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试析法学家与法律转型的关系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9
转发:0
评论:0
试析法学家与法律转型的关系,试析法学家与法律转型的关系——以沈家本个人角色与晚清法律变革为例冯 琳内容提要:

试析法学家与法律转型的关系


——以沈家本个人角色与晚清法律变革为例


冯  琳


内容提要:本文以沈家本个人角色与晚清法律变革为例,试从四个方面论证法学家与法律转型的关系:一、法学家的文化背景与法律转型的模式和程度;二、法学家的改革方式与法律转型的可行性;三、法学家的成败与社会文化的文明度和政治环境的容忍度;四、剑之一刃——法学家对法律转型的负面影响。

美国社会法学派法学家庞德(R. Pound)曾在《改进中国法律的初步意见》一文中,讲到法学家的重要作用:“没有法学家(lawyers),也可能有各种法律;但没有法学家,便没有法。”[①]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畸形的法律机制下,法律疑案通过层层上报,由行政长官用权力来解决,而不是由懂法之人依据法理解决。法律界以吏为师,法学丧失了评价的功能,沦落为取崇于统治思想与专制权威的律学、宣传学。这使中国法律、法学陈陈相因、千年未变,在近代世界法学发展的势头下,中国法学依然沉睡不醒。在法律的常态发展中,法学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到了法律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学家的作用更加重要。20世纪初,沈家本主持[②]的晚清法律改革以及由此而生的法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可以印证法学家在法律转型中的重大影响,及法学家的作为与社会文化文明度、政治环境容忍度的关系。

(一)       法学家的文化背景与法律转型的模式和程度

在法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若缺乏具有现代法律知识与法学意识的法学家,则转型无从谈起;若没有精熟法律与法学并具备卓绝的个人素质的法学大家来运筹帷幄,则法律现代化的起步无从谈起。法律转型需要杰出的法学家作为领军人物,而他们的文化背景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法律转型的模式和程度。以清末法律转型为例:

沈家本一生坎坷多磨,到老年才得以主持晚清修律大业,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然而“勃发”得益于长期的“厚积”,入主修律馆之前的磨难和历练成就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沈氏早年多次参加会试,却屡次落第。直到光绪九年(1883年),43岁的沈家本才考取进士,留刑部补官。他在长期学习八股文、追求科举功名的同时,从事了不少经史考证方面的研究,著有《诸史琐言》、《古书目四种》、《汉书侯国郡县表》、《说文引经异同》、《古今官名异同考》、《日南读书记》、《三国志校勘记》等。沈家本对经史考证的深厚功底为他日后的律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沈家本告别科场进入刑部后,因不必为科举所累,就开始“考心法律之学”,将精力全部投诸法律研究。沈家本在刑部一呆就是十几年,然仕途困顿,十几年始终屈身于司员之位,未能有升迁的机遇。由于仕途不得意,沈家本得以避免官场倾轧,潜心研究。十几年任职刑部基层的磨练使沈家本逐渐成为一名熟知法律、业务精湛、“以律鸣于时”的刑部司员。这使沈家本“为尚书潘祖荫所赏识”。[③]笃学深思的沈家本在律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著有:《旧抄内定律例稿本》、《学断录》、《刺字集》、《律例偶笺》、《律例杂说》、《刑法杂考》、《驳稿汇存》《雪堂公牍》、《奏谳汇存》、《刑案删存》、《秋谳须知》等等。从他丰富而厚重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沈家本对古今律例的精通。

除了知识背景和经验,与之相关的文化态度和个人性格也是构成个人文化背景的重要方面。而文化态度和性格又是在具备了一定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后逐渐形成的、决定个人文化取向和处事风格的一种内在素质。在西方入侵,西方法文化全方位渗透着中华古国之时,沈家本虽已年迈,却表现出为当时许多年轻人所不及的开放包容、探索不息的态度。他凭借着深厚的中华传统律学和文化的底蕴,吸纳融会着西方资产阶级法文化。“有了西方法作为参照,他的传统律学知识具有了一种格外的价值:汉家故物与西洋新知相互映照,他的法律改革方案变得既全面又富有针对性。”[④]沈家本既不拘泥于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又不片面推崇西学,而是持着“会通中西”、双向开放的文化立场。他的知识体系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正因为“沈氏是深了解中国法系且明白欧美日本法律的一个近代大法家”,中国法系得以“在他手里承前启后”,而沈家本成为“媒介东方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媒人)”。[⑤]同时,沈家本性格执着坚韧、个性独立、勇于向困难挑战。这不但在他历经数次科举而不放弃中得以体现,更在后来面对重重阻挠主持修律中得以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法学家
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法学家法官审判罪犯的情景吕侯荀子路温舒郭躬查士丁尼格老秀斯拿破仑(以上按时间排列)部分国际学术界知名的华人法学家(另可参见联合国国际法律机构之华人官员)其它参看:法学家列表
· 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
戏曲在现代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处境颇使人不解和担忧,传统戏曲能否实现现代转型?有无现代化的可能?一些学者正是持有这种怀疑,而极力反对戏曲现代化,认为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应保持其古典艺术品格,现代化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属于那个远去的封建时代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根本无法反映现代生活,注定要成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与之相反,自“五四”以来的一些学者并不反对戏曲现代化,但是他们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就是要彻底摆脱所谓的代表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向西方先进的戏剧学习,甚至要求以话剧代替戏曲。这两种观念孰是孰非?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人们关注于这一问题的意义绝不仅是戏曲界的,传统与现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遭遇和面临的,在中国、于戏曲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最集中和具有典型性,所以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它本身也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实际上,...
· 转轨与转型及双轨制的并轨
内容提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的过程,出现以过价格双轨制为主的“旧双轨制”,并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新双轨制”在“旧双轨制”的消失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延续和滋生,其存在导致在缺乏监督和大众参与的公共权力及其背景者,在已经市场化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体系和远未市场化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体系之间,以及在国有企业的产权垄断定价和无序转让中寻租,并形成改革的两大阻力,正加大我们的改革成本,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但市场经济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可逆转,双轨制必须以产权为突破最终并轨,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配套的。关键词:双轨制转轨与转型并轨改革开始,是为了摆脱“穷社会主义”的困扰,打破计划体制下产业结构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落、企业缺乏竞争、劳动激励不足与官僚寻租等症结,以结束短缺经济、解决温饱问题开始。后来理论上也在传统的指导思想中不断突破,如“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
· 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
戏曲在现代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处境颇使人不解和担忧,传统戏曲能否实现现代转型?有无现代化的可能?一些学者正是持有这种怀疑,而极力反对戏曲现代化,认为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应保持其古典艺术品格,现代化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属于那个远去的封建时代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根本无法反映现代生活,注定要成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与之相反,自“五四”以来的一些学者并不反对戏曲现代化,但是他们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就是要彻底摆脱所谓的代表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向西方先进的戏剧学习,甚至要求以话剧代替戏曲。这两种观念孰是孰非?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人们关注于这一问题的意义绝不仅是戏曲界的,传统与现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遭遇和面临的,在中国、于戏曲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最集中和具有典型性,所以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它本身也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实际上,...
· 中国社会原型与转型:一个长时段的分析
内容摘要:社会原型研究是社会转型研究理论根基的历史追问。和合本位、仪礼本位、宗法本位和土地本位构成了中国社会原型,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母本,在“历史时空”的延续和发展中,由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及外来文明的冲击其表现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异,但中国社会的“基因”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原型转型的重要外在因素,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四大标志构成了社会原型转型的四个阶段。关键词:社会原型;社会转型;社会发展;历史分析有关社会转型的话题已是近20年来中国社会学研究着力最多的一个方向之一,然而学界关注的焦点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对中国社会自性的转型研究目前还未真正展开。所谓“社会自性”,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特质,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在一定的文化传统、治理体制乃至区域地理气候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驱动下所形成的社会独特原则,它包含了诸如如何对待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态度和意识,是一个特定社会区域里的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