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穿“汉服”又有什么关系
穿穿“汉服”又有什么关系
,从苏州大学生穿着“汉服”祭奠屈原(2006年5月31日中新网)引发各式各样的争议
从苏州大学生穿着“汉服”祭奠 屈原(2006年5月31日中新网)引发各式各样的争议开始,到“苏州私塾先生上书建议‘汉服’应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感谢”(2006年6月26日中新网),穿“汉服”的风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程度。拥护“汉服”的人们已经将“汉服”的价值重新提炼,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化遗产,而并非只是以前人们所非议的追寻什么。从这种变化看,我们是不是应该用一种平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原本并不复杂的问题呢?
实际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服装应该比戏剧等口头艺术更加具体,因为服装在变化过程中比语言更稳定,更加有迹可寻。但我们却很少提出对服装文化进行保护的措施,以至于服饰文化在其他文化种类面前显得有些模糊,甚至微不足道。所以当有人提出“汉服”文化的概念时,很多人难以接受,再加上有些人略显偏激的做法,甚至招来大部分人的反感。可从人类文化发展看,代表一个民族特点并且比较容易固定流传的只有语言文学、建筑、服饰这屈指可数的几项。既然评剧可以保护,那么服饰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一种遗产(实际上也是一种遗产)来进行保护呢?
从流行潮流方面看,其实穿的形式并不十分重要,一些几年以前我们视为“异类”的服装现在我们不也都穿上了吗?我们也没有必要给它加上太重的任务,想进行文化研究的就拿它当研究对象,想追赶潮流的就把它与“比基尼”同等看待。人们没有必要用异样的眼光来斜视这本来不应当承担太多重负的服饰,人家外国的环保人士一着急还裸奔呢,要是你看见还不气死?
我们可以适应唐装,我们可以接受“比基尼”,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试着接受“汉服”,让它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生长呢?如果有它生存的土壤,就让它生;如果没有它生长的空间,就让它灭。就像以前的蝙蝠杉、喇叭裤,让它自己去好了。
所以,从文化角度上讲,保护“汉服”是一种必要的选择;从流行的趋势上看,穿穿它也没有太大的过错。那么,让那些想穿穿“汉服”的人穿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姜伯静)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服
简介汉服,泛指汉人的服饰,也是一种中国朝代服饰以及相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汉人服饰的概念。历史上,日本的和服、朝鲜半岛的韩服、越南的越服、琉球的琉装等皆受到中国王朝服饰体制及汉人服饰的影响。定义争议《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将汉服定义为:①辽代服制中的汉族服饰;②汉代服饰;③泛指一般的汉族服装。近年来有“汉服运动”支持者的观点认为,“汉服”是“以华夏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中国复旦大学杨志刚教授认为,“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汉服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汉族人的服装,从汉唐至宋,一直到明清,均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式,都在不停地变化。”南京大学教授刘迎胜认为,“‘汉服’其实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因为服装总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国新闻周刊》汉服专题报导引述“汉服复兴者”称,“在现代汉语辞典里,并没有‘...
· 秦汉服饰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
· 秦汉服饰
秦汉服饰汉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 秦汉服饰
一般服装复原的汉代三重衣曲裾袍秦代至西汉早期沿袭战国时代楚国流行的曲裾袍,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像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直裾袍直裾袍又称襜褕,男女均可穿著。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当时有裆裤子尚未普及,大部分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袍。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袍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襦裙汉代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
· 汉服演变简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更是缔造了五千年的辉煌,优美动听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决胜千里的兵法谋略,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仁政天下的民本思想・・・・・・片言难尽其详。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我衣冠之国;周公明制式而后世循,始我礼仪之邦。汉服作为汉族人民的民族服装,从黄帝起,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延续五千年之久。作为日本礼服的和服就是在中国唐代,从吴越地区引入的汉服发展而来。至今日本仍称和服为吴服。清初的“剔发易服”,“十从十不从”,让汉服仅存于僧侣优伶间,中断达三百六十年之久。正是由于汉族民族服饰的一度缺位,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当其他各国代表团身穿缤纷艳丽的民族服饰出场时,中国代表团则以西服代替;在闭幕式上,与大唐盛世相隔千年的旗袍则以“唐装”自居,尽失华夏风范而遭国人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