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道•经世•求真: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一)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4
转发:0
评论:0
明道•经世•求真: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一), 明道修德,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学术追求。清乾嘉学者以“实事求是”为旨趣,致力于训

 
明道修德,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学术追求。清乾嘉学者以“实事求是”为旨趣,致力于训诂考据,汉学大兴,学风丕变。嘉道以后,今文经学兴起,注重通经致用,严斥考据八股之无用,考据求是之风转而为经世致用学风替代。传统经世之学仍不足以经世,进而引入西学以经世。因为西学更新、更有用,故更受晚清学人青睐。作为经世工具而输入的西学,带来了晚清知识结构及学人理念的新变动。西学以追求知识之确定性为主,与中学求道德之完备性迥异。其实用层面(格致学、工艺学等)足以经世,但其理论层面(知识系统)必以求真为目的。致用层面的格致学引入后,国人渐注意其背后之新理新法,进而关注西学“为知识而知识”的独立学风。西方“为知识而知识”理念渐为学人知晓并接受,进而激活了乾嘉汉学“实事求是”精神。西方“为知识而知识”理念与乾嘉汉学“为经学而经学”精神结合,逐渐构起纯粹的、独立的“学界”。

晚清经世之学何以成为西学之接引?作为“经世”工具的西学如何促进了经世之学的兴盛?“致用”目的下之西学输入,何以选择格致、法政诸学?现代学术所必需的“求真”理念,是如何树立起来的?西学“求真”本性,何以激活乾嘉汉学“求是”理念?建立近代独立的“学界”(学术社会)何以可能?这些无疑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乾嘉汉学向经世之学转变的研究较多,对经世之学对西学的接引作用则关注不够;对经世思潮下的西学东渐关注较多,而对西学东渐导致的学风转变则关注不够。故本文重点探讨两个问题:一是晚清经世之学何以“接引”西学?二是西学东渐何以引发清末民初“经世致用”学风向“求真求是”学风转变?一、经世之学对西学的接引

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轨,是在晚清“经世”思潮盛行、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发生的。中国传统学术在晚清时期的分化,与经世学风的兴起及西学东渐密切相关: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促发了人们对考据之学的批判,兴起了“经世之学”;传统“经世之学”仍不足以经世,迫使人们学习西方“有用之学”,引导了西方各种学术科目的输入。所以,经世之学的作用,固然表现在对传统学术之“消解”上,但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西学传播之“引导”上。

梁启超在分析清学衰落原因时曰:“‘鸦片战役’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拔;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抑。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学者若生息于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忽穴一牖外窥,则粲然者皆昔所未睹也。还顾室中,则皆沉黑积秽。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欲破壁以自拔于此黑暗,不得不先对于旧政治而试奋斗,于是以其极幼稚之‘西学’知识,与清初启蒙期所谓‘经世之学’者相结合,别树一派,向于正统派公然举叛旗矣。”[1]

梁氏之分析是有道理的。清学转变之外部原因固然是“西学”渐次输入,而促发西学大规模输入之内在动力,则是中国学术内部兴起之“经世致用”思潮。在考察近代中国学术分科问题时,必须充分认识“经世”思潮对晚清学术演进所产生的深刻而持久影响,必须正视“经世之学”对西学东渐所起到的“接引”作用。

“经世之学”的兴起,成为晚清学术转变的内在契机。其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经史之学的“消解”上。所谓对经史之学的“消解”,就是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考据学走出来,意识到经史之学的空疏与无用,越来越关注与时务有关的“经世之学”,使“经世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门类。魏源在《武进李申耆先生传》中,对乾嘉考据学进行讥讽与批评:“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苏州惠氏、江氏,常州臧氏、孙氏,嘉定钱氏,金坛段氏,高邮王氏,徽州戴氏、程氏,争治训诂音声……即皆摈为史学非经史,或宋学非汉学,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2]康有为尖锐地指出:“中国千年之士俗,为词章、训诂、考据之空虚,故民穷而国弱。”[3]宋恕在《六字课斋卑议(初稿)》中亦批评曰:“礼法之士,刻尚谨严:苦思封建,不披筹海之篇;结想井田,不讲劝农之术;正统、道统,劳无谓之争,近杂、近禅,驰不急之辩。民间切痛,反若忘怀,观行固优,征才无用,视彼汉学,莫能相胜,良可慨也!”[4]因此建议:“订‘汉学师承’之记,不如编‘皇朝经世’之文;校《三礼》字句之异同,不如究《六部则例》之得失。”[5]贺熙龄对当时学术界情况作了这样的概述:“夫学术至今日而益裂矣。其高焉者,空谈心性,而不求诸实用;其卑焉者,溺于训诂考据,齿齿(右边加上斤字)于一名一物之微;又其下者,剽窃词章,以图幸进,而皆置身心于不问。故其出而临民也,鲁莽灭裂,以利禄为心,而民物不被其泽。”[6]宋学空疏,汉学破碎,科举之学成为官学附庸,故词章之学、考据之学、训诂之学均不足以经世,那么必然要代之以能够经世的“经世之学”。近代学者齐思和概括晚清学术云:“夫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近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经世学术为何会兴起?其分析云:“当此贫弱交困之时代,当时奉为正统学术之汉学,所研究之声音、训诂、名物制度、天算地理,非不邃密博雅,远胜于理学家之空疏。然而此等纯学术的研究,其为无用,则较理学殆尤甚焉。于是一批新兴青年学者,忧时势之急迫,感汉学之迂阔,对于极盛一时之考证学,遂失其信仰,转而提倡经世之学焉。”他进而强调:“而至道、咸之时,世变日亟,忧国之士,慨国事之日非,愤所学之无用,遂提倡经世之学,欲改变学术界之风气,不得不对当时正统学派作猛烈的攻击,又不得不抬出西汉儒学,以明其所言之有本。”[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道•经世•求真: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二)
为学在于明道,对后世学人言行影响至大。清人章学诚曰:“盖学问之事,非以为名,经经史纬,出入百家,途辙不同,同期于明道也。”传统学者的典型理念,便是强烈的“明道”意识“夫学以明道也,不明其道而摭古人之词,则经史子集之于时文,亦藏、榖之亡羊耳。”[①]读书人的求学理念,就是“学以明道”。许宗彦《原学》对此作了精辟阐述:“古之所谓学者,将以明道而行之也。所谓道者,内足以善其身心,外推之国家天下而无弗达,民咸被其利,可文可武,可经可权,莫有窒于行者;明于造化,察于事变,洞于人情,以闲则止,以建则立。”[②]学术研究的目的,不在求知,而在明道,明道之法,首先在于学会做人,做人的基本功夫便是修身。以清代学者为例,孙奇逢云:“学问之事,只是要求自得。”[③]张履祥云:“儒学之学,修身为本。”[④]程瑶田曰:“学也者,学为人才,学为人臣,学为人弟,学为人友之道也。”[⑤]他又云:“道载于艺,故必于艺中而得...
· 著名文学家魏源与晚清学风之间有什么关系
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清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以下就是魏源的简介。魏源与《海国图志》魏源出生于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公元1794年。他的家乡在湖南邵阳县的金谭。魏源从7岁就开始学习,从师刘之纲、魏辅邦。小时候的魏源学习十分刻苦,常常学习到深夜。9岁时应童子试,魏源的聪明让考官大为惊叹。1810年,魏源中举秀才。1822年,魏源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开始了从政之路。在从政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清王朝的腐败,内心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他感到了国家的危亡。于是在次年,魏源入两江总督府衙,直接参与抗英战争。但是在看到清政府无能之后,无奈辞官而归,立志著书。公元1844年,魏源再次参加会试,中进士,又一次进入仕途,希望凭借一己之力为挽救国家命运作出贡献。多次起伏的官场生涯,让他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深深的担忧。...
· 核嬗变
天然核嬗变和人工核嬗变天然核嬗变创造了自然界所有天然存在的化学元素。目前我们仍然能够观察到天然核嬗变的发生,比如某些核素的α衰变和β衰变。一个例子是空气中的氩-40大部分来自钾-40的衰变。另外,高能宇宙射线一直在不停的轰击地球的大气层,形成一些新的核素,比如碳-14。最后,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和环境中,自然中子亦可以引发裂变反应,比如在加蓬的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人工核嬗变可以通过粒子加速器、托卡马克和核反应堆来实现。通过把长寿、高放射性的核素转变为短寿或者稳定、低放射性的核素,人工核嬗变也许可以用来降低核废料的放射性和毒性,或缩减其体积。历史嬗变一词可以追溯到炼金术时代。炼金术士追求能够点石成金的贤者之石,用它将贱金属转化为黄金。一些炼金术士认为“点石成金”是一种宗教过程,仅具有宗教或信仰的含义;但另一些却笃信确实有这样的能力存在,于是开展各种各样的实验,试图制备黄金。在中世纪,“点石成金...
· 细说历史——与印度关系的嬗变
?中国本来的宇宙观在佛教传入后受到巨大的挑战,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心——而印度传来的新知识则认为印度处于中心而中国是边鄙之地,身处边缘带来的焦虑感在许多高僧的著作中均可看到。五印度中的“Madhyadesa”被译为“中国”,许多早期佛教文献所谓的“中国”并非中华之中国,而是Madhyadesa。后代之学者不了解其中的思想背景,就会犯下啼笑皆非的错误。比如清代四库馆臣对东晋《法显传》有关“中国”的记载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其书以天竺为中国,以中国为边地,盖释氏自尊其教,其诞谬不足与争”(《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一)。晋僧慧严就认为中天竺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不能叫“大夏”,只能称“东夏”(《释迦氏谱》,《大正藏》第50册)。三国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就已经把释迦牟尼的故乡迦毗罗(Kapilavastu)描述为天地的中央(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大正藏》第3册)。这...
· 明道
纪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