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2
转发:0
评论:0
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内容提要晚清以降,国势衰危,随着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经典不再是士大夫发挥

 
   内容提要 晚清以降,国势衰危,随着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经典不再是士大夫发挥政治与文化理想的最高思想资源,“六经皆史”遂成为流行的时代思潮。本文主要联系晚清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民国新史学家提出的“六经皆史料”的口号,扼要勾勒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晚清民国的影响与折变。从“六经皆史”,到“夷六艺于古史”,再到“六经皆史料”,此说之备受关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经学的衰败及其主导地位被史学所取代,而经典自身不能不以“史料”的身份寄身于“史学”的历史命运。经典之权威地位的丧失与“六经皆史”说之提升齐头并进、恰成反悖而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尤为深刻地反映了时势的变动。
    近代史学经典日趋丧失其权威地位而至于要被“扔下毛厕去”①,经学日趋败落而至于“终结”②,乃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之主旋律,也可以说是一部较之敦煌学史毫不逊其沉痛度的“伤心史”。描述其过程,揭示其所以然之故,是一个关乎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巨大系统工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倾力于此。③本文拟以晚近学人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的接受与再诠释为视角,切入此题。晚清以降,尤其是民国以来,学术界流行着一种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的独断论调,即认为此说蕴含着夷经于史甚至尊史抑经的意义,具有打破经典权威的思想解放作用,还兼备了以六经为史料的史学观念。虽有学者对此加以辨正,但是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形成了时代潮流,或者争颂“六经皆史”的口号而不自知其借用与章氏之原意本不相合,或者在章氏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六经皆史料”的主张以建设新史学。从打破经典与经学的权威为理所当然的观点来看,章学诚自然很容易成为现代新史学的先知先觉;从对经典与经学怀抱较为宽容与建设性的立场,尤其是从拉长时段的历史理解的角度来审视,则结论就会有所不同。问题是如此尖锐地摆在那里:孰谓能得章氏之本意?何以喧哗之众声皆会聚焦于本题,致使章氏生前的寂寞与此说日后的堂皇之间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这些

①语出钱玄同《废话——原经》,《钱玄同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
②语出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第八章“经学的终结”,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③有关经学在近代式微的原因的探讨,陈以爱从思想、制度等层面,综述有关研究成果较详细,可参看。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年版,第265—266页。

    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此议题之特殊性,使探讨的正当途径竟有类如诠释之循环:如果对“章学诚学术的百年来研究”不作深入的反思,则很难了解“六经皆史”说的缘起与本旨,反之亦然,若不考实此说之发生演变以及后世影响,其意义就无从谈起。这自然使得此项研究,虽本于章学诚而绝不能局限于章学诚。尤其是对章氏是否抑经以及章氏是否卑视六经为史料等问题的探讨,牵扯出来的实在是中国经学的近代命运这个母题,就更不仅关乎对章氏一人学术思想的评骘了。本文之所以要将他联系起来讨论,也是为探得此论题之深层意蕴而不能不设置一个略为方便的比较向度而已。怀抱同情的历史理解也许比满怀乡愁的感伤要有力一些。本文只能围绕着“六经皆史”说所涉及的方面来探讨经典、经学之沉浮与变动的时代之间的关系,好比是从海面上冰山一角的浮动,试探深隐在海中的庞大冰体之挪移。

    笔者为此已草《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一文,先试作正本清源的梳理,大意谓:章学诚循着“文史校雠”之学的取径建立起“六艺皆官礼之遗”诸说,实为“六经皆史”观念之根源。从该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意蕴:由“六艺为周官掌故”与“古无私门之著述”所指涉的“道器合一”、“官师合一”、“治教合一”的价值观念;由与经学的抗争而激起的从“述作”角度诠释的“以史明道”的主张;由《史籍考》的编纂而突显的“尊史”的专业思想;由修志实践而悟到的以“府史之史”(即“书吏”)的卑微身份以道自任的主体意识;从以史通今的立场出发,既将经典视为“一代之实录”,又深深维护其为“万世之常法”的思想。章学诚对六经的新认识与他应对当时“汉学”、“宋学”交攻的学术风气密切相关,更与如何发挥经典在他所处时代的作用这一问题有关。正因为他对六经采用的是“师”其“意”的态度和必将当前的文事治道溯源联结于“唐虞三代”的做法,竟出人意料地起到了模糊或打破六经神圣性的媒介作用,此非出于主观,而实势有必至。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
“六经皆史”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章学诚(1738-1801)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这一命题歧见迭呈,莫衷一是。笔者略述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一、史之含义“六经皆史”命题是由“六经”和“史”两个概念构成的,尤以“史”字为关键。然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误解。在这些误解中,最为流行的一个,也许就是把“史”理解为史料。钱穆先生曾经指出:“(六经皆史)此四字中的这个‘史’字,我们近代学者如梁任公、胡适之,都看错了。……梁任公曾说:卖猪肉铺柜上的帐簿也可作史料,用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或其他情况。”[1]可惜的是,梁、胡二氏的看法至今仍在流行。仓修良先生认为,“六经皆史”之“史”具有“史料”之史的含义,并补充说:“史料本身就包含有史义,决不会有脱离史料的抽象史义。”[2]从一般的史学方法论的意义上说,过去所遗留的一切都有助于了解实际的历史过程,都将被史学家作为史料运用,六...
·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
“六经皆史”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章学诚(1738-1801)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这一命题歧见迭呈,莫衷一是。笔者略述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一、史之含义“六经皆史”命题是由“六经”和“史”两个概念构成的,尤以“史”字为关键。然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误解。在这些误解中,最为流行的一个,也许就是把“史”理解为史料。钱穆先生曾经指出:“(六经皆史)此四字中的这个‘史’字,我们近代学者如梁任公、胡适之,都看错了。……梁任公曾说:卖猪肉铺柜上的帐簿也可作史料,用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或其他情况。”[1]可惜的是,梁、胡二氏的看法至今仍在流行。仓修良先生认为,“六经皆史”之“史”具有“史料”之史的含义,并补充说:“史料本身就包含有史义,决不会有脱离史料的抽象史义。”[2]从一般的史学方法论的意义上说,过去所遗留的一切都有助于了解实际的历史过程,都将被史学家作为史料运用,六...
· “六经”早成
中国古代学问在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两种巨大的转变,一是因西方学术和方法的输入而使中国古代学问走向学科化和专门化,并造就出了现代性的学术形态,如考古、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等;二是因地下新文献的出土和发现而产生了新的古代学问,如20世纪初开始并很快兴起的甲骨学、敦煌学和70年代以后走向规模化的简帛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郭店楚简和上博简的陆续发现和公布,学术界对新出土文献给古代中国学术史、文字学、文献学、思想史和哲学史带来的具体影响都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尽管在评估这些影响方面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甚至出现了过低或过高的倾向,但不管如何大家都确实承认新出土简帛文献给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哲学史等许多方面带来的新的变化。根据我们的研究,这里仅就新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带来的关于古代思想世界的一个新知——儒学经典文明早成做一梳理。古代不同地域的伟大文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建立经典并通过经典来引导...
· 没有提升的机会
柯立芝总统任期快要结束时,他发表了有名的声明:“我不打算再干这个行当了。”记者们觉得话里有话,老是缠住他不放,请你解释为什么不想再当总统了。实在没有办法,柯立芝把一位记者拉到一边对他说:“因为总统没有提升的机会。”[1]
· 赵匡胤——提升与残杀
赵光义当上皇帝后为了稳定人心,除了给予朝中大臣升官赐爵外,对他那些死党的赏赐更是异常优厚。就说那个在关键时刻给他通风报信的太监内侍王继恩吧,赵光义对他很是宠信,宠信得使那些当官的人都开始巴结他,走他的门路,结果也都得到了想要得到的。赵光义加封王继恩本人为剑南西川招安使,命他掌管一方军权。他作为一名太监,赵光义真是对他好透了。赵光义当皇帝后拜给他研制毒药的程德玄为翰林使,没有多长时间,又升至刺史的位置。赵光义非常宠信他,使他周围的人都心热眼红,当然也聚集了不少阿谀奉承之人。不过这个人非常贪财,经人多次举报,赵光义不得不派人查证,然后给予降职处分。他为此心里对赵光义大为不满,暗地里说赵光义是过河拆桥的小人。因为不仅赵光义毒死赵匡胤的毒药是他所赐,赵光义毒死的好多人所用的毒药也都是他暗地里所授。公元978年,南唐伟大的词人皇帝李煜就是死在程德玄所授赵光义之毒药。公元988年,吴越国主钱俶六十大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