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代小偷盗取官员财物 牵出腐败大案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1
转发:0
评论:0
明代小偷盗取官员财物牵出腐败大案,明代中后期,城市工商业经过持续多年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在

  明代中后期,城市工商业经过持续多年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在涌现了大批富商巨贾的同时,官员的贪欲也开始膨胀,利用权力搜刮掠夺财富的情况,日益严重。只不过,官员们贪赃刻剥、招权纳贿的行为都是在私底下进行,外人很难取得确凿的证据,于是也出现了一些官员财物被盗、却意外牵扯出贪官的现象,形成了事实上的“小偷”。

  嘉靖四十四年(1565),朝廷派往地方督察官员风纪、整饬吏治的巡按御史黄廷聘,一路收受官员的贿赂,又用尽各种方法搜刮老百姓的财物,收获颇丰。正当他准备将财物运回浙江老家,途经湖南衡山县时,因自恃身为钦差,是代天子巡视,没把衡山知县陈安志放在眼里,认为小小一个知县,没必要去费劲搭理。于是,黄廷聘抵达衡山后表现得很傲慢,自行安顿也不知会陈安志,准备住一晚第二天启程就走。结果此举惹恼了陈安志,他早就听说了黄廷聘一路上的纳贿劣行,遂派人连夜潜入黄廷聘的下榻处,将他的行李全部偷走,拿回来打开一看,里面果然全是金银财物。

  次日黄廷聘发现行李被盗,顿时傻了眼,没办法只得一改前态,登门向陈安志百般道歉赔不是,恳请他尽快破案。陈安志并不为财,在获得极大心理满足之后,找了个借口,把所有财物又还给了黄廷聘。但是,黄廷聘收受贿赂、胡作非为的劣行劣迹却被传了出去,最后传到了左都御史张永明的耳里。他听闻下属有招权纳贿之事,且被人拿到了证据,遂向皇帝上奏章加以弹劾。嘉靖震怒,免去了黄廷聘的一切任职,只保留他的官员身份。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第二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御史陈志先受朝廷委派到江西巡视,任职期间巧取豪夺,百般榨取民脂。三年任期满后,他将聚敛得来的钱财运回原籍,途经福建崇安县,不小心被盗贼偷走了四箱行李。陈志先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若是报官,都是些见不得光的财物,如果被问及来源,根本就无法解释清楚。可是不事宣扬,自己承担损失,又难以咽下那口恶气。而且最要命的是行李箱里还有一本账簿,上边详细记载了他历年来收受的每一笔贿赂的金额,总计有数万两银子之巨,若是被人得到拿去举报,在皇帝面前参上一本,就彻底完了。

  权衡再三,陈志先还是选择了报官。经过建宁府推官吴维京的全力侦破,盗贼很快就被擒获,丢失的行李财物也被尽数追缴了回来,包括那本陈志先最为担心的账簿。然而,作为赃物罪证的账簿经过一众相关人等的翻阅,又以一种最戏剧化的方式迅速传播开来。给事中何起鸣得知后,上奏章弹劾,陈志先被革职闲住,在家闭门自省。

  明代的这两件看似独立、实则互有关联的事件,折射了以人治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体制的脆弱性。因为这种具有很大偶然性的肃贪行为,以及不痛不痒的处理结果,既不能彰显法治,以儆效尤,又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杜绝日后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因此,政体受到破坏并最终失去有效性,也就是必然的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代小偷也:官员财物被盗竟意外牵出贪官
小偷:明代中后期,城市工商业经过持续多年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在涌现了大批富商巨贾的同时,官员的贪欲也开始膨胀,利用权力搜刮掠夺财富的情况,日益严重。只不过,官员们贪赃刻剥、招权纳贿的行为都是在私底下进行,外人很难取得确凿的证据,于是也出现了一些官员财物被盗、却意外牵扯出贪官的现象,形成了事实上的“小偷”。嘉靖四十四年(1565),朝廷派往地方督察官员风纪、整饬吏治的巡按御史黄廷聘,一路收受官员的贿赂,又用尽各种方法搜刮老百姓的财物,收获颇丰。正当他准备将财物运回浙江老家,途经湖南衡山县时,因自恃身为钦差,是代天子巡视,没把衡山知县陈安志放在眼里,认为小小一个知县,没必要去费劲搭理。于是,黄廷聘抵达衡山后表现得很傲慢,自行安顿也不知会陈安志,准备住一晚第二天启程就走。结果此举惹恼了陈安志,他早就听说了黄廷聘一路上的纳贿劣行,遂派人连夜潜入黄廷聘的下榻处,将他的行李全部偷走...
· 横扫腐败官员
?酒后失言宁远城袁崇焕的议事厅里,袁崇焕正与一班文臣武将围着一只大沙盘,郭广带着一个人进了大堂,众人见他们进来,便不说话了,只把眼看那人。那人忙低了头,趋前几步跪下道:“小人拜见督师大人和各位大人。”他也不知道哪位是督师大人,只管叩下去。“起来吧。从皮岛来的?”“是。”来人站起身。“毛将军可好?”“好。毛大人叫小人代毛大人给钦差大人请安。”说着就又要跪下去。“站着说话。说吧,毛大人有什么事?”“是。”来人起身看着面前一帮人,思量着哪位是袁钦差,刚才一直没敢抬头,也不知上头说话的是哪位,“海禁以来,皮岛全靠朝廷粮饷了,目下又是难以为继了,毛大人请钦差大人即刻发粮。”袁崇焕一脸惊讶:“已乏饷了?可朝廷却不是如此说呀?”“钦差万不可听信文官,否则就要有饿倒的了。”袁崇焕背着手溜达开了:“说的是,文官不肯体恤武官,自己稳坐京城,肉山酒海,却总嫌边事日耗巨大,攻诋武官贪纵冒饷,全不知边事艰难。”他走...
· 明代科举大案——南北榜争
科举考试在古代就和今天的高考一样,是选取人才的国之大事。高考若是出了问题,肯定会有一大批人受到处罚。科举也一样,甚至于在古代刑罚更为严重。斩头、族诛、罢官等,都曾经在科举案件中出现。一般说到科举大案,大家想到的一定是科举舞弊案。但实际上科举大案,并不单单指舞弊案。砸明朝初年,就有一个科举大案南北榜争,又叫南北榜案、春夏榜案等。当时这件案子是以科举舞弊而定性的,但实际上这场科举考试,并不存在舞弊的情况。它其实是一场南北士子争风和上层统治者扩大统治基础,笼络人心的政治事件。这场科举考试于洪武三十年开考,彼时朝廷经历了蓝玉案,许多官员牵连其内。作为这场大的政治动荡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对于当时的政局还是有很大影响的。科举是为了国家选取人才的考试,这场考试之后,新的血液补充进入官场,对于刚经历“蓝玉案”风波的朝廷而言,是很好的。但没想到,这次考试却成为了另一场动荡。朱元璋对此次考试也十分重视,特地选...
· 明代官员范渊
范渊(1453~1512),字静之,号君山。明桂阳(今汝城)县热水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范渊自幼聪敏,写得一手好字。稍长,考入县学。笃志好学,长于吟咏,弘治元年(1488),省提学副使沈钟来考试生员,选拔范渊为第一名。弘治九年(1496)登进士,授刑部陕西司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隆冬季节,见重罪囚徒戴枷很苦,就向皇帝上奏五条建议,皇帝称赞并采纳了。正德初年,太监刘瑾专权,不依附他的官吏被大批贬谪,罢官甚至惨遭杀害。正德四年,刘瑾怨恨范渊不依附于他,两次将范渊逮捕下狱,贬谪到四川维州(今理县)任知州。维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历来难治。范渊到任,见当地民众性格强悍、民风浮薄,不知礼义,叹道:“为政在人,何必选择地方,人心没有不可教化的。”于是作《民训》十五条,对人民进行文明教育,反复讲解宣传,于是民风大变。又见少数民族不重视学问,州学读书人连三十个都不到。因此,他选择民间子弟七十人...
· 明代官员禄土司
禄土司是明代的官员名,姓禄,泛指土司。流布于宁州,今四川云南一带。元朝至元十二年(1276)普提为宁海府土知府,明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赐姓禄。康熙二十年(1681)三月,清军攻云南,九月占领昆明,吴世蕃自杀,云南平,“(禄)昌仕使世目李者禄(向清)投诚,授者禄(宁州)土州判。共延续405年,世袭21代,共26人。简介禄土司是一官员,姓禄,泛指土司,是旧时的土官。沿革元明清时期的宁州,今称华宁。据道光《云南志抄・地理志》载为“汉益州郡地”。蜀汉后主刘禅时,丞相诸葛亮于公元225年分东、中、西三路南征,平定南中,调整郡县,废益州郡,改置建宁、兴古、云南、永昌、朱提、越西、七郡。东晋成帝司马衍分兴古郡立梁水郡,设梁水县。梁水县属梁水郡七县之一,县辖地除盘溪称毋单县属建宁郡外,大致相当华宁解放前管辖区域。当时梁水郡、县两级政权机构均设在今江川县的旧州。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置南宁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