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晚清社会中的县太爷与潜规则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9
转发:0
评论:0
晚清社会中的县太爷与潜规则,古装电视剧看多了,也就明白,大清年间的县太爷,就是县长。那时候没有党这个组织

  古装电视剧看多了,也就明白,大清年间的县太爷,就是县长。那时候没有党这个组织,没有县委书记的设置,所以县长就是一县最高长官。

  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宁做小国君,不做大国臣。其实朝里的翰林,虽能常跟皇帝见面论书,或做太子的老师,却并无实权,万事轮不到他们拿主意。我的曾祖辈几个兄弟,都曾考中进士,赐翰林院编修,那是七品官职,跟县太爷同级。就算千辛万苦,在朝廷里做到一品大学士或军机处大臣,也还是整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活动,一言一行须得小心,哪天皇帝看着不顺眼了,一句话推出午门斩首。所以我听家里老辈人讲,考中了进士,被留在京城朝廷里作官,叫做困京,绝非美差。

  相比之下,到地方上做县太爷,可就威风得多了。中国自秦朝以来,直至当今,万变不离其宗,县里的衙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县有自己的政府,自己的财政,自己的商务,自己的法院,自己的警察,俨然国家似也,那县太爷,坐享一县君主之尊。

  现在以我家一个长辈的亲身经历,说说大清年间,县太爷是怎么个做法。

  光绪三十年,我的曾外祖父陶月波老先生北京朝考,中了进士,幸好没有困京,外放河南夏邑做县官。他本是个文人,八旗汉教习出身,虽读过些治国理政的书,可实际做县太爷跟舞文弄墨谈今论古大不一样。从做过县官的同乡朋友那里获知,做县太爷,到任上的第一件事,是拜会当地绍兴师爷。

  满清时候,县太爷主掌一县行政,主要是刑名和钱谷两项要务。而那又是两门特别的学问,据说自古只有浙江绍兴人专门研究过,所以大多地方的县衙,都请绍兴人做师爷,处理该两类重要事务。其他地方的人,哪怕用心学过此两门学问,也还必要找一个绍兴师爷拜为师父,然后再出山,才名正言顺,县衙里的公差才听那外地师爷的调遣。陶老爷到了河南夏邑,当然也立刻聘到一位真正绍兴人做师爷,每天拜会一两小时,请教学习。

  夏邑位于河南、山东、江苏三省交界点,所谓鸡鸣三省闻。因为响马刀客作案之后,可以迅速逃到另一省躲避,通常省县捕快不会越省捉人,所以匪患猖獗。

  陶老爷到任之后,下决心治理匪患,为民除害,先动手组织一支捕快小队。应征之人,需验过拳脚功夫,又了解经历背景,再提些实用问题,检测急智应变能力。最后选中十来人,个个机警果敢,武艺高强,骑马打枪,擒拿短打,样样精通。当时官府捕快捉拿响马,多追赶,少对打。响马虽然结杆子,一杆数十或数百人,但作案从不出动大队,多是一两人动手而已。尽管他们马术和枪法很精,但绿林有规矩,见官兵捕捉,只准脱逃,不准抗捕。因为如果一个响马武力抵抗,引起官府调军队围剿,难免玉石俱碎,众人同受其祸。

  清代律例,制度上重视人命,地方官府不准轻意杀人。县太爷拘捕一名罪犯,若处死刑,须先报州府衙门批准,然后再报省道衙门批准,还要报中央按察使司核查,最后经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联席会议,裁定是斩监候,就是死缓,还是斩立决,就是立即执行。就这样反复审核裁定之后,也还要再报请朝廷,由皇上亲批,才能砍下一颗人头。

  因为判死刑程序如此繁复,当时盗贼丛集的地方,比如河南夏邑,或者湖北黄陂,县太爷们想出一个立斩的办法,就是站挂笼,名义上那不是处死刑,所以不必上报州省各级和三法司。犯人站在一个木笼里,头在笼顶枷锁之外,脚下垫四层砖,尚可喘息讲话,一旦将脚下砖头抽去,身体下坠,喉间自然窒息而死。通常县太爷堂谕站挂笼,犯人已经面无人色,站进挂笼,只剩半口气,及到抽砖,早已先自死了。因此县衙仪门两边,立两只挂笼,显得十分阴森恐怖。

  陶老爷到任之后,亲自组织的捕快小队,不久便捕到一个刘姓大盗。进了大堂,跪着说:您是青天,今天捉到我,是为民除害。那公案上的各桩案子,都是我做的,我来一一划押认罪,要杀要砍,无须多问。陶老爷要他交代同案犯人,他答说:绿林规矩,一人做事一人当,不攀扯旁人,自己认罪,听候处死,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陶老爷无奈,堂喻站挂笼。那大盗昂然站进挂笼,还是不停大声讲话,直到抽砖,面不改色。他死后当夜,挂笼下面,烧纸敬酒,哭泣致祭者百数十众。陶老爷嘉许他们的义气,也不拘捕,只当不知。

  可也曾有一个大盗,名曲五妞,受捕之后,马上供出旁人行踪,而且供出的是他的兄弟曲六妞,原因是曲六妞犯了绿林不准采花的规矩。采花就是糟蹋良家妇女,当时绿林好汉凭的是武艺行走江湖,杀富济贫,采花是欺侮弱小,品行低下,有伤绿林名声。所以绿林好汉都信仰,采花者一年之内必遭捕。曲六妞犯禁采花,其兄曲五妞马上与他断绝关系,并且自己被捕后,主动交待,引官府灭了兄弟。

  县太爷陶老爷捉人进监狱,县太爷的夫人则对监狱里的犯人非常关怀,每到一地,规定县大狱中犯人们每天每餐的饭粥,必须先送到上房,由她亲自看过,饭要新鲜,粥不能稀,才许送到监狱中,分给犯人们吃。如果饭粥不合规定,管监狱的官卒要受到夫人的严厉责罚。每次陶老爷离任,狱中的犯人们最觉伤心,会痛哭甚至号啕失声,跪在地上,望着县长夫人离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梁山也有潜规则:谁是梁山“潜规则”的?
梁山泊上看似是一个英雄好汉的集散地,其实这里面也是有很大的利益纷争的存在,有人获利,自然就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利益受损。那么在梁山好汉中,谁是利益最大牺牲者呢?梁山群雄中,真正干得了侦探的英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神行太保戴宗,一个是鼓上蚤时迁,半个是浪子燕青。在这三个人当中,真正深入侦察、潜入、剌探等一线的,干最脏最累具体活的,是时迁。那么,为何时迁却要排倒数第二?网络配图如果说花荣是梁山潜规则的最大的益者,那么谁是梁山潜规则的最大受害者?当然是鼓上蚤时迁。不夸张的说,在梁山诸多英雄中,很多是出工不出力的,但是只出力不出名,超级苦累的,时迁没少干。但是水浒排名时梁山却将时迁排在了倒数第二。梁山作为一个组织,影响力广大,超越很多山头和地方,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广纳贤才。然后分工明细,各司其职,所以梁山才会日益强大。但是梁山的排名,虽说是权宜之计,但是也是团体智慧的结晶。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谈功劳簿。...
· 谁是梁山“潜规则”的?
梁山泊上看似是一个英雄好汉的集散地,其实这里面也是有很大的利益纷争的存在,有人获利,自然就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利益受损。那么在梁山好汉中,谁是利益最大牺牲者呢?梁山群雄中,真正干得了侦探的英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神行太保戴宗,一个是鼓上蚤时迁,半个是浪子燕青。在这三个人当中,真正深入侦察、潜入、剌探等一线的,干最脏最累具体活的,是时迁。那么,为何时迁却要排倒数第二?如果说花荣是梁山潜规则的最大的益者,那么谁是梁山潜规则的最大受害者?当然是鼓上蚤时迁。不夸张的说,在梁山诸多英雄中,很多是出工不出力的,但是只出力不出名,超级苦累的,时迁没少干。但是水浒排名时梁山却将时迁排在了倒数第二。梁山作为一个组织,影响力广大,超越很多山头和地方,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广纳贤才。然后分工明细,各司其职,所以梁山才会日益强大。但是梁山的排名,虽说是权宜之计,但是也是团体智慧的结晶。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谈功劳簿。没有功劳...
· 晚清的讼师
讼师指的是民间帮人打官司的人。因为封建统治者一直秉承以德治国和以“和”为贵的统治理念,而讼师又经常武断乡曲、挑唆生事,所以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到了晚清法制转型的过程中,讼师这一职业才呈现出新的面貌。官民的“厌讼”态度讼师之业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的邓析被认为是讼师之祖。然自始至终,讼师一直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在明清时代更是被官府严厉。官员到任伊始,每每贴出告示,警告讼师勿要生事,甚至要其远走高飞。一旦抓获,很可能处以法外加重的“光棍例”(专门惩治地痞流氓)。讼师的行为与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有关。做过鲁国司寇的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其最终目标是希望做到民众都不打官司,似有营造和谐社会之意。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向全国公布成文法。晋国大夫叔向批评说,此举使民“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可见儒者并不主张以法律解决争端。然而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部族间不成文的“礼”...
· 推想现代社会中李逵和李鬼的输赢
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有一段真假李逵的故事,是说一个叫李鬼的人冒充李逵劫道,没想到遇到了真李逵,好悬没死在李逵手中。过去,叫读者猜想真假李逵的胜负,几乎不存在任何悬念。可时光的水一下子流到21世纪,让这个世纪的人再来推想二人的胜负,可能要颇费踌躇,没那么利索了。何也?利益左右了人心。过去,一听说李逵出来,那就巴不得李逵胜利,让假李逵出丑。人们喜欢真的,遇到假的当然不以为然,还可能人人喊打。现在人们没那份喊打的心思了,利益像轨道一样左右着火车的方向。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也许会暂时把是非之心收起,任由假的东西肆意横行。他们私下猜想,说不定自己会从中得点什么好处。就像盗版书和盗版碟,尽管一再申明要严厉打击,可有几个人真当回事?盗版不是也有字也有影,不是不耽误看吗,那举报它干啥?就多买点,还省钱了。就像报各种职称,明明知道许多论文只要花钱就能登载,根本看不出什么高低,可有些部门硬是拿它作为一条标准...
· 民间故事:县太爷机智断案
从前有个县官很会断案,靠他的机智,很多无凭无据的案子都断得一清二楚。一次有两个人扯着一块白布来告状。异口同声都说:“我拿着白布到集上去卖,半路遇了雨。正好走到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漫洼里,只好把白布展开遮雨。这个人,央求我也让他遮遮雨。我看他淋得可怜,就答应了。雨过天晴之后,这个人硬说这块白布是他的。没办法,只好来衙门请县官审断。”县官一听两人说的都一样,又无第三人在场,怎好判断。想了一下,心生一计,就说:“老爷无法断这无证人的案子,你们一人一半把布分开回家去吧!”随即叫人把布一截两半,叫他俩下堂去了。二人走后,县官立即吩咐差人:“分别跟上他俩,把面带喜色的人给我抓来。”果然两个人中,有一个满脸带笑,另一个却是愁眉苦脸。公差把那个笑的带回公堂,稍加审问,就招认了。果然是他骗了人家的布。又一次,有个卖锅的,拉着一个瘸子来告状。他说:“近几天一连少了几个锅。为了查看究竟,就在放着几撂锅的院子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