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三山不见、九桥不流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2
转发:0
评论:0
三山不见、九桥不流,正定地处平原,境内没有山脉。而历史上曾先后称:“恒山郡”、“常山郡”、“中山
  正定地处平原,境内没有山脉。而历史上曾先后称:“恒山郡”、“常山郡”、“中山县”。恒山、常山、中山三个名称都有山字而不是山,故有“三山不见”之说。
  
  “九桥不流”之说是在隆兴寺天王殿前、府文庙栽门前、县文庙前院各建有一座三路单孔石桥,桥下各有一小池,雨后有些积水,天旱则干涸。故有此称。
  
  在正定县民间,则流传着“三山不见,九桥不流”的神奇传说。传说玉皇大帝早就看上了正定这块风水宝地,县城东面有他开辟的蟠桃园。现在他又要在正定大兴土木,营造一座地上天宫。他命太白金星几次到正定察看地形,发现有常山、恒山、梅山等三座大山,妨碍他建造天宫。于是玉皇大帝就召集各路神仙,让大家出谋划策,如何把这三座大山搬走,腾出地界,好造宫殿。别看各路神仙都到齐了,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都怕把山峰搬到自己的地盘上,那多碍事呀,所以,谁也一言不发。玉皇大帝再三督促,还是太白金星首先发言。他摸了摸自己的花白胡子,长叹一声道:“宫殿一定要修,大山一定要搬,可把大山搬到哪里呢?”众神仙异口同声道:“你说呀,把大山搬到哪里呢?”太白金星早就看出众神仙心里的小算盘,慢慢说道:“只有把三座大山搬到海里才是上策。”众神仙一致拍手赞成。谁知东海龙王不依,他向玉皇大帝叩头道:“填平了大海。让我去那里安身?”玉皇大帝说:“别怕,别伯,你那么大的海,填上几座山峰,还不是象向小河里扔了几个石子,碍不了什么事的。”从那时候起,正定就只有常山、恒山、梅山的名字,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山。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海里都有了石头,这都是正定的三座大山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山不见山”的关公传说中三山指的是?
三山是荆州古城内三个带山的地名的习惯统称,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城内的三山,实为三个土台,只是与关羽镇守荆州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而有山之名,而无山之实。后人曾于其上建祠祀关羽,可惜均已毁坏。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松甲山在城内北面、新北门附近,紧靠城墙,传说关羽检查军情时曾在此松甲小憩,又传明洪武28年(1395),楚王朱桢、湘王朱柏等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宴楚湘二王,释甲记功请赏”。卸甲山则在古城的西南、新南门东边,紧靠城墙,传说关羽打胜仗回来在此卸甲,并登临此地,城内外楼台市井历历在目。掷甲山即在城内西北的三国公园北湖边,与城墙紧紧相连,相传三国时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荆州城),荆州告急,关羽闻讯,急率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关羽见状,痛心疾首,情急中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边,然后率部西撤,后人乃...
· 《偈七首其一》隋朝释法泰,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古代很多诗人喜欢钻研禅理,王维就是半官半隐,他的很多诗都有禅意,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也逐渐地喜欢参禅论道,他曾说,“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说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苏东坡更是愿意与佛家高僧交流,自己也写过一些感想,比如“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可见很多诗人通佛理,也有很多高僧会写诗,下面这首诗看似一般,却禅意深刻。偈七首其一隋朝释法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法泰和尚是隋朝眉州人,俗家姓吕。他先是当了十几年的道士,后来回心向善,皈依佛门,剃发出家于象耳寺。法泰和尚十分虔诚,有一次经书和钱物不小心一起落水,他心急火燎地许下重金喊人打捞经书,却对钱物毫不在意。还好经书并未受损,但之后他就极其珍视这些佛宝,不仅用檀香木作匝藏起来,而且每日静心地念诵。这首诗语言通俗,却含义深奥。字面意思是,手里空空如...
· 三寺九桥考究
常有人问我,太祖通立公积善好施,建有三寺九桥,具体是哪些位置呢?我查阅族谱,进行了一些分析,现与大家分享。“三寺”,系指净社寺(俗称黄沙寺)、净悟寺、明心寺。其中,净社寺离大泉村三里许。净悟寺在桂阳燕塘村水口,现在燕塘村仍重建有净悟寺,是否在原址待考证。明心寺在嘉禾西河洞道旁,乃大泉等处赴禾仓保(今嘉禾县城)必经之所。“九桥”,系指通立公架设的芹勤、黄沙、桐梁、浦溪、乐塘、石燕、岐山、白马、行澜九座桥。具体地点待考,其中黄沙桥应该在大泉村附近,在民国年间王氏族人还进行了重修,详见网上的另一篇文章《重修黄沙桥记》。王氏族谱记载,“进宥公,字通立,迁居大泉,存心仁厚,锐志诗书,虽秋科未遇,而屏翰曾封其与,大婆刘氏习氏,所为善行,难以罄述,其最著者于虎风皇觉多宝寺塑佛施田,韶州南华寺施铜枧四十八丈,磨砌正殿石阶十丈,又架芹勤、黄沙、桐梁、浦溪、乐塘、石燕、岐山、白马、行澜九桥,创造净社、净悟、明...
· 三山时代
三山时代君主列表察度王朝(中山国)玉城1314-1336察度1355-1397年武宁1398-1406年(察度之子,后为佐敷按司尚巴志推翻)尚巴志1422-1429大里王朝(山南国或南山国)承察度1337年-1398年汪英紫1399年-1402年(承察度的叔父)汪应祖1403年-1413年(汪英紫次子)达勃期1414年(汪英紫长子)他鲁每1415年-1429年(汪应祖长子,一说是承察度之子)怕尼芝王朝(山北国或北山国)怕尼芝1322年-1395年珉1396年-1400年(怕尼芝长子)攀安知1401年-1416年(珉长子)
· 三山五园
名称争论有关三山五园的具体所指,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后为颐和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第二种说法认为,五园的范围不包括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而是另指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者合称圆明园)和畅春园、西花园(两者合称畅春园)这五座园林,因此“三山五园”实际上包括八座园林。第三种说法则将畅春园排除在外,认为圆明三园及圆明园附属的另外两座园林——春和苑(又名春熙院,乾隆后期至嘉庆朝陆续拆分为淑春园(漱春园)、鸣鹤园、朗润园、镜春园,在今北京大学校园内)和熙春园(咸丰朝拆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在今清华大学校园内)才是“五园”,这种说法的理由是五园及三山都是供皇帝游幸的,而畅春园为皇太后居住的园林,不应包括在内。历史万寿山颐和园北京西北郊区泉水丰富,风景秀丽,早在金朝便已在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