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4
转发:0
评论:0
《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 一、       引言康有为与廖平之间有一桩著名的学术公案:廖平说康有为的《新

 
一、        引言

康有为与廖平之间有一桩著名的学术公案:廖平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分别“祖述”自他的《辟刘篇》、《知圣篇》,[①]康有为予以否认。

康氏自称,其“发古文经之伪,明今学之正”,既因1888年冬上书失败的刺激,[②]又承常州公羊学派之风而起,当然更得自他本人的不经意间然而却颇为神奇的对《史记》、《汉书》所作的孤明独发的比较研究。[③] 

而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却不为师讳,他既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称:“康先生之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渊源颇出自井研(引者按:廖平为四川井研人,此处“井研”,指廖平),不可诬也。”[④]又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揭其底蕴:“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穴之著《政学通议》。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⑤] 鉴于梁启超的特殊身份,学者多重视其指证而信从廖平的指控。

无论如何,梁启超所提到的《政学通议》确很重要,因为此稿不单可以为有兴趣重探此案的学者提供线索,也是探讨康有为早年经学思想及其演变的不可或缺的材料。不过此稿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颇不易见到,现有经过整理的两个版本可供参考。一是收入《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3辑的题为《教学通议》的本子;[⑥]二是收入《康有为全集》第1集的题为《教学通义》的本子。[⑦]从该书扉页所收“图三《教学通义》手稿”的书影看,题名应以《教学通义》为是。[⑧]

通过《教学通义》而考察康有为早期经学取向的,迄今为止大体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此稿基本倾向古文经学。以汤志钧为代表。他认为康有为虽不能算古文经学家,但是“尊周公、崇《周礼》,在他这时的思想上,确占重要地位。”[⑨]此说与梁启超的看法很接近。二是认为此稿体现了康有为在今古学之间的自相矛盾。以朱维铮为代表。他把《教学通义》与廖平的《今古学考》联系起来考察,认为该手稿“内容可证康有为早年的确‘酷好《周礼》’,但涉及经学,前宗刘歆,后斥刘歆,必非同时所撰,可能是见廖平《今古学考》后曾加修改,但无法克服今古文矛盾,最终只好弃其旧说,另撰《新学伪经考》。”[⑩]这可以说是把对康氏承袭廖平学说的怀疑,从《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蔓延到更早的著作《教学通义》上去了。受这种看法的影响,张勇认为《教学通义》“现存抄本‘春秋第十一’一节,有‘孔子改制’一段,其意旨与全书及该节思路不符,显然为后来添加。”[11]三是重视《教学通义》中的今文经学思想,认为康有为早期思想中已早有此一面向,他日后专宗今文,并非突发事件。此说以房德邻为代表。他也将《教学通义》与康、廖之间的学术公案联系起来考察,而着眼点与结论与上述见解大相径庭。他认为:“康有为在晤见廖平以前已有某些今文经学观点,见到廖平以后,受廖影响,完全转向今文。”“廖对康的影响主要是在安徽会馆长时间的‘谈论’,即‘辟刘之议’。”而所谓廖平有《辟刘篇》和《知圣篇》交给康有为等说法均为不实之辞。[12]与房氏见解比较接近而从此方向走得更远的是丁亚杰,他认为:“《教学通义》作于光绪12年(1886),从本文所析述诸观点,康有为此时以今学为主,但又徘徊于今古之间,廖平尊今抑古,导引康有为完全以今学为主,康有为深讳其事,可能就在此。《教学通义》已略具日后思想规模,以康有为抄袭廖平,未免过甚其言。《教学通义》作于29岁,也符合康有为所说乙酉之年(光绪11年,1885)而学大定,不复有进之言。”[13]

上述研究对我们了解《教学通义》的旨趣和经学取向颇有推进之功,但也颇有值得深入探讨之处。《教学通义》“尊周公、崇《周礼》”是比较明显的事实,但是如何处理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孔子改制”之类的内容的关系呢?说《教学通义》“前宗刘歆,后斥刘歆”,“必非同时所撰”,“可能是见廖平《今古学考》后曾加修改”,这是作者本人都不能不承认的“逻辑推论”,[14]并没有坚强的证据;而“春秋第十一”一节中为什么会有“孔子改制”一段,正是需要解释的问题,恐怕不是将其从文中剔除出去这样一劳永逸的方式处理得了的吧。比康有为的心术更有必要反思的应该还有持论者所持的判断尺度,这种评价标准有可能恰恰来自今文经学家廖平、康有为的门户之见,这当然是草《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没法梦见的。针对那些专注于廖平研究而习惯将康氏见解归到廖平名下的学者的论证方法,房氏的研究不啻是一副清醒剂,但是“今文经学观点”在《教学通义》中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呢?它的分量已到了像丁氏所说的“以今学为主”的地步了吗?它与专攻古文时的思想界限在哪里呢?它又如何与“尊周公、崇《周礼》”的思想协调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二)
四、礼学中的今古学之辨《教学通义》之“六艺(上)礼”一节,有一大段论述与廖平的《今古学考》确很相近,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文中说:今修《礼案》,欲决诸经之讼,平先儒之争,先在辨古今之学。今古之学,许叔重《五经异义》(今陈氏辑本尚存百余可据。)、何休《公羊解诂》辨之,近儒陈左海、陈卓人详发之。古学者,周公之制;今学者,孔子改制之作也。辨今古礼,当先别其书。今[1]学者,周公之制,以《周礼》为宗,而《左》、《国》守之。孔子改制之作,《春秋》、《王制》为宗,而《公》、《榖》守之。……以下分别论述:孟子、荀子及战国诸子、《仪礼》经记、两《戴记》各篇、《易》《诗》《书》诸家的今古学分属情况,及两汉经今古学分野大势(从“率皆今学”到“多古学”)。[2]如果我们将这一段论述从上下文中抽出来看,无论是就其划分今古学的标准、对两《戴记》各篇的分析、还是对两汉经学发展趋势的描述等等都与《今古学考》多有相同之...
· 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
作者附言:这是我的已发表的两篇文章的联络性小节文字,是对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思考,即将与此两小文一并收入由桑兵等先生主编的关于近代学术流派的书中。草此“导言”时本着“点到为止”的原则,故文约注简(尽可能不出注),力求平实。粗率不当之处,谨请前辈与学友不吝赐教。2005年9月19日1、导言晚清经今古文之争,是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处理此议题至少有互相关联的两重麻烦,一是清人所析之今古文之分是否有当于汉人之实际,这是一个问题;二是清人出主入奴的门户之见,至今影响学者对此议题的看法,尤其在判分今古文经学派的标准上引申失当,致使治丝而棼,这是又一个问题。这一节还无法提供有关晚清经学今古文之争的系统研究,但从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经学立场的建立过程,或可以让我们略窥晚清今古文经学争议的若干面向。康有为经学思想之前后转折,一般被描述为从早年到晚年的古今文之争。这主要基于对如...
· 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苏村。在南海丹灶的银河苏村,康有为故居古朴依旧,再现“南海先生”青年时光。在老屋,康有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青年时期。81平方米的“延香老屋”藏于村民房屋中的一处青砖镬耳屋,便是康有为先生的祖屋。在雨后的下午,老屋显得格外寂静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在延香老屋里,老屋始建于清代中叶,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经在老屋居住了五代人,古康有为称老屋为“百年旧宅”。如今约81平方米的故居,系南海人民政府1983年拨专款重新修复。老屋经历史洗礼已有岁月的痕迹从老屋移步至外,到康有为纪念馆走走。这里陈列着康有为的照片、事迹和书稿。在此,可近距离感受康有为生平历史足迹。康有为铜像在康有为纪念馆前,存放着一对饱经历史风霜的石旗杆夹。康有为金榜题名后,在康氏宗祠(早年被毁,今纪念馆建于其原址上)前的广场上,树立了一对木旗杆。旗杆早年已毁,今仅残存这石旗...
· 经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学术形态
所谓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是指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即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现代的学术风貌、学术品格、学术特质的总和。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特点十分明显,大概因为受当代学科过于细化之影响,目前特别缺乏以内在学理贯穿的、具有广阔学术视野的对中国古代学术形态的整体理解与把握。笔者认为,从经学传统入手,正是研究、把握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途径。经学以其特有的稳定性、因袭性、包容性、自足性,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经学传统。从学理上讲,经学传统表现为“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与“古文经学”的实事求是两大学术价值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取向、经学思维方式等。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是指西汉董仲舒以后吸纳了齐学阴阳五行说的儒家经学,“今文经学”家尊崇孔子,认为他是托古改制的“素王”,重《春秋公羊》之学。“今文经学”的学术特点是关注现实政治,讲阴阳...
· 经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学术形态
所谓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是指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即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现代的学术风貌、学术品格、学术特质的总和。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特点十分明显,大概因为受当代学科过于细化之影响,目前特别缺乏以内在学理贯穿的、具有广阔学术视野的对中国古代学术形态的整体理解与把握。笔者认为,从经学传统入手,正是研究、把握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途径。经学以其特有的稳定性、因袭性、包容性、自足性,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经学传统。从学理上讲,经学传统表现为“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与“古文经学”的实事求是两大学术价值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取向、经学思维方式等。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是指西汉董仲舒以后吸纳了齐学阴阳五行说的儒家经学,“今文经学”家尊崇孔子,认为他是托古改制的“素王”,重《春秋公羊》之学。“今文经学”的学术特点是关注现实政治,讲阴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