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游百病”的来历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7
转发:0
评论:0
“游百病”的来历,在贵州花溪一带,端午节时,大家不是忙着在家包粽子,而是把从山上采来的艾草、菖蒲、

在贵州花溪一带,端午节时,大家不是忙着在家包粽子,而是把从山上采来的艾草、菖蒲、车钱花、牛耳朵香等草药放在洗澡盆里洗上一个澡。他们把这个习俗称作“游百病”,又叫“洗百病”。

  据说这个习俗是从东汉开始的,是为了纪念神医华佗。

  有一年,花溪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地震过后流行一种怪病,不少人无缘无故发起烧来,有的鼻子出血,有的身上生斑,有的泻肚。病重的或昏迷不醒,或胡言乱语。乡民们都说那是地震中的冤魂找替身来了。

  花溪村的村长到外地请来了一个巫师,让他施法术,求神灵免去乡亲们的疾病。可巫师使尽了浑身解数,村民们的病不但不见好转,还有不少人命归黄泉。

  适逢华佗到此地游历,他一看就知道乡亲们得了可怕的瘟疫,他劝大家不要迷信,赶快去求医问药。村民哪肯听他这个外乡人的话,把他赶出了村子。面对乡民们磕头求神,华佗长长地叹了口气,他想了个计策,决定用高超的医术斗败巫师,用药帮乡民们把病治好。

  当天晚上,华佗悄悄来到庙院内,隔门缝看见神殿前点着两支蜡烛,那个巫师在睡觉。华佗把一块白布往身上一裹,再把画了鬼脸的破瓢往头上一扣,用红纸糊成长舌往嘴里一咬,轻轻地进了庙门。巫师被吓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睁眼一看,见烛光下有一个白鬼,血红的舌头伸得长长的。说时迟那时快,没等巫师清醒过来,白鬼就伸着长舌向他扑了过去,巫师惊恐地大叫一声,忙跪在地上磕头:“上仙饶命,上仙饶命!”华佗用手捏着鼻子瓮声瓮气地说:“此地只准信奉一种法术,到底你的法术高还是华佗的医术高,明天你俩要比试一番,输的要立刻滚出花溪。”那巫师早就吓傻了,连忙说:“好,好,我一定听上仙的。”

  第二天,巫师找来村长,说要与华佗比试法术,要是华佗输了,就让他滚出村去。巫师让村长去找两个重患者,看谁先把他们的病治好。说完,他又和村长咬起了耳朵。

  村长立即让人找来两个重症患者。按照巫师的吩咐,他给华佗找来一个喝多了酒的“病人”,华佗伸出食指和中指往病人的手腕上一摸,顿时双眉紧锁:“此人毒气攻心,已无药可救,必死无疑。”

  村长一听,哈哈大笑着说:“华佗啊华佗,就你这点道行,还敢献丑,这人只不过是喝醉了酒罢了,一会儿就能醒来,到时候,看你的脸面往哪儿搁。”说完,让人弄了一碗醒酒汤,给那人灌了下去,只见醉汉猛地抽搐了一阵,竟然一命归阴了。

  乡亲们催促巫师,快给另一个昏迷的人施法,让他早点醒来。

  巫师围着那个重患者跳起了大神,一边跳,一边用清水往患者的脸上泼,跳了两个时辰,直累得两腿抽筋,气喘吁吁。巫师摇着头,喘着粗气说:“此人中邪已深,神仙也难救了,还是赶快给他准备后事吧。”

  华佗站起身说:“且慢,待我仔细看过再说。”只见他伸出手指给那个患者把了把脉,然后开了一个处方,让人抓药熬汤给患者喝,当天夜里,患者的病情就有了好转,三天后,患者就能下地行走了。

  乡亲们都说华佗是神医,专门下凡救百姓于水火的。那个巫师是个大骗子,大家就用乱棍把那个巫师赶了出去。

  此时已到了五月初五,华佗见村里的瘟疫有恶化的趋势,就劝告众人暂时上山躲一躲。众乡亲就拖家带口地跟着华佗上了山,在一个大山洞里暂时住下了。华佗让人找来了生地、黄连、栀子、桔梗、玄参等中药材,支起一口大锅,熬了一大锅药汁,让每人都喝上一碗。晚上又让村民们用泡了花草的水洗澡,说可以洗去百病。山上蛇虫多,为了驱蚊防蛇,华佗又让人取来艾草、菖蒲等药草悬挂在山洞口上。

  不久,瘟疫过去了,华佗就辞别众乡亲,又到别处游历去了。为了感谢华佗的救命之恩,每年到了五月端午这天,乡亲们都自发地到山洞前来拜,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献--《治百病方》
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发掘了一座墓葬,经研究鉴定,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年长的医生,其时代当是东汉早期,共有92枚手写医药简牍,初名《武威汉代医商》,但是因为简牍中有“治百病方”的字样,于是改名为《治百病方》。《治百病方》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疾病。记述了咳嗽、哮喘、伤寒、诸癃、血瘀、目疾、齿痛、耳聋、伏梁病、溃疡、出血、痹证、久泄、不孕症;大麻疯等病证的病因、病理、证侯。所载药物近百种,其中植物药63种、动物类药12种、矿物药16种,酒类等液体药物9种。这些药物有69种见于《神农本草经》,有11种见于《名医别录》,还有20种未见于其它本草书记载。书中还记述了药物的炮制,以及汤、丸、膏、散、醴、滴、栓等不同的剂型,共有医方36首、有的方名标明是“公孙君方”、“建威耿将军方”、“东海白水侯所奏男子有七疾七伤方”等,概为传方人姓名及官职。在服药时间上,有饭前服、早晨...
· “东阳”的来历
南宫有东阳故地之称,如古版《南宫县志》就多有此称。著名史志专家傅振伦先生“以八十四岁之人,追述几十年前(南宫)之事”其文章题目就称《东阳旧闻》。然“东阳”之名源于何典?与南宫是何关系?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有必要进行一番考证。据查,“东阳”作为地名或区域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最早见于《左传》,曾五次出现。第一次在齐灭莱国的记述中。鲁襄公二年(前571年),鲁成公夫人齐姜去世,作为娘家人,齐灵公欲派嫁给齐大夫的宗女和同姓大夫的妻子前去鲁国奔丧,并且要求与齐有宗亲关系的莱国也派人去,但“莱子不会”。莱国不派人参加吊唁活动,使齐国的号召力和威信受到了挑战,齐国大怒,于是“晏弱城东阳以逼之”(《襄公上》)。这里的“城”字名词用如动词,是筑城的意思。晏弱(晏婴之父)在东阳之地筑城以准军事手段逼迫莱国就范。但高压政策并未奏效,莱依然如故,齐怒气难消,一不做二不休,在对峙一年多后,于齐灵公十四年(前56...
· 羌的来历
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亦为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关于商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殷甲骨卜辞中有“羌方(商西强国)”、役使“羌”、“多羌”及大量以“羌”为祭祀人牲的记载。商朝末年,羌人曾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羌人是古戎人的一部分。《国语.周语》载西周宣王时有“羌氏之戎”,势力强大。姜戎中有申戎,后与犬戎等共灭西周。《左传》云“姜戎氏”,春秋前期入居豫西,其俗被发,与羌同。“姜”、“羌”二字古时相通,学者多认为此姜戎即羌人。据说这支戎人是被晋惠公招引到晋南,虽然其当时“衣服饮食不与华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但已步入农耕定居生活,后来即与华夏族融合了。羌人的历史绵延不断,在战国时,有义渠之戎,风俗为火葬,被学者认为是羌人。他们与华夏诸侯国有交往,常与秦发生争战,后为秦昭王所灭;居住在河湟地区的部分羌人,依水草而居,氏族无定,有戎人、爰剑的彪悍之风。后来躬耕蓄畜,日益强大,在河湟之间称霸。爰剑子孙世...
· “年”的来历
民间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
· 汤 的来历
“soup”这名词以前曾意味着“面包”,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绝非玩笑。在中古世纪,有种面包硬得足以取代盘不过,喝剩一些想休息片刻,盘子却被收走的情形时有发生。当时,这种面包便称为“soup”。后来,面包和汤的关系逐渐变得模糊,从十四世纪开始,就改称汤为“soup”了。换句话说,汤已转变为“soup”的主角。在今日,我们常把切成片的油炸碎面包或硬饼干,放进汤中一起食用,这即象征着昔日“soup”的原义。和汤一起端出的若是油炸碎面包,可以直接加进汤中食用;假如是硬饼干或铅笔状面包,则需用手撕碎,再放入汤中。另外,要注意的是喝完汤后汤匙的摆法。一般来说,喝完汤以后,汤匙可以朝上摆入汤盘中,柄横放或斜放均可。其实,汤喝到一半想休息时,摆法也是一样。一般服务生会依汤剩余量的多寡和客人的态度来判断客人是已喝完或在休息。不过,喝剩一些想休息片刻,盘子却被收走的情形时有发生。这时假如还想再喝,可对服务生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