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战国愤青孟子

2017-06-1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8
转发:0
评论:0
战国愤青孟子,春秋战国,大一统思想尚未确立,百家得以争鸣。邹人孟子以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孔子

春秋战国,大一统思想尚未确立,百家得以争鸣。邹人孟子以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孔子之道自任,批杨朱墨翟之流,以鼓吹仁政、性善之论,游说于魏、齐、宋、滕诸国,虽雄言善辩却不为所用,主要原因在于其主张"迂远而阔于事情"。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掌故了,所以我不想在这方面浪费时间。还是说点更有趣味的事情吧,让我们感觉这些古人其实是曾经那么有血有肉地活着。

 

读《孟子》时,其实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孟子的个性,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我就借用了"愤青",这是拜当今已将"愤青"一词的意义从曾经的"无知青年"更替为"有极端思想的人"所赐。为了不致于滥用了"愤青",我再给它戴上顶"战国"的帽子以示规范。这样一个愤青孟子,是属于战国时代的。

 

孟子的极端思想之一就是他把"仁德"发展成了"仁政",为什么说这是极端思想呢,因为它不合时宜。应该说那个时代最不识时务的就算是孟子了。历史证明,江山都是打出来的。天下大乱之时,大大小小的各国忙于合纵连横,惟求生存自保,战争之类的事情才是当权者最感兴趣的,如果想施行以仁德治国的仁政,说不定还来不及搞教化,就羊入虎口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不是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吗?孟子偏偏左一个"仁者无敌",右一个"与民同乐",这粑粑虽然好吃,可是磨子都还没造出来呢,当权者只好左耳进右耳出,孟子无非是当了个陪聊的角色。

 

偏偏孟子的信仰很坚定,个性很执拗,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于是一个战国愤青现世了。看孟子的言谈举止,几乎就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我们来看看他对王、对各级官员、对持不同主张的人、对学生的态度吧。

 

对王,孟子从来就是毫不客气的。因为他主张"君轻民贵"。认为"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魏惠王问:"老先生,你不远千里到这儿来,将会对我的国家有利益吧?"孟子直挺挺地就说:"王!何必曰利?亦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与齐宣王问答,更是把齐宣王逼问得节节后退,以至于"顾左右而言他。"邹国和鲁国发生冲突,邹国死了三十三个官员,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却说:"您的百姓可得着报复的机会了。"(《梁惠王下》)孟子准备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自己染了风寒不能吹风所以不能上朝,如果孟子可以上朝,他才去临朝办公,按说这个态度还不算太糟糕的吧?孟子可不依,一听这话,知道齐王不诚,立即推说自己也不幸而有疾,不能上朝。这个态度,可算是对王的大不恭了。

 

对各级官员甚至同僚,孟子同样报以尖牙利齿。齐王攻燕,燕反抗,齐王后悔未能听孟子的劝,齐大夫陈贾见孟子,想以周公也有过失来掩盖齐王之过,孟子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直接批评陈贾为齐王的过错找托辞的做法。孟子离开齐国,宿于书县三日,一个想替齐王把孟子挽留住的人恭敬地坐着和他说话,孟子不理会他,伏靠几而睡。那人不高兴起身要走。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你不去劝齐王改变态度,却在这里用空话留我,这是你跟我决绝叫还是我跟你决绝呢?"(《公孙丑下》)宋大夫戴盈之向孟子请教关于关税和赋税的事,希望逐年慢慢减,孟子以偷鸡为例,意思是月偷一鸡比之于日偷一鸡,都是不义之事,这不合道理的事应马上停止,而不是等到明年。批评之尖锐,当令戴盈之之辈战战兢兢了。

 

对持不同主张的人,孟子的批评也是不遗余力。原本是儒门子弟的陈相见农家许行,改信农家之亲耕亲种的学说,孟子不仅讥讽许行是个南蛮子,认为""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而且尖锐地批评了陈相背叛师门的行为。(《滕文公上》)对于杨墨两家的批评,孟子是完全不积口德,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滕文公下》)骂别人是禽兽,可见孟子为推行他的仁政学说,已到了痴狂的地步。

 

对弟子、小辈及向他请教的人士,孟子也不留情面。乐正子应该说还是得到过孟子的一些称赞的,可是却因为未能很好的尽到礼数而挨了批评。乐正子到齐国,第二天才去拜见孟子,孟子话里有话地问:"子亦来见我乎?"乐正子诚惶诚恐地说:"先生何为出此言也?"孟子问他为什么没有当天就来见自己,乐正子说没找好住处,孟子反问:"你听说过,要先找好住所了才来见长辈的吗?"这个乐正子不得不老老实实地认错了。话说到这里也该算了,可是孟子还要跟着批评一句:"你跟王子敖来,原来就是为了饮食。我没想到你学古人的大道,就是为了吃饭。"(《离娄上》)这和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几乎是一个模板出来的。

 

有其师必有其弟子。孟子的弟子也不忘记逮着老师的毛病就发难,结果都让孟子给辩倒了。孟子离齐,心情自然是郁闷的,充虞即以孟子曾向学生说过孔子"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之说来问难老师。(《公孙丑下》)弟子彭更认为孟子携众弟子由一国白吃到另一国,很过分。(《滕文公下》)淳于髡问孟子身为齐国三卿之一,对上辅君王下济臣民的名誉和功业都没有建立,然后就离开,仁人难道是这样的吗?(《告子下》)对这些发难,孟子都巧妙地进行了自辩。如果说在《论语》一书中尚能得见孔子在学生追问下偶有的窘迫之感,在《孟子》中,孟子就没有错的时候,他堪称一个标准的雄辩家,左右逢源,总能把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小辈弟子,都批得一愣一愣面红耳赤的没有回旋余地。

 

像这种态度,除了弟子和那些真心好学的有道之人,还真没有多少人能受得了呢。更何况,他都狂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地步,狂到"我不教你就是教了你",邹王生气断他的粮,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不过好在那时似乎没有人要夺他的命,君王们都在忙着玩乐或打仗,谁把他真正地当回事呢?这是他比孔子唯一幸运的地方,因为孔子有好几次都差点被阴谋困死或杀死的。天不丧斯文,这大概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孟子很愤青,荀子太理智
孟子出现了。孟子虽然上承孔子,却丝毫没有孔子的谦虚随和,反而跟墨子很像,都是大愤青。而且,孟子吸收了很多墨家思想,行侠仗义,反战爱民,虽仍把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但远比孔子民粹。不过,学费不是白交的,亚圣不是白叫的,说到底他还是个儒家。对比一下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墨子的“视人之身若视己身”,“以及”和“若”还是有区别的吧?一个泛及,一个恒等,仁爱和兼爱的区别立见。孟子比孔子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受老子启发,开始认识到构建世界观的重要性,营造了一套由内而外的哲学体系。孔子、孟子和荀子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肯定礼乐制度,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不爱谈人性,只提过一句“性相近矣,习相远也”。习就是让你合于礼,合于礼的性就是好的,至于人性究竟怎样,到底还是没讲。没讲的后果就是仁爱理论站不住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你说孝悌人人都有,无须解释,那你给我解释一下俄狄浦斯王的杀父娶母,你给我解释一下《资治通鉴》上那...
· 趣味战国——孟子的性善论
?孟轲是邹国人,是孔丘的孙子子思的徒孙,但是在儒家社会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比圣人就差那么一丁点。记录他言行的《孟子》则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齐名。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关于孟轲的母亲的。孟轲从小失去父亲,由母亲一手拉扯大。小时候他们家住在墓地旁边,孟轲就和邻居小孩学着人家跪拜号哭的样子,玩起了办丧事的游戏。他母亲一看不对头,赶紧搬家,住到了集市。集市里都是生意人,孟轲很快学会了讨价还价,和小朋友们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商人在那个年代地位是很低的。孟轲的母亲不想他长大后成为商人,于是又搬了家,住到了屠宰场旁边。结果孟轲扎起头巾,拿着木刀,跟邻居家小孩比划着杀猪宰羊。他母亲又不干了,第三次搬家,搬到了学宫附近。每个月的初一,地方官员都到学宫来行礼祭祀,互相问候。孟轲从此走上了正道,将那一套繁文缛礼学得炉火纯青。他母亲这才满意地说:“我儿子就应该住...
· 孟子简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孟子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
· 孟子和苏秦,战国英豪中的两个极端
今天之所以把两个人放在一块,一则因为两人是战国同一时期的人,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苏秦(?—前284年),在《资治通鉴》中交叉出现,二则是想引发大家的一种思辨。小编认为,两者不但代表了战国英豪的两个极端,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个极端:孟子讲究大道,崇尚理想建设,是古中国知识分子中“君子”的典型代表。苏秦则以术见长,讲究实用主义,是古中国知识分子中“小人”的典型代表。在战国那个乱世,一切讲究快速疗效,所以孟子是没市场的,但他仍为了心中的理想,奋斗一生。孟子一生生活简朴,但他孜孜不倦的治世经验,终究永远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被尊为亚圣,甚至因为他的民本主义,比他的祖师爷孔子更受人尊崇。无论乱世还是盛世,苏秦这样的人都是有市场的,但他这种人是以享受为主的,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所以纵然能够以利害关系说服东方诸国,佩戴六国相印,他依旧不会沉下心来好好去做事情的。所以,所谓的六国连纵,...
·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