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二)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9
转发:0
评论:0
《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二), 四、礼学中的今古学之辨《教学通义》之“六艺(上)礼”一节,有一大段论述与廖平的

 
四、礼学中的今古学之辨

《教学通义》之“六艺(上)礼”一节,有一大段论述与廖平的《今古学考》确很相近,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文中说:

今修《礼案》,欲决诸经之讼,平先儒之争,先在辨古今之学。今古之学,许叔

重《五经异义》(今陈氏辑本尚存百余可据。)、何休《公羊解诂》辨之,近儒陈左海、

陈卓人详发之。古学者,周公之制;今学者,孔子改制之作也。辨今古礼,当先别其书。

今[1]学者,周公之制,以《周礼》为宗,而《左》、《国》守之。孔子改制之作,《春秋》、

《王制》为宗,而《公》、《榖》守之。……

以下分别论述:孟子、荀子及战国诸子、《仪礼》经记、两《戴记》各篇、《易》《诗》《书》诸家的今古学分属情况,及两汉经今古学分野大势(从“率皆今学”到“多古学”)。[2]

如果我们将这一段论述从上下文中抽出来看,无论是就其划分今古学的标准、对两《戴记》各篇的分析、还是对两汉经学发展趋势的描述等等都与《今古学考》多有相同之处。所以有学者说:“以《教学通议》有关古学今学的论述,同廖著(指《今古学考》——引者按)对照,则袭用廖说的痕迹,显然无法掩饰。”[3]并非毫无根据。

但是我们将有关论述返还《教学通义》全文的语境,康有为与廖平的看法实在也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些证据不单足以让我们重新考虑“袭用”的可能性,还促使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康有为此时的治经取向。

第一,关于判分今古学的旨趣。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归属于《教学通义》之“六艺(上)礼”这一标题之下的,这是他旨在恢复周代伟大的“公学”(包括:“幼学”、“德行学”、“艺学”、“国法”等)之重要内容的“艺学”(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第一项,即礼学,而规划的《礼案》,他认为要编好《礼案》,须“先在辨古今之学”。而《礼案》的功能是 :“夫存案之设,所以备时行律例之穷,为参考酌改之用,非以博闻见也。”[4]廖平《今古学考》的用心则在于:“予创为今、古二派,以复之旧,欲集同人之力,统著《十八经注疏》(原文有注,此略,引者按),以成蜀学。”[5]这种志在经营天下的志士的怀抱,与考古析学的经生的努力是大不一样的。

第二,关于从礼制分别今古文。当然,康有为的工作的根据地有“陈氏辑本”之“许叔重《五经异义》”,即陈寿祺的辑注本《五经异义疏证》,以及“近儒陈左海、陈卓人”等已经作了充分讨论的成果。这与廖平《今古学考》的一部分根据相同,所以结论有相近之处,也不奇怪。但是康有为仅仅是从礼制、礼学的范围来讨论今古学的分野问题,许慎的《五经异义》“本为评述礼制之书”,[6]又诚如廖平指出的“以今古分别礼说,陈左海、陈卓人已立此宗旨矣”,[7]《教学通义》不过循古贤近贤之旧途径罢了。并不像《今古学考》蔓延至群经划分为今与今同古与古同各自道一风同势同水火的两大派。[8]《今古学考》有孔子早年、晚年分别两派之说,而《教学通义》则专心于分辨“周孔之异制”,这也不能说是无差别的。至于以《王制》与《周官》为纲领分判今古学,虽在《今古学考》中有更系统而宽泛的论证,此意也早已由宋翔凤先得之了。[9]当然,根据礼制来谈今古学的分野,这是他们可以相通之处,难怪康有为要就《今古学考》引廖平为知己了。

第三,《教学通义》与《今古学考》对《公羊》与“口说”在今文经学中的地位的认知的分歧也不小。《今古学考》的根源一大部分在于其《榖梁》学的研究,廖平的心得是《榖梁》的礼制与《王制》相通,这是他将《王制》作为今学纲领的重要根据,他认为《榖梁》为纯今学,而《公羊》是杂有古学的,所以在他的今学观念里《榖梁》的地位一定是在《公羊》之上的。这无论在取径与见解上,都是别具一格的。[10]而《教学通义》则无例外地必将《公羊》的位置摆在《榖梁》之上的。它还引纬书“《孝经纬》曰:‘商传《春秋》’”来论证“《公羊》《榖梁》,子夏所传,实为孔子微言”[11]《今古学考》论学重“明文”而轻“口说”、重本源而轻“推例”。所以它提出新见解说:“实则群经著录,皆在先秦以前。《公羊》之有齐语,是秦前先师,非汉后晚师。不如旧说孔子畏祸远言,不著竹帛也。”[12]而《教学通义》强调的恰恰是“《春秋》以口说流行”,[13]拾取的恰恰是“旧说”:“《春秋》既改制度,戮当世大人,自不能容于世,故以微文见义,别详口授,而竹帛不著焉,亦其势也。……”[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
一、引言康有为与廖平之间有一桩著名的学术公案:廖平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分别“祖述”自他的《辟刘篇》、《知圣篇》,[①]康有为予以否认。康氏自称,其“发古文经之伪,明今学之正”,既因1888年冬上书失败的刺激,[②]又承常州公羊学派之风而起,当然更得自他本人的不经意间然而却颇为神奇的对《史记》、《汉书》所作的孤明独发的比较研究。[③]而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却不为师讳,他既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称:“康先生之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渊源颇出自井研(引者按:廖平为四川井研人,此处“井研”,指廖平),不可诬也。”[④]又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揭其底蕴:“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穴之著《政学通议》。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⑤]鉴于梁启超的特殊身份,学者多重视其指证而信从廖平的指控。无论如何,梁启超所提到的《政学通议》确很重要,因为此稿不单可以为有兴趣重探此案的学...
· 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
作者附言:这是我的已发表的两篇文章的联络性小节文字,是对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思考,即将与此两小文一并收入由桑兵等先生主编的关于近代学术流派的书中。草此“导言”时本着“点到为止”的原则,故文约注简(尽可能不出注),力求平实。粗率不当之处,谨请前辈与学友不吝赐教。2005年9月19日1、导言晚清经今古文之争,是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处理此议题至少有互相关联的两重麻烦,一是清人所析之今古文之分是否有当于汉人之实际,这是一个问题;二是清人出主入奴的门户之见,至今影响学者对此议题的看法,尤其在判分今古文经学派的标准上引申失当,致使治丝而棼,这是又一个问题。这一节还无法提供有关晚清经学今古文之争的系统研究,但从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经学立场的建立过程,或可以让我们略窥晚清今古文经学争议的若干面向。康有为经学思想之前后转折,一般被描述为从早年到晚年的古今文之争。这主要基于对如...
· 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苏村。在南海丹灶的银河苏村,康有为故居古朴依旧,再现“南海先生”青年时光。在老屋,康有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青年时期。81平方米的“延香老屋”藏于村民房屋中的一处青砖镬耳屋,便是康有为先生的祖屋。在雨后的下午,老屋显得格外寂静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在延香老屋里,老屋始建于清代中叶,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经在老屋居住了五代人,古康有为称老屋为“百年旧宅”。如今约81平方米的故居,系南海人民政府1983年拨专款重新修复。老屋经历史洗礼已有岁月的痕迹从老屋移步至外,到康有为纪念馆走走。这里陈列着康有为的照片、事迹和书稿。在此,可近距离感受康有为生平历史足迹。康有为铜像在康有为纪念馆前,存放着一对饱经历史风霜的石旗杆夹。康有为金榜题名后,在康氏宗祠(早年被毁,今纪念馆建于其原址上)前的广场上,树立了一对木旗杆。旗杆早年已毁,今仅残存这石旗...
· 经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学术形态
所谓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是指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即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现代的学术风貌、学术品格、学术特质的总和。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特点十分明显,大概因为受当代学科过于细化之影响,目前特别缺乏以内在学理贯穿的、具有广阔学术视野的对中国古代学术形态的整体理解与把握。笔者认为,从经学传统入手,正是研究、把握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途径。经学以其特有的稳定性、因袭性、包容性、自足性,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经学传统。从学理上讲,经学传统表现为“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与“古文经学”的实事求是两大学术价值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取向、经学思维方式等。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是指西汉董仲舒以后吸纳了齐学阴阳五行说的儒家经学,“今文经学”家尊崇孔子,认为他是托古改制的“素王”,重《春秋公羊》之学。“今文经学”的学术特点是关注现实政治,讲阴阳...
· 经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学术形态
所谓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是指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即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现代的学术风貌、学术品格、学术特质的总和。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特点十分明显,大概因为受当代学科过于细化之影响,目前特别缺乏以内在学理贯穿的、具有广阔学术视野的对中国古代学术形态的整体理解与把握。笔者认为,从经学传统入手,正是研究、把握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途径。经学以其特有的稳定性、因袭性、包容性、自足性,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经学传统。从学理上讲,经学传统表现为“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与“古文经学”的实事求是两大学术价值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取向、经学思维方式等。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是指西汉董仲舒以后吸纳了齐学阴阳五行说的儒家经学,“今文经学”家尊崇孔子,认为他是托古改制的“素王”,重《春秋公羊》之学。“今文经学”的学术特点是关注现实政治,讲阴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