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杜牧在扬州时竟然上遍国内所有青楼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8
转发:0
评论:0
杜牧在扬州时竟然上遍国内所有青楼,唐代才子众多,如繁星满天,但在风流倜傥这方面,有一个人可谓是先知先觉,走在了

  唐代才子众多,如繁星满天,但在风流倜傥这方面,有一个人可谓是先知先觉,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就是晚唐杰出诗人——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宰相杜佑之孙。杜佑不仅官荃宰相,还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杜牧对自己生于诗书之家颇为自豪,曾作诗日:“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而杜牧不仅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又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在后人看来,与杜甫齐名,并称“大、小杜”,对杜牧而言是一种极高的荣耀,无论是《新唐书》、宋朝笔记,还是今天的书籍文献,记载之时,都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艳羡的语气。不过,“小杜”的称呼,未必符合杜牧本意,他心中也未必舒坦。

  一个有个性的诗人,总不愿附于翼尾,何况杜牧向来自视甚高,我行我素,从无追随之意、模仿之心。在写给权要的《献诗启》中,他不无自得地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意思是过去的榜样他不感兴趣,流行的潮流他不愿涉足,他要走一条自己的路。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为咏史之作,其咏史诗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对于很多常见的观点,他都摆出一副绝不苟同的架势。如众人皆认为周瑜英俊潇洒、智谋过人,他却在《赤壁》中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讥讽周瑜不过是一幸运儿而已;当年刘邦一心想把皇位传给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听从张良的计策请出著名的隐士——商山四皓;镇住了汉高祖,稳定了汉室。杜牧却说“南军不袒左边袖,四皓安刘是灭刘”,认为对汉室稳定作出巨大贡献的不是这四个白胡须的老头,而是英姿勃发的周勃;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世人皆认为其不失豪杰之气,杜牧却赋诗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好男儿就应不屈不挠。

  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价杜牧说:“杜牧之门第既高(出身好),神颖复隽(英俊又聪明),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有远见卓识),居然具宰相作略。”这个评价算是说到杜牧的心坎里了,因为他的志向就是成为祖父杜佑那样的宰相。

  杜牧自小就对“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颇有研究。他关注这些不仅是家学传统,还希望有一天能够将这些研究心得施诸政务。

  晚唐兵祸连接,杜牧认为士大夫治国首先要治兵,所谓“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大有“天下兴亡,士大夫职责最重”之叹。

  杜牧还曾注解过《孙子》十三篇,经常写文章批评朝廷用兵之失,只可惜他虽有相才,但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使大唐之舟如蚁穴溃堤,外渗内漏。其政治才能,只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虽然杜牧的策论咨文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但他的文学才华却备受人们关注。早年所写的《阿房官赋》,不仅让他一举成名,也为他赢得了后世声名。金圣叹称赞此赋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清人李扶九则认为它家传户诵,古来的文赋,它应该排名第一。

  《唐摭言·公荐》中记载,大和二年(828年),侍郎崔郾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此时吴武陵(柳宗元好友)为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喝得高兴,听说吴武陵也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

  吴武陵看见崔郾后,把他拉到一边,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

  说到这里,吴武陵就字正腔圆地读起了《阿房宫赋》,崔郾听后称赞不已。吴武陵趁热打铁,要求崔郾在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吴武陵穷追不合’,大声说道:“如果真的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见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武陵生气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崔郾迫不得已,只好答应,然后目送吴武陵离开。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崔郾吴武陵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他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同僚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杜牧这人才气虽大,但品行不太好,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崔侍郎听罢为难地说:“既然已经答应他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小贩,也改变不了了。”

  这一年二月,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闺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随即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年轻的杜牧连中两元,内心的喜悦无法抑制,皇榜公布后,他立即赋诗一首抒发喜悦之情:“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玩。曲江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更是摩肩接踵。晚唐诗人姚合曾大发感慨,赋诗说:“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

  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正巧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便攀谈起来。僧人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谁知僧人面色平静,木然不知,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很是惆怅,遂现场赋诗一首云:“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杜牧究竟是否为吴武陵推荐及第,其实很值得怀疑。杜牧有封信名为《投知己书》,其中曾向朋友‘夸耀当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情形:“大和二年,小子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看可与进,业可以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可见当时看好他的人很多。而《唐摭言》中记载的当时酒席上有人以杜牧不拘细行的理由,反对吴武陵对其荐举之事则是编造出来的。杜牧以不拘细行、风流名闻天下,是在他及第之后,主要在26岁到36岁这11年间,此间他基本上在各方镇使府中为幕僚,有名气、有才气,环境宽松,才有条件充分展示他的风流倜傥。

  大和二年十月,进士及第8个月后,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769~827)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又是文学爱好者,遂与杜牧的关系颇为密切。

  杜牧经常在沈述师(沈传师之弟)家中听歌赏舞,后来他对沈家的一个歌女张好好产生了好感,可惜沈传师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将她纳为小妾,使杜牧空有羡鱼之情。

  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下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此作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遘:“(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牧之书蒲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在此期间,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的诗歌——《杜秋娘诗》亦为他博得了盛名。金陵美女杜秋娘妩媚动人,能歌善舞,亦能联诗作曲。15岁时,她写了一首《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后来,镇海节度使李铸听闻此诗,慕其才华,将其收为小妾。后来李铸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发挥专长,充当歌舞伎。

  在宫中,杜秋娘又以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她机敏聪慧,经常不着痕迹地参与军国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宠幸。后来穆宗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李凑的保姆,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了政治权力的角逐中。后来穆宗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金陵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据说当时这首诗脍炙人口,传唱大江南北。李商隐与小杜结识后,共写过两首给他,其中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可见他也认为这首诗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也许是世交的缘故,在沈传师幕下,杜牧还比较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不过一旦离开辖地,他就会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的举动来。

  《丽情集》中记载,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景色秀美,且多丽人,便到湖州游玩。当时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便盛情款待。他把全湖州在籍的名妓都召集过来,供杜牧挑选,又专门为其举行一次赛船水戏。引得全城仕女都出来观看,但杜牧却一个都没有相中。后来,杜牧遇到一老妪带的十来岁的小姑娘,认为其将来必成绝色佳人。于是,他给老妪一些财帛定聘。约定10年之内他必,来湖州当刺史。到时再行迎娶,如10年内不来,姑娘自可另嫁。

  13年后,杜牧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湖州刺史。上任伊始,他就派人去寻找当年的小姑娘,谁知那女子3年前已经嫁人,并有了两个小孩。杜牧心知这事是自己失约,怨不得别人。所以只有写诗来自我解嘲,“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最为放浪形骸的生涯,应是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掌书记之时。也许是熟读史书,看选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地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也许是仕途上的蹭蹬,让他有些自暴自弃,也许是31岁的他过于年轻,经受不住,总之,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夜夜笙歌,风流得别具一格,声名远播。

  因为杜牧常常夜不归宿,牛僧孺不放心,所以便派人暗中保护他。大和九年,杜牧调任回京,升任监察御史。离开扬州前夕,牛僧孺给他饯行,叮嘱他以后要注意个人形象,不能“风情不节”,但杜牧矢口否认。牛僧孺遂让兵卒抬出手下原来发回的满满的一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

  离开扬州时,杜牧写了两首深情款款的诗留给所眷念的烟花女子。其一为:“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另一首为:“多情恰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后来,他又写了《遣怀》诗回顾这段美好时光:“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一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的姿态,似乎一别扬州,他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但反思的背后更是炫耀与向往,《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亦可见他对扬州生活的眷念:“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回到京城的杜牧,因为好朋友李中敏受到郑注的压制仕途不顺,就借口身体有恙,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没想到这次消极怠工,却使他逃过一劫。

  该年十一月,文宗皇帝与郑注合谋诛杀宦官失败,引起宦官们的疯狂反扑,大量无辜官员被乱刀砍死。

  杜牧见形势恶化,政局不稳,更心灰意冷,生活细节上也更为随意。当时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李尚书常常在家中举办宴会,按照规定,监察部门的官员应该避嫌不能参加,但杜牧听说宴会上家妓盛列、美女如云,就连忙轻骑而来。连饮三觥,对座中的家妓一一扫视后,他才回过头来对李尚书说:“尝闻有能咏紫云篇者,今日方知名不虚得。傥垂一惠(如果能把她送给我),无以加焉。”

  李家家妓中最富盛名的就是崔紫云。她眉目端丽,词华清峭,深受李尚书宠爱。众家妓听到杜牧这个无理要求,都回头掩口而笑。杜牧见此情形,立刻现场赋诗一首:“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召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三重粉面一时回。”咏完诗,杜牧当即告别,准备骑马而去。

  李尚书见杜牧把话说到这种程度,也不好意思拒绝他,于是就把紫云赠给了他。紫云临行前也献诗一首日:“从来学得斐然词,不料霜台御史知。愁见便教随命去,恋恩肠断出门时。”以此表达对李尚书的恋恋不合之情。

  这种放任不羁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不久后,杜牧的弟弟杜颤得了眼疾(据说是白内障),寄居在扬州禅智寺。杜牧请长假前去探望与照顾,在禅智寺住了很长时间,还写了一首《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此时,他心中颇有些“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味道。在繁华喧闹的市井扬州也能滋生出这样的寂寞,可见他确实是落寞之至。

  按照规定,唐代“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也就是说,官员最多只能请100天的事假,否则就算自动离职。也许是对京都的生活有些失望,也许是想离开那个风暴中心,也许生病的弟弟确实需要他全力照顾,杜牧趁机留在了江南。但杜牧此时还年轻,况且35岁的他还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所以他就近出仕,带着生病的弟弟到宣州任团练判官。

  8年前,杜牧曾随沈传师在宣州任职,如今故地重游,风景依然如画,无奈年华已逝,老朋友也散落他乡,他心中感慨颇多,遂题诗抒怀:“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人生短暂,聚合无常,总令人伤感。在宣州任职不到两年,杜牧又重新回到京城,不久迁为膳部、员外郎。因为杜牧与牛僧孺走得太近,且为人“刚直有奇节”(《新唐书》),所以当政的“李党”首领李德裕并不喜欢他。会昌二年(842年)春,杜牧被外放为黄州刺史,然后又迁池州与睦州,做了7年的地方官,这也就是他所自嘲的“三守僻左,七换星霜”的经历。

  《金华子》中载,杜牧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面神仙言之凿凿地说他最后的官位就是紫微郎(唐代中书舍人的别称)。后来杜牧当上中书合人后,果然重病缠身。

  853年,杜牧病情恶化,他心知大限将至,便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却写得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之后,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林妹妹焚烧诗稿是因为失望,也因为诗稿承载着她的情感与生命。杜牧为什么也要焚烧诗稿呢?宋人刘克庄曾指责杜牧“风情不浅,青楼薄幸之句,街吏平安之报,未知去元、白几何”,可能杜牧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有意识地毁掉了大量诗篇。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风流倜傥,殊不知,他在夜夜笙歌、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生不逢时、抱负难舒的悲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杜牧共有12首诗咏扬州在扬做官曾获保护终身感念
扬州城庆2500周年系列讲座举办第7讲,尽管天公不作美,但仍有约200人来到现场,听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文和解读“杜牧与扬州”。昨天的讲座,还首次吸引了50多位残疾人来到扬州博物馆报告厅,在市残联邀请的手语老师的帮助下“听”完讲座。有12首诗咏扬州直接的11首,间接的1首讲座一开始,陈文和首先介绍杜牧的家世。他说,杜牧出身长安望族杜氏一门,所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关中大姓。其中,杜牧的祖父杜佑,是唐朝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宰相。据《全唐诗》记载,有诗篇吟咏过扬州的唐代诗人,知名者有骆宾王、张若虚、孟浩然、祖咏、王昌龄、李颀、李白、高适、刘长卿、韦应物、丁仙芝、李端、孟郊、卢仝、张籍、王播、权德舆、陈羽、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徐凝、李德裕、张祜、杜牧、许浑、赵嘏、温庭筠、皮日休、姚合、方干、郑谷、韦庄等三十余位。据统计,唐人歌咏过扬州的诗篇总数五百余首。陈文和指出,据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
· 三国时遍地剩女,生活难,难于上青天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考古人员在长沙走马楼工地发掘出大量吴简,出土至今,走马楼吴简中的研究成果不断被出来。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高凯从走马楼吴简中解读出,在长沙人口发展史上,男女性别比例失衡较突出的一次发生在三国东吴时期,那时长沙遍地“剩女”。女多男少,那时“大女”当家根据吴简,一些专家梳理出三国孙吴长沙郡的百家姓来,更有专家从土地契约中,发现孙吴时期的长沙,存在大量“大女”当家,成为户主,租佃国有土地的特殊现象。因汉代法律规定“为人妻者不得为户主”,而三国吴简现大量以“大女”为户主的现象,说明孙吴时期,长沙郡中存在女多男少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有大量女性为剩女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高凯通过仔细研究走马楼吴简中的“大女”户主,发现她们的姓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名字现有“妾”字(有一例有“婢”字)者,如称黄妾者有4人,刘妾者有3人等,说明这些“大女”是已婚妇女。根据当时制度,这些已婚...
· 古代青楼的起源来自官方?竟然是他创立的
齐恒公是春秋五霸第一人,也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王,但是他成功的背后却少不了一个男人的影子,他就是管仲。管仲早些年却是齐恒公的敌人,甚至差点亲自杀死齐恒公,但是齐恒公却听鲍叔牙的建议放弃仇怨,反而拜管仲为相国,更是因为配合管仲的能力称他为仲父。管仲也没有让齐恒公失望,他用尽了计略使得齐国壮大,更是成了诸侯之王,称霸一时。而设立官方妓院就是他的一部妙招,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很多女人无依无靠,无奈之下只得进了青楼,当时人言微轻,自己一个弱女子进了青楼这种吃人的地方,也不过是任人宰割。管仲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于是设立女闾,也就是官方青楼,这样这些无依无靠的女子便有了官方做依靠,没人能欺负,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而女闾所赚取的钱财,又被管仲充作齐恒公扩充军备的资金,这样下来才导致齐国军队日渐精炼。可以说齐国当时的军队是被这群女人养着也毫不为过。管仲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进青楼合法化的人,这样一个使...
· 常遇春后裔在扬州
今天的通泗西街以北,文昌中路以南,淮海路以东,扬州金鹰购物中心以西,时代广场、紫藤饭店一带就是明清两代扬州府治(衙门),它的西南,应该在省立扬州中学偏北一带,这儿曾是常遇春的府邸。常遇春的长子常茂也有府邸在扬州,地点在常府巷。五格、黄湘编修的《乾隆江都县志》卷三,在“旧榆柳巷”下注释说:明鄂国公常遇春世袭长子茂,洪武元年赐宅于扬州小东门内榆柳巷,今俗称粉妆巷。巷南有常府左巷、常府右巷。巷内有四眼大井一口。常茂跟随宋国公冯胜(国胜)东征西讨,作战英勇有计谋,因军功封郑国公,冯胜非常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为妻,他在父亲死后袭开平王。今天省扬中处的常遇春府邸,和粉妆巷常茂府邸,从道理上推算应该是洪武元年同时建造。这里住过常遇春的夫人蓝氏,她是大将蓝玉的姐姐,在洪武元年和二年这时间段里,常遇春在北方作战,他只知道皇上为他在扬州建造府邸,而他一天也没有住进这府邸。朱元璋杀功臣是出了名的,《大明英烈传》...
· 清代商人亢氏在扬州
清代商人亢氏在扬州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名句使扬州这个地名广为传播,然而即使游览过扬州的人也许并不知晓,古代扬州曾经是天下三分明月二分独照的繁华都会。曹聚仁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万里行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中曾经讲:百年以前,扬州是中国最热闹的大城市,与西安、北京、洛阳齐名;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与巴黎、伦敦、罗马、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并列,可见其繁荣程度。而且从东汉起直到清代乾嘉年间近一千五百年,世界上未见哪个都市有过如此悠久的繁荣历史。纵横海内的三晋商人在扬州的繁荣历史上,曾有过杰出的贡献。其中以清代平阳府(今临汾)富商亢氏家族最为著名。对于亢氏的富有和财富来源,也许出于尚未专门研究而疏忽,或者出于地域偏见,有的学者凭部分来源于传闻的古人笔记、小说等记载:亢氏因得李自成财宝而起家,笔者翻阅大量文献,认为此说不仅缺乏实据,而且其中包含对山西人缺乏了解的地域偏见。山西商人在扬州的发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