕃。最后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真正是以一人之身为天下安危几十年,几乎是大唐江山社稷的再造之人。那么,如此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能够善始善终的呢?郭子仪的赤胆忠心,君子风范。郭子仪作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七朝元老,赤胆忠心为天子保驾护航,为国家安危效劳,为百姓安定出力,无疑是历史上难得的人才。他的功劳可谓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试想一下,历朝历代的大功臣大英雄,有很多人都会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很凄惨的结局。因为常常有皇帝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