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境内哪有罗马城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0
转发:0
评论:0
中国境内哪有罗马城 ,■杨共乐2957年,英国学者德效骞发表了一部著名的著作,即《中国境内有一

  ■杨共乐

   2 957年,英国学者德效骞发表了一部著名的著作,即《中国境内有一个罗马城》。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声称《汉书·地理志》中提到的骊(革干)城是西汉政府为安置罗马战俘而建立的一座城市。该书的主要论点是:公元前54年,罗马将领克拉苏带领一支4万余人的军队,东向攻打安息。次年,这支军队在卡雷被安息军打败,残部数千人向围,几经周折,最后到达由郅支单于控制的康居国,成为匈奴的附庸,帮其守城。公元前36年,郅支城为汉朝军队所破,城内居民或被杀,或被虏,或投降。作者认为,在这些“生虏”和“降虏”中就有不少是克拉苏残部人员。他们被西汉政府安置在西部中国的边陲城市,因中国人称罗马为“黎轩”,故把这座由罗马人居住的城市命名为“骊(革干)城”。英国学者李约瑟、法国学者布尔努瓦以及澳大利亚学者哈利斯等都承袭了这一观点。哈利斯为此还专门来华进行研究,《人民日报》等国内重要报纸都对他的研究结果作过报道。这一结论如果属实,那么东西方关系史确实有重新改写的必要。然而大量的证据表明,这一观点无法成立。

  

  第一,骊(革干)城建立的具体年代无法确定。

  

  按《汉书·地理志》的说法,骊(革干)为张掖郡辖下的一个县。

  此县位于今甘肃境内的永昌,具体设置时间不详。若与张掖郡同时设立,则其设置年代应为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 2 04年。这比克拉苏军团早50多年,两者之间显然没有关系。如果按德效骞的说法,该县设立于公元5年,那么它的设置也肯定与克拉苏军团无关。因为按照罗马兵制,从军服役的最低年龄为 2 7周岁。公元前54年是 2 7岁的青年,到公元5年就应该是70多岁的老人了。更何况,克拉苏的军队主要来自前任总督加比尼乌斯的东方军团和部分参加高卢作战的士兵,所以他们的最低年龄肯定要大于 2 7周岁。用70多岁的老兵来筑城戍边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二,克拉苏残部有明确的下落。

  

  从现有的史料中,我们能够看到卡雷之战后克拉苏残部的去向。

  其中一部分由财务官卡斯带回,人数大约为500人,均为骑兵。一部分流落在安息境内。罗马史学家弗罗努斯的《罗马史》和凡莱伊乌斯的《罗马史》对此都有过具体的记载。这些人中的个别人后来还为安敦尼当过向导,提供过情报,从而使其避免重蹈克拉苏的覆辙。还有一部分则被安息人俘虏,安息国王将他们安置在安息东部边境的马尔吉安那(Margiana)(普林尼《自然史》,6,47)。至于克拉苏之子小克拉苏

更是战死沙场,根本不可能率军突围。   

  其实,不光克拉苏残部有明确的下落,就是郅支单于的余众也有具体的归宿。据记载,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五单于争位,相互攻伐混战不休,最后五单于被呼韩邪单于所并。但其兄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南北匈奴自此形成。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南匈奴呼韩邪款五原塞,降于汉。而郅支单于“以为呼韩邪降汉,兵弱不能复自还,即引其众西,欲攻定右地。……会康居王数为乌孙所困。……使使至坚昆,通语郅支。郅支素恐,又怨乌孙。遂与(康居)相结,引兵而西。”(《汉书·匈奴传》)公元前40年,郅支抵康居东境,因“中寒道死者众,……余才三千人”。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西域校尉陈汤远征郅支,大获全胜,杀郅支,“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二十九级,生俘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汉书·甘延寿陈汤传》)只要仔细推算,我们就能发现,这里的斩俘收降数再加上攻城前被汉军迎射杀死的数百骑,刚好与西迁北匈奴人口的总数相一致,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它表明甘延寿和陈汤攻伐的皆是随郅支西去的北匈奴人。更何况,史书明文指出其生俘和降虏皆被“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他们根本没有离开西域都护的管辖范围,汉政府也没有可能为安置这些战俘而专门在张掖郡之下设立一个骊(革干)城。因此把甘延寿、陈汤灭郅支单于时生获的战俘与罗马克拉苏军团残余相等同,然后又将其与汉置骊(革干)城联系起来,显然是不可取的。

  

  第三,西汉的黎轩以及骊(革干)城的设置与罗马没有任何关系。

  

  德效骞等把骊(革干)城当作西汉政府安置罗马战俘的重要证据是中国史书中有“大秦国,一号犁(革干)”的记载。大秦国即罗马帝国。

  按照他们的逻辑,既然大秦国,一号犁(革干),那么无论是作为国名的黎轩、犁(革干),还是作为张掖属下的骊(革干),都与大秦有关。遗憾的是这种推理忽略了文献记载的时间性,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从现有的材料看,黎轩一名最先由张骞传入中原。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

  

  第三,西汉的黎轩以及骊(革干)城的设置与罗马没有任何关系。

  

  德效骞等把骊(革干)城当作西汉政府安置罗马战俘的重要证据是中国史书中有“大秦国,一号犁(革干)”的记载。大秦国即罗马帝国。

  按照他们的逻辑,既然大秦国,一号犁(革干),那么无论是作为国名的黎轩、犁(革

干),还是作为张掖属下的骊(革干),都与大秦有关。遗憾的是这种推理忽略了文献记载的时间性,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从现有的材料看,黎轩一名最先由张骞传入中原。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它们分别是乌孙、身毒、安息、条支、奄蔡和黎轩。张骞死后,武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和身毒国”。据载,“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赖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幻人献于汉,……天子大悦。”这里的黎轩显然是指地中海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由塞琉古和托勒密王国所控制。在当时,罗马的势力虽然也开始触入这一地区,但影响还不大。班固的《汉书》,虽然写作时间稍晚,但他有关西域方面的材料主要来自《史记·大宛列传》。


  在《汉书》中,他记有犁(革干)、(未文厂牛)(革干)和骊(革干),但根本不知道大秦国。中国人最先知道大秦国(罗马)的是班超。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及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年者。……

  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而最先把大秦国与犁联系起来的则是《魏略·西戎传》。在这里魏国人鱼豢这样写道:“大秦国,一号犁,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此后,晋袁宏的《后汉记》,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等都有同样的记载。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罗马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后期已经征服了塞琉古和托勒密王国,地中海东部地区都落入了罗马人的手中,成了它的行省。大秦和犁趋于一致。

  

  所以,从时间上说,《史记》、《汉书》上记载的黎轩、犁(革干)、(未文厂牛)(革干)是同一回事,而《魏略》、《后汉记》、《后汉书》记载的犁是另一回事。虽然地区没变,但它们所属的国家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说《魏略》、《后汉记》、《后汉书》中记载的犁能与罗马挂钩,但《史记》、《汉书》中记载的黎轩、犁(革干)、(未文厂牛)(革干)与罗马无关。因此,把《史记》、《汉书》中的黎轩、犁(革干)、(未文厂牛)(革干)与罗马联系起来,并以此为据把骊(革干)县说成是安置罗马战俘的地方显然是错误的。

  

  第四,重木城并非罗马之创造,鱼鳞阵更非罗马的乌龟阵。

 

    无论是德效骞,还是哈利斯都将《汉书

  

  据希罗多德记载,住在伏尔加流域的布迪诺伊人,即有一座木造的城市,称为盖洛诺斯。它的每一面城墙是30斯塔迪昂,城墙很高,而且完全是用木头建造的(希罗多德:《历史》,4, 2 08)。而斯特拉波记载的帕利包特拉(即华氏城)更与重木城相近。作者这样写道:

  “帕利包特拉位于恒河和另一条河(今之宋河)的汇流处。城市长宽度为 2 5斯塔迪昂,呈平行四边形,土墙外环绕着木制城墙,墙上凿有箭眼,可以从这里射箭。”(斯特拉波:《地理学》, 2 5,36)实际上,倒是罗马军队并没有修建木城的习惯,所以罗马史书上也没有这方面的记录。

  

  至于夹门鱼鳞阵,则更与罗马的乌龟阵不同。罗马的乌龟阵(Testudo)是这样一种阵式,即军队进攻尤其是攻城时,战士并肩前进,将盾牌高举过顶,防御敌方矢石。而陈汤等所见鱼鳞阵则完全是防卫城门的士卒,因其依次排列,远远望去,好像鱼鳞而已。所以唐朝颜师古用“言其相接次形若鱼鳞”来解释鱼鳞阵。(《汉书·甘延寿陈汤传》,颜师古注)阵内士兵既不攻城,也不与汉军正面交锋,而一等汉军“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所以这种鱼鳞阵与罗马的乌龟阵相差甚远,没有任何关系。

  

  综上所知,把《汉书·地理志》上出现的骊(革干)城说成是西汉政府安置罗马战俘的城市是没有史料和事实依据的。

  转自:春秋战国社区


  在《汉书》中,他记有犁(革干)、(未文厂牛)(革干)和骊(革干),但根本不知道大秦国。中国人最先知道大秦国(罗马)的是班超。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及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年者。……

  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而最先把大秦国与犁联系起来的则是《魏略·西戎传》。在这里魏国人鱼豢这样写道:“大秦国,一号犁,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此后,晋袁宏的《后汉记》,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等都有同样的记载。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罗马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后期已经征服了塞琉古和托勒密王国,地中海东部地区都落入了罗马人的手中,成了它的行省。大秦和犁趋于一致。

  

  所以,从时间上说,《史记》、《汉书》上记载的黎轩、犁(革干)、(未文厂牛)(革

干)是同一回事,而《魏略》、《后汉记》、《后汉书》记载的犁是另一回事。虽然地区没变,但它们所属的国家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说《魏略》、《后汉记》、《后汉书》中记载的犁能与罗马挂钩,但《史记》、《汉书》中记载的黎轩、犁(革干)、(未文厂牛)(革干)与罗马无关。因此,把《史记》、《汉书》中的黎轩、犁(革干)、(未文厂牛)(革干)与罗马联系起来,并以此为据把骊(革干)县说成是安置罗马战俘的地方显然是错误的。   

  第四,重木城并非罗马之创造,鱼鳞阵更非罗马的乌龟阵。

  

  无论是德效骞,还是哈利斯都将《汉书·陈汤传》中的下面一段话,即“土城外有重木城”,“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作为论证有罗马人参加郅支活动的证据。认为修重木城的方法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防御的阵势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以重木城为例,用木造城在中亚和印度随处可见。

  

  据希罗多德记载,住在伏尔加流域的布迪诺伊人,即有一座木造的

  “帕利包特拉位于恒河和另一条河(今之宋河)的汇流处。城市长宽度为 2 5斯塔迪昂,呈平行四边形,土墙外环绕着木制城墙,墙上凿有箭眼,可以从这里射箭。”(斯特拉波:《地理学》, 2 5,36)实际上,倒是罗马军队并没有修建木城的习惯,所以罗马史书上也没有这方面的记录。

  

  至于夹门鱼鳞阵,则更与罗马的乌龟阵不同。罗马的乌龟阵(Testudo)是这样一种阵式,即军队进攻尤其是攻城时,战士并肩前进,将盾牌高举过顶,防御敌方矢石。而陈汤等所见鱼鳞阵则完全是防卫城门的士卒,因其依次排列,远远望去,好像鱼鳞而已。所以唐朝颜师古用“言其相接次形若鱼鳞”来解释鱼鳞阵。(《汉书·甘延寿陈汤传》,颜师古注)阵内士兵既不攻城,也不与汉军正面交锋,而一等汉军“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所以这种鱼鳞阵与罗马的乌龟阵相差甚远,没有任何关系。

  

  综上所知,把《汉书·地理志》上出现的骊(革干)城说成是西汉政府安置罗马战俘的城市是没有史料和事实依据的。

  转自:春秋战国社区


  在《汉书》中,他记有犁(革干)、(未文厂牛)(革干)和骊(革干),但根本不知道大秦国。中国人最先知道大秦国(罗马)的是班超。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

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及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年者。……   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而最先把大秦国与犁联系起来的则是《魏略·西戎传》。在这里魏国人鱼豢这样写道:“大秦国,一号犁,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此后,晋袁宏的《后汉记》,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等都有同样的记载。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罗马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后期已经征服了塞琉古和托勒密王国,地中海东部地区都落入了罗马人的手中,成了它的行省。大秦和犁趋于一致。

  

  所以,从时间上说,《史记》、《汉书》上记载的黎轩、犁(革干)、(未文厂牛)(革干)是同一回事,而《魏略》、《后汉记》、《后汉书》记载的犁是另一回事。虽然地区没变,但它们所属的国家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说《魏略》、《后汉记》、《后汉书》中记载的犁能与罗马挂钩,但《史记》、《汉书》中记载的黎轩、犁(革干)、(未文厂牛)(革干)与罗马无关。因此,把《史记》、《汉书》中的黎轩、犁(革干)、(未文厂牛)(革干)与罗马联系起来,并以此为据把骊(革干)县说成是安置罗马战俘的地方显然是错误的。

  

  第四,重木城并非罗马之创造,鱼鳞阵更非罗马的乌龟阵。

  

  无论是德效骞,还是哈利斯都将《汉书·陈汤传》中的下面一段话,即“土城外有重木城”,“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作为论证有罗马人参加郅支活动的证据。认为修重木城的方法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防御的阵势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以重木城为例,用木造城在中亚和印度随处可见。

  

  据希罗多德记载,住在伏尔加流域的布迪诺伊人,即有一座木造的城市,称为盖洛诺斯。它的每一面城墙是30斯塔迪昂,城墙很高,而且完全是用木头建造的(希罗多德:《历史》,4, 2 08)。而斯特拉波记载的帕利包特拉(即华氏城)更与重木城相近。作者这样写道:

  “帕利包特拉位于恒河和另一条河(今之宋河)的汇流处。城市长宽度为 2 5斯塔迪昂,呈平行四边形,土墙外环绕着木制城墙,墙上凿有箭眼,可以从这

  

  至于夹门鱼鳞阵,则更与罗马的乌龟阵不同。罗马的乌龟阵(Testudo)是这样一种阵式,即军队进攻尤其是攻城时,战士并肩前进,将盾牌高举过顶,防御敌方矢石。而陈汤等所见鱼鳞阵则完全是防卫城门的士卒,因其依次排列,远远望去,好像鱼鳞而已

。所以唐朝颜师古用“言其相接次形若鱼鳞”来解释鱼鳞阵。(《汉书·甘延寿陈汤传》,颜师古注)阵内士兵既不攻城,也不与汉军正面交锋,而一等汉军“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所以这种鱼鳞阵与罗马的乌龟阵相差甚远,没有任何关系。   

  综上所知,把《汉书·地理志》上出现的骊(革干)城说成是西汉政府安置罗马战俘的城市是没有史料和事实依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济公是人还是神哪有不平哪有我
“鞋儿破,帽儿破,哪里有不平哪有我。”这句歌词唱的就是人间活佛济公。有关济公的传说,在南宋时就已开始流传,直至现在,还盛传着济公的故事,而且还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那么,济公究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是人们塑造的神呢?明代的田汝成就认为史上确有济公其人其事,他在《西湖游览志余》一书中,就十分肯定地说:“南宋确有济颠其人。”另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工具书《辞源》的“济颠”条目下,这样写道:“济颠,公元1129~1202年。宋末僧人。天台人,名道济,俗姓李。佯狂不饰细行,饮酒食肉,市井间,人以为颠,故称济颠。始出家灵隐寺,为寺僧所厌,遂居净慈寺,嘉泰二年端坐而逝。”生卒年月、出生地、性格特征如此确切,由此来看,历史上确有济公其人,他与传说中的济公形象相差无二,是南宋时期一个喜酒喜肉,玩世不恭,在嬉笑怒骂中扶危济困、抱打不平的疯疯癫癫的僧人。由于他经常解救贫苦人于危难,锄奸诛恶,是弱者的救星,因此...
· 图文:中国境内的各条龙脉
文史百科中国境内龙脉示意图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至少24个王朝,如果按照每一个王朝就有一条龙脉来计算的话,那么中国至少就有24条龙脉。黄帝的龙脉在中原黄河流域;大禹的龙脉在今天四川汶川县的九龙山;商汤的龙脉在黄河流域;周朝的龙脉在岐山;秦朝的龙脉在咸阳;汉朝的龙脉在沛县;西晋的龙脉在河内;隋朝的龙脉在弘农;唐朝的龙脉在长安、陇西、太原;宋朝的龙脉在开封、巩义、洛阳一带;元朝的龙脉在内蒙古草原;明朝的龙脉在安徽凤阳;清朝的龙脉在东北。当然,这些都是大致的范围,其实龙脉的具体位置是很难确定的,这是因为龙的活动范围是变动不定的,并且大多数龙脉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按照风水师的分析认为:中国的大龙脉正在和东出的状态中,方向的是黄河流域,华山地区是大龙喝水和出口处;东进方向的是长江流域,黄山地区是大龙喝水和出口处。这两个区域以后会形成中国新的大龙脉。中国龙脉的始祖源自昆仑山。昆仑山的左边(西北边)是天山山脉...
· 罗马真的是一天建成的?古罗马城是哪天建成的?
罗马真的是一天建成的?古罗马城是哪天建成的?有一句俗语叫“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意思就是说,其实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下子就做完了的,这就很需要人具有耐心和毅力坚持下去。这句话可以说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真假,毕竟古罗马城那样一个城市,当然不可能一天建成。但是随着一份契约的出现,竟然证实了,古罗马真的就是一天之内完成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沿着威尼斯广场往前走就是帝国大道,一直通向罗马斗兽场,途中还会看到古罗马城遗址。从课本上了解到,罗马帝国覆盖了28万平方米的土地,其中包括数个城市、小镇,数条河流,多座山,多个大剧场,许多导水管、排水沟、拱门、博物馆、镀金大教堂以及比萨小屋。帝国大道是罗马的一个重要的街道,在宽广的帝国大道两旁,集中了大部分罗马帝国古都的遗迹。帝国大道上有包括元老院、神殿、贞女祠和一些有名皇帝的宗庙,如凯撒庙等,还有纪念古罗马历代皇帝丰功伟绩的凯旋门,如纪念君士坦丁大帝西元312年...
· 古罗马军团:古罗马军团遗失中国之谜
甘肃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有个“者来寨”,以前一直是个不为人知的平静的小村庄。在80年代末有个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提出,者来寨是古骊靬(Líqián)城遗址,而骊靬(Líqián)城则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的地方。骊靬(Líqián)正是汉朝时对古罗马的称呼。《汉书•陈汤传》中就提到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在战场上西汉将士们注意到匈奴单于手下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他们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土城外设置“重木城”。而这种用圆形盾牌组成鱼鳞阵的进攻阵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御手段,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纵然匈奴使用了罗马“雇佣军”,但郅支城之战汉军还是大获全胜,并且俘虏了千余人罗马“雇佣军”。不久,西汉河西地区的版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骊靬”的县,同时还修建了骊靬城堡。于是有人将这一串史实联...
· 未解之谜:中国境内的五大神秘之地
中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很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少不了会有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些地方因为一些神秘的事件得不到科学的解答,因而在传言中带有很多非常神秘的色彩,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去探访中国境内的五大神秘之地。1.古格王国网络图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但是这些人也都并不是古格后裔。看样子古格的秘密短期内是难以解开了。2.花山谜窟花山谜窟原称“古徽州石窟群”,位于安徽黄山市中心城区东郊新安江南岸的连绵群山之中,与大自然的杰作黄山比肩为伴,相映成辉,与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诺亚方舟等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