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李广为何不被封侯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7
转发:0
评论:0
李广为何不被封侯 ,“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应该说是一句名言,我很早以前就听说了。据说这

  “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应该说是一句名言,我很早以前就听说了。据说这是一个不知何方高人何时何地出的上联,我想了很久,也没对出来。查资料,也没查着。倒是查到了一句唐诗,是一个叫崔峒的诗人写的“自叹马卿常带疾, 还嗟李广不封侯。”(《送冯八将军奏事毕归滑台幕府》)。看来民间感叹李广不封侯的是大有人在。其实从比李广晚不了几年的司马迁写《史记》的那个时候起,对李将军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就非议颇多了。为什么老百姓对这个问题总是梗梗于怀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封侯的好处是大大地,一方面享有荣耀的头衔和崇高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抛开头衔和地位等虚名,还有很多实惠,比如享有封国或食邑;可以置官署;爵位世袭,子孙三代都幸福;坐享衣食租税;免服国家的某些劳役和减轻惩罚等等等等。

   是谁规定“侯”有这么多特权呢?当然是当权者,是当权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政治制度。有关爵制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周代,《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稍晚一些的《礼记·王制》中,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我们常说的所谓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这五等中的“侯”,是西周、春秋时代所行的最普遍的爵称。但这个“侯”和李广没有被封到的“侯”还不是一回事。广大人民群众所希望李广被封的是“列侯”,原先的名字叫“彻侯”,是商鞅变法的产物之一。秦国从那次变法以后,实行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商鞅虽然被车裂了,但他制定的许多制度却因袭下来,一直到汉代,还继续采用秦时的二十等爵,只是做了些小改动,把“彻侯”改成了“列侯”,为的是避讳,因为汉武帝的名字叫刘彻,同时,把列侯与二十等爵相分离,与王爵共同构成封爵制度。自关内侯以下,为赐爵制度。赐爵也享有相当多的特权,但没有封爵的优越性大。

   汉代封爵制度,对后世影响颇大。诸如诸侯不得参与政事,唯得衣食租税;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无子国除等重要原则,均在不同程度上为以后的王朝所沿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汉代封爵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充分体现了论功行赏的公平竞争原则,能够为人们所接纳和采用。而恰恰是这种合理的制度,却在李广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身上,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也就难怪有人抱不平,为之呼吁了。但是,老百姓的眼

光毕竟是有局限性的,他们只看到了给李广封侯的可行性一面,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给李广封侯当然会给他带来相当大的好处,从李将军的表现来看,给他封侯也未尝不可。然而,作为当权者,作为掌握封侯大权的汉武帝,就不能从李广的角度考虑问题了,他考虑的是他的皇位和他的王朝。    公元前 2 4 2 年,武帝即位,开始了掌握中国的命运达54年之久的历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 2 40年,一种新的纪年方法被采用,那就是年号。武帝所用的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年号叫做“建元”。这两个字用的非常之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没出几年就发生了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接下来就是楚汉相争,汉初消灭异姓诸王的战争和同姓诸王与皇帝矛盾而爆发的七国之乱。虽然这中间有过相对可以被称颂的“文景之治”,但总的来说,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之间的那段日子,社会是动荡的。只有到了汉武帝,中国的新纪元才真正开始。

   汉武帝当然很珍惜他所治下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那些能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的实权派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他上台伊始,就采取了果断措施,巩固他的皇位。首先,他实行了削弱封国的政策。封国与皇帝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贾谊和晁错都对这个问题提出过意见和建议,晁错更是因为侵削诸侯,疏人骨肉而“衣朝衣斩东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但是汉武帝是个有坚定信心和工于心计的人,他没有跟诸侯对着干,而是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适当措施,有个叫主父偃的揣摩到了皇上的意图,“……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前汉书·主父偃传》)“……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前汉书·中山靖王传》)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极大地削弱了诸侯势力,防止诸王怀有独立思想。在削弱封国的同时,汉武帝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打击豪强。“……偃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

   通过“推恩令”和打击豪强的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而李广却不识时务地在此时极力表现自己,“……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同上)“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同上)可以看出,李广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匈奴都怕他,他又很有能耐,功夫高强,人缘也不错,他手下的士卒都爱戴他。这就难免会让别人产生功高震主和扩充自己实力的想法,汉武帝很可能就是这么想的。啊,我这边紧着削藩严打,你那边却收买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不明摆着跟我对着干吗?得,这侯也甭封你了,现在就这样有人气,再给你封侯,还不反了你了,老实在边疆呆着吧。    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有野心,有魄力。但是要想建立不世之功勋,仅仅安内还远远不够,必须还要攘外。开拓疆域,讨伐匈奴就是汉武帝要走的下步棋。“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匈奴是个游牧民族,哪地方好去哪儿,而对他们来说,的地方就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带。因此,匈奴对中原的侵犯是不可避免的。中原各国对匈奴的抵抗也是日常军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引以为自豪的万里长城其实就是中原各国与匈奴打仗的的防御工事。谁要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谁就会受人景仰,成就霸业,甚至被当成民族英雄。“……犬戎……而居于泾渭之闲,侵暴中国。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雒邑。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襄王后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于韂,侵盗暴虐中国。中国

   李广却不合时宜地在汉武帝的功劳簿上留下污点,给汉武帝的光辉形象抹了黑。前 2 33年,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单于入塞。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单于发觉这种情况,引兵离去。四年后,

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匈奴大军包围,李广受伤被俘。后来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史记·李将军列传》)汉武帝看到李广的这些表现,心里就犯核计,这个老李,怎么这么不配合NI?征伐匈奴是我的一项伟大事业,你咋老是   上面这两点分析是李广所不能做到的,一方面他是当局者迷,另一方面,他一介武夫,是不可能有通观全局的大历史观的。他只能看到他身边的人和他自己。李广的叔伯弟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 (《史记·李将军列传》)却被封了乐安侯,后来还当了一段时间丞相。“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史记·李将军列传》)这就让李广更郁闷了,于是他就找了个算命先生,“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这个算命的王朔所说的也不无道理,当初白起在长平之战时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万,他就不得好死,最后自杀了。李广也很愿意相信这种迷信的解释,但他转念一想,自己杀了八百多也算不了什么,当时匈奴很是强悍,杀掠中人,记得那次被匈奴打败的第二年秋天,“……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伊樨邪单于既立,其夏,匈奴数万骑入代郡,杀太守共友,略千余人。秋,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其明年,又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前汉书·匈奴传》)所以,我李广杀点匈奴或者羌人也算尽忠报国啊。

   李广越想越困惑,也许得花点钱行贿吧?这年头,不花钱办事难啊。爵位是可以花钱买的,秦朝时就有人用粮食换军爵了。到了汉代,鬻爵成了制度,被明定下来。这还是要归功于晁错,这厮给汉文帝写了个《论贵粟书》,建议入粟拜爵免罪,被汉文帝采纳了,汉景帝继续实行这个办法,为后世买官鬻爵开了先河。就冲这一点,晁错是死不足惜。汉武帝时,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特设武功爵十一级,标价出售,以

缓解财政困难。李广也想花钱买个爵位,但他想要的“列侯”当时并不在售货单上,而且,说实在的,李广还真没钱。他的钱在那次打败仗赎身时已经花的差不多了,他又大手大脚,不知道攒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史记·李将军列传》)花钱换取功名的路子看来是行不通了。    李广还不死心,或者说,老百姓们还不死心,还是希望李广能被封侯。于是只好当面质问汉武帝了:“你TMD为什么不给李广封侯?”汉武帝很想给李广解释一翻,但按照惯例,统治者一定要愚弄被统治者,什么事也不能太透明。做得好的象毛泽东会采取阳谋,让你百花齐放,自己暴露自己的反动观点。一般来说,阳谋都不用考虑,只需要幕后交易,暗箱操作。不能明着说,还得给个说法,真让汉武帝伤脑筋,真想大喊:“我TMD就不给你封侯,能怎么样?”但他不能这样粗鲁,毕竟他是一国之君嘛,怎么能说脏话呢?想到一国之君,就想到了君子二子,进而想到了常把君子挂在嘴上的儒生们,就想到了正在推尊的儒学,想到了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想到了孔子曾经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于是,汉武帝终于找到了不给李广封侯的理由。他对李广说,我记得我爷爷孝文皇帝曾经说过:“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史记·李将军列传》)言外之意,若不是在高帝时,别的时候是不能给你封侯的。这是我爷爷说的,孔子说过,老爸的所作所为都不能改变,爷爷说的就更不能改了。你就认了吧。这种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你这个大老粗,这都不懂,真没文化!汉武帝摇头晃脑地摆出一副很有文化的样子对李广说着。其实汉武帝自己也没多少文化,毛主席就说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但往往越没文化的人,越要装出有文化的样子来掩饰自己,很多暴发户或领导干部都在家里和办公室摆个漂亮的红木书架,里面全是世界名著和二十五史,读没读过就是另一回事了。

   李广听汉武帝说他没文化,一下子就堆了,这正好触到了他的痛处,于是他只好悻悻然戍边去了。没有文化成了李广的一块心病,最后他也是因为“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而“引刀自刭”。

  转自:春秋战国社区

   通过“推恩令”和打击豪强的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巩固了中央

集权。而李广却不识时务地在此时极力表现自己,“……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同上)“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同上)可以看出,李广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匈奴都怕他,他又很有能耐,功夫高强,人缘也不错,他手下的士卒都爱戴他。这就难免会让别人产生功高震主和扩充自己实力的想法,汉武帝很可能就是这么想的。啊,我这边紧着削藩严打,你那边却收买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不明摆着跟我对着干吗?得,这侯也甭封你了,现在就这样有人气,再给你封侯,还不反了你了,老实在边疆呆着吧。    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有野心,有魄力。但是要想建立不世之功勋,仅仅安内还远远不够,必须还要攘外。开拓疆域,讨伐匈奴就是汉武帝要走的下步棋。“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匈奴是个游牧民族,哪地方好去哪儿,而对他们来说,的地方就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带。因此,匈奴对中原的侵犯是不可避免的。中原各国对匈奴的抵抗也是日常军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引以为自豪的万里长城其实就是中原各国与匈奴打仗的的防御工事。谁要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谁就会受人景仰,成就霸业,甚至被当成民族英雄。“……犬戎……而居于泾渭之闲,侵暴中国。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雒邑。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襄王后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于韂,侵盗暴虐中国。中国疾之,故诗人歌之曰‘戎狄是应’,‘薄伐猃狁,至于

大原’, ‘出舆彭彭,城彼朔方’。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戎翟,诛子带,迎内周襄王,居于雒邑。” (《史记·匈奴列传》)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更是凭借管仲之力,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巩固了自己的霸业,进而被世人所肯定。“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孔子的这句话,在赞赏齐桓、管仲的同时,也说明了匈奴的可怕。战国末年,秦朝初年,匈奴逐渐强大起来,但当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统一政权,一直到秦朝末年,冒顿单于即位才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一心忙于争夺帝位,造成边防松驰,冒顿单于趁机率兵南下,重新回到长城脚下,再度进入河套地区。西汉建立后,匈奴仍经常南下掠夺,骚扰北方边疆,对刚刚诞生的西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30万往击匈奴。战争一开始,冒顿佯败,待把汉高祖率领的先头部队诱至平城白登山时,突然之间冒顿的40万精骑似从天而降,将汉高祖他们团团包围。当时正值严冬,雨雪交加,士兵们饥寒交迫,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有歌为证:“平城之下祸甚苦,七日不食,不能弯弓弩。”在这危急关头,汉高祖听从大臣陈平之叶,叫人用重金去贿赂单于的阏氏(阏氏就是单于的正妻,相当于王后)。阏氏劝说冒顿单于网开一面,汉高祖才得以乘大雾仓皇逃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从这以后,惠、吕后、文、景60来年,汉朝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对付匈奴。但是匈奴经常破坏国际法准则,悍然侵略。“孝文帝初立……其三年五

   李广却不合时宜地在汉武帝的功劳簿上留下污点,给汉武帝的光辉形象抹了黑。前 2 33年,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单于入塞。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单于发觉这种情况,引兵离去。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匈奴大军包围,李广受伤被俘。后来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史记·李将军列传》)汉武帝看到李广的这些表现,心里就犯核计,这个老李,怎么这么不配合NI?征伐匈奴是我的一项伟大事业,你咋老是拆我台NI?要知道,做臣子的,功过都得由皇上给担着。后

人会说,别看刘彻那么厉害,不也打过败仗吗?这让我的脸往哪儿搁啊?所以“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 (《史记·李将军列传》)    上面这两点分析是李广所不能做到的,一方面他是当局者迷,另一方面,他一介武夫,是不可能有通观全局的大历史观的。他只能看到他身边的人和他自己。李广的叔伯弟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 (《史记·李将军列传》)却被封了乐安侯,后来还当了一段时间丞相。“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史记·李将军列传》)这就让李广更郁闷了,于是他就找了个算命先生,“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这个算命的王朔所说的也不无道理,当初白起在长平之战时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万,他就不得好死,最后自杀了。李广也很愿意相信这种迷信的解释,但他转念一想,自己杀了八百多也算不了什么,当时匈奴很是强悍,杀掠中人,记得那次被匈奴打败的第二年秋天,“……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伊樨邪单于既立,其夏,匈奴数万骑入代郡,杀太守共友,略千余人。秋,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其明年,又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前汉书·匈奴传》)所以,我李广

   李广越想越困惑,也许得花点钱行贿吧?这年头,不花钱办事难啊。爵位是可以花钱买的,秦朝时就有人用粮食换军爵了。到了汉代,鬻爵成了制度,被明定下来。这还是要归功于晁错,这厮给汉文帝写了个《论贵粟书》,建议入粟拜爵免罪,被汉文帝采纳了,汉景帝继续实行这个办法,为后世买官鬻爵开了先河。就冲这一点,晁错是死不足惜。汉武帝时,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特设武功爵十一级,标价出售,以缓解财政困难。李广也想花钱买个爵位,但他想要的“列侯”当时并不在售货单上,而且,说实在的,李广还真没钱。他的钱在那次打败仗赎身时已经花的差不多了,他又大手大脚,不知道攒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史记·李将军列传》)花钱换取功名的路子看来是行不通了。

 

  李广还不死心,或者说,老百姓们还不死心,还是希望李广能被封侯。于是只好当面质问汉武帝了:“你TMD为什么不给李广封侯?”汉武帝很想给李广解释一翻,但按照惯例,统治者一定要愚弄被统治者,什么事也不能太透明。做得好的象毛泽东会采取阳谋,让你百花齐放,自己暴露自己的反动观点。一般来说,阳谋都不用考虑,只需要幕后交易,暗箱操作。不能明着说,还得给个说法,真让汉武帝伤脑筋,真想大喊:“我TMD就不给你封侯,能怎么样?”但他不能这样粗鲁,毕竟他是一国之君嘛,怎么能说脏话呢?想到一国之君,就想到了君子二子,进而想到了常把君子挂在嘴上的儒生们,就想到了正在推尊的儒学,想到了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想到了孔子曾经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于是,汉武帝终于找到了不给李广封侯的理由。他对李广说,我记得我爷爷孝文皇帝曾经说过:“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史记·李将军列传》)言外之意,若不是在高帝时,别的时候是不能给你封侯的。这是我爷爷说的,孔子说过,老爸的所作所为都不能改变,爷爷说的就更不能改了。你就认了吧。这种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你这个大老粗,这都不懂,真没文化!汉武帝摇头晃脑地摆出一副很有文化的样子对李广说着。其实汉武帝自己也没多少文化,毛主席就说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但往往越没文化的人,越要装出有文化的样子来掩饰自己,很多暴发户或领导干部都在家里和办公室摆个漂亮的红木书架,里面全是世界名著和二十五史,读没读过就是另一回事了。    李广听汉武帝说他没文化,一下子就堆了,这正好触到了他的痛处,于是他只好悻悻然戍边去了。没有文化成了李广的一块心病,最后他也是因为“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而“引刀自刭”。

  转自:春秋战国社区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飞将军李广为何不被汉武帝重用难封侯的原因
汉景帝时期,七王作乱,吴楚叛军之时,梁国首当其冲。此时的李广作为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驰骋梁国,协同景帝之弟梁王打了几场胜仗,并且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李广所向披靡,一鼓作气,夺了敌方的主将之旗。无敌的李广自然赢得了满堂喝彩。虽然他仅仅是个都尉,李广还是被前敌总指挥梁王破例私下授予了将军之印。这是破格的奖励,不知深浅的李广只顾着高兴,哪知这次私下的破格奖励将给自己以后的人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图片来源于网络朝廷内部的事情李广当然无缘知晓,他所知道的是,就因为梁王的这次奖励,朝廷取消了对他的任何封赏。之后,李广就成了边将,一直在太守职位上徘徊,从来没有任何提拔。多年后,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李广依然是举国公认的名将之花。新皇帝,新气象,李广终于从地方来到了中央,被汉武帝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只是多年的边地生涯之后,李广已告别了中年。老将蒙羞汉武帝一改文景之时的韬光养晦政策,时时表现出有所作为的政...
· 李广难以封侯:飞将军李广为何过不了业务关
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未必是当时职场混得好的人,西汉第一神箭手、飞将军李广便是案例之一。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一个猿臂善射的漂亮身影,至今还在为后人敬仰。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李将军在职场的不如意,因此也留下一声叹息:“李广难封。”为什么漂亮的职场姿态和暗淡的职场前景集中在一人身上呢?责任在汉武帝,还是在李广本人?我们来探究这个两千多年前的职场之谜。讲李广的案例之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先讲讲《三国演义》和《天龙八部》。“长坂坡”是《三国演义》里最有名也是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幕,赵子龙单枪救主,一杆枪一把剑在千军万马中进出自如,斩将夺旗,何等英武!张翼德在当阳桥上独挡曹兵,一声怒喝,百万敌兵掉头就逃跑,何等神武!然而,在当时的战果记录上,可能就是一行字:“刘豫州兵败长坂。”撤退中个别英雄的非凡表现,不能扭转整个战局。再看《天龙八部》,萧峰大哥神功盖世,威慑武林,在雁门关掩护群雄撤退,无人能挡,最...
· 揭秘:李广为何一生未能封侯?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经历前期数十年的韬光养晦,汉武帝决意反击匈奴。汉朝的对外战争就此打响。而根据汉武帝时期的分封条件必须要有切实的军功才能够名列侯爵之位,而汉武帝时期,边疆的著名将领李广征战了一生都没有被封侯。不仅使得司马迁,也使得后世为李广抱不平。为何在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侯爵之位?很多人说,因为卫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所宠幸的外戚。而西汉建立以来,刘邦便明确提出非议异姓不得封王的分封制度,这固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汉武帝并不昏庸。分封是奖励和激励成效的手段,汉武帝也没有将一些成不了气候的宗族子弟位列侯爵。整体而言,封侯依然是以军功为主。真的是李广的军功不如卫青,霍去病吗?这主要就看观察者究竟站在什么角度想。其实李广的成名要远远早于两人,也共同参加过讨伐匈奴的战争,但是两人的表现却出乎意料,在当时李广已经是名满天下...
· 西汉名将李广为何难封侯李广下场是怎么死的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就是这位人称“飞将军”的名将,终其一生竟然没有得到封侯,引来民间无数惆怅,“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未同一哭”,“自叹马卿常带痪,还嗟李广不封侯”。要说起来,汉代的封爵制度还是基本能体现论功行赏公平竞争原则的,可这种制度竟然没有落实到功勋卓著的李广身上,相比之下,李广堂弟李蔡的为人和名卢均在李广之下,却被封了乐安侯,还当了一段子奉相;就连李广的部丁甚至士兵也有人封上了侯;这似...
· 生不逢时:“飞将军”李广为何难以封侯
右北平郡在今天辽宁西部,汉代这里也是一个边境重镇。与饱受匈奴蹂躏的其他边郡相比,这里几年来似乎安宁太平。匈奴没有攻打右北平,不是因为这个地方穷得没有掳掠的价值,而是因为有所忌惮。匈奴所忌惮的,是他们称之为“飞将军”的右北平太守——李广。李广成名还要远溯到景帝时代,当时李广还在上郡这个地方任职,有一名中央的特派员(皇帝派来的宦官)带着几十名骑兵在郊区打猎,正在得意驰骋的时候,遇见了三个匈奴人。特派员寻思:“咱有几十个,人家才三个,不相信弄不过他!”特派员的想法符合常理,但问题是他遇见的可不是一般人。这是三个匈奴的射雕手。什么是“射雕手”?大家应该看过《射雕英雄传》,郭靖就可以说是一个蒙古的射雕手。“郭靖接过弓箭,右膝跪地,左手稳稳托住铁弓,更无丝毫颤动,右手运劲,将一张二百来斤的硬弓拉了开来。……眼见两头黑雕比翼从左首飞过,左臂微挪,瞄准了黑雕项颈,右手五指松开,正是:弓弯有若满月,箭去恰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