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清时频发雾霾 皇帝为感动上苍禁屠宰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6
转发:0
评论:0
明清时频发雾霾皇帝为感动上苍禁屠宰,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在俗语中,雾

  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

  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的叫雾,低于80%的叫霾,80%至90%之间是雾霾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霾;其次,能见度不同,1千米以内是雾,1千米至10千米之间称为轻雾或霭,小于10千米是霾;第三,雾比较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霾则达1千米至3千米。

  雾霾产生的原理很复杂,但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它们都可能给人体带来消极影响。北京地处北方,气候干燥,距沙漠较近,从历史上看,霾灾比较频繁,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

  据《元史》记载,1329年阴历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下雪,春天又乏雨水,导致“雨土,霾”。

  明代相关记载更多,1481年,由于降雨少,“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1485年,旱荒使近京饥民涌入京城求食,城内经常狂风大作,史书上称“风霾累日”。1493年,“京师雨霾”,1497年,“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1498年,“四月丁亥,京师风霾连日不止”。1504年,通州区出现了“春二月,常风霾蔽日”。1506年,通州城“十月,霾雾四塞”。1510年,北京城“今春以来,风霾屡作”。1516年,海淀区“冬无瑞雪,春有风霾”。1548年,“正月,京师大风霾”……

  类似的记录连篇累牍,数不胜数。总之,每隔几年,大霾便会光临京城一次,虽然春天成灾较多,但冬季亦不罕见。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相关记载并不全面,由于缺乏科学的观测手段,所以对霾的大小、浓度等,只能凭感觉,且只记录成灾的,对没有造成灾害的雾霾,往往忽略。单看文献,会觉得古代的霾只与旱相关,其实,这是记录粗疏造成的错觉:旱是灾害,与旱俱来的霾必须记录在案,却遗漏了那些不与旱俱来的霾。

  那么,为什么元代以前史料中很少见到的霾,在明清两代却成了北京的常客呢?

  原因不外有三:首先,元代以前北京地处边关,虽是重要城市,但并非全国政治中心,所以其气候、环境、商业等细节,史书往往阙载;其次,元代以前北京城市规模较小,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建筑物增加了,空气流动速度下降,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第三,明代后期正逢小冰河期,北方气候变冷,降水减少,利于雾霾天气形成。

  古人对雾霾灾害只能束手无策,明清两代皇家曾命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减少雾霾要靠科学,应从约束人类自身行为入手,搞好绿化,注重节能减排,是积极的解决之道。

  本文主要材料引自《北京地方志·气象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清皇帝如何治理雾霾问题?曾禁止屠宰牲口
古人对雾霾灾害只能束手无策,明清两代皇家曾命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的叫雾,低于80%的叫霾,80%至90%之间是雾霾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霾;其次,能见度不同,1千米以内是雾,1千米至10千米之间称为轻雾或霭,小于10千米是霾;第三,雾比较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霾则达1千米至3千米。雾霾产生的原理很复杂,但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它们都可能给人体带来消极影响。北京地处北方,气候干燥,距沙漠较近,从历史上看,霾灾比较频繁,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据《元史》记载,1329年阴历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下雪,春天又乏雨水,导致“雨土,霾”。明代相关记载更多,1481年,由于降雨少,“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1485年,旱荒...
· 康熙乾隆死于雾霾是真的吗看来北京雾霾史已有百年
北京的雾霾已经是当今环境问题的重中之中,近日却也有网友,说北京的雾霾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是,而是从元代开始,北京的环境问题,已经被雾霾所困扰,时至今日也是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网络配图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社会能源的转变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转变。自胡静的苍穹之下播出以来,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得知,北京雾霾的根源之一。重工业对北京环境的严重危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势必引起大家的重视。再到前段时间,网友叙事自己收集北京雾霾制成一块砖,尽管那块砖由许多材料组成,却也说明北京雾霾愈演愈烈。说回正事,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月7日报道,谭健锹热爱历史,看诊之余致力用现代医学破解历史疑案。雾霾成近年话题,谭健锹读史发现,清朝包括康熙、乾隆等10位皇帝都死在北京寒冬,这正是银发族(老年人)最容易心血管病发致死的关卡,而北京从元代以来就有史上有名的雾霾之害,也是火上加油的杀手之一。网络配图谭健锹称,早在《元史》就有记载至元...
· 雾霾完全是现代工业化的产物吗?古人已经对雾霾习以为常了
“雾霾”这一词汇是在现在才逐渐被熟知,“雾霾”是2013年的年度热词,但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有雾霾了,那时的人们将注意力都放在了“沙尘暴”上。其实雾霾在古代就已经给古人的生活带来了困扰,跟着小谱来看看古代的雾霾吧。“霾”这个字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甲骨占卜辞中。在已出土的甲骨卜辞中,这个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比如“己酉卜,争贞:风隹,有霾?”“甲申卜,争贞:霾其有祸?贞:霾,亡祸?”古代甲骨多用于占卜之术,以上这段就是古代对天气的占卜。古人认为“霾”代表着灾祸。图源网络汉代有“黄霾”天气,如《汉书》记载:“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一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曰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这种“黄霾”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沙尘暴。至于“雾霾”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就在大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即“是月沉阴昏,雾霾四塞”。最早对“霾”做出明确定义的,是“二十四史”中...
· 说康熙乾隆死于“雾霾”靠谱吗
新闻背景:近日,有澳门医学界人士著书表示,根据作者对史料记载的分析,由于清朝包括康熙、乾隆等10位皇帝都死在北京寒冬,寒冬固然正是老年人最容易心血管病发致死的关卡,但与此同时,北京从元代以来“雾霾”之害逐步加剧,从而成为皇帝们火上浇油的死因之一。康熙乾隆死于“雾霾”符合史实吗?说皇帝也成为空气污染的祭品,其潜台词似乎是:第一,雾霾并非新鲜事物,是古来便有之;第二,从医学上来看,在某些特殊条件下,雾霾治病或致死也属寻常之事,不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第三,从医学统计学的视角来看,既然皇帝都能死于雾霾,那么,普通百姓的致死率相对应该更高,这似乎给出了历史上人口规模演变的“最新证据”。不过,医学研究纵然能通过史料记载上的蛛丝马迹进行一定的推测,但论及“皇帝雾霾致死”,其中牵强附会之处仍有待商榷。其一,雾霾之说起源于现代,与历史上的“雾霾”实则无关。在中文中,雾霾一词的确有不同来源。一个是古代汉语...
· 明清皇帝如何治霾?
古人对雾霾灾害只能束手无策,明清两代皇家曾命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的叫雾,低于80%的叫霾,80%至90%之间是雾霾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霾;其次,能见度不同,1千米以内是雾,1千米至10千米之间称为轻雾或霭,小于10千米是霾;第三,雾比较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霾则达1千米至3千米。雾霾产生的原理很复杂,但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它们都可能给人体带来消极影响。北京地处北方,气候干燥,距沙漠较近,从历史上看,霾灾比较频繁,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据《元史》记载,1329年阴历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下雪,春天又乏雨水,导致“雨土,霾”。明代相关记载更多,1481年,由于降雨少,“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1485年,旱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