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前期文化的时代特征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6
转发:0
评论:0
清前期文化的时代特征,作为一个时代来说,清前期有其显著的特点:满族贵族联合汉族地主阶级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作为一个时代来说,清前期有其显著的特点:满族贵族联合汉族地主阶级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进行统治,封建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面临着向近代社会的转折,暴露出更多的衰败景象;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有所加强;满族贵族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既实行崇儒重道的思想文化政策,又迭兴文字狱。这一切都使得清前期文化有着和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

首先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历史性总结。这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一是由朝廷组织实施的书籍编纂,二是学者们对古代典籍的校勘、辑佚和辨伪。

谈到清前期通过编纂书籍对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历史性总结,就应当提到《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始编于康熙朝中期,成书于雍正朝初期,前后经过二、三十年。全书分6编、32典、6119部,总计1万卷,材料极为丰富。在清前期我国古代类书已经流传不多的情况下,该书的编纂对于总结我国历史上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乾隆朝《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总结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更是重大。该书编纂前后经历了近二十年,包括存书3470部,总计79018卷,装成36300册。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四库全书考证》100卷,《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全书内容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又分为许多类。在长期流传中,由于战乱等造成的损失,我国古典文献中的许多著作亡佚,幸存下来的也有许多讹脱衍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编纂《四库全书》,一些珍藏的宋刻、元钞善本和失传几百年的珍本得以问世。所以,纂修《四库全书》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总结。

清前期的学者们,特别是乾嘉学派的学者通过辛勤的劳动,为总结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有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注疏整理,训诂笺释;有的在文字学、音韵学方面对古代有关著作进行研究;有的对以往的历史著作进行考证辨伪;还有的学者校勘子学,辑录亡佚,辨证伪书,在整理古籍方面成就巨大。由于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整理,我国历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

清前期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历史性总结使清前期文化具有集大成的特色。所谓集大成,是指中国文化发展到清前期,许多方面都趋于成熟,传统学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达到了最高水平,带有包容万象的特色。但是又要看到其中隐含着的腐朽和僵滞的趋势,乾嘉学派的许多学者皓首穷经,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伴随着修纂《四库全书》,朝廷进行了大规模的收缴和销毁图书的运动,文字狱像一把利剑长期悬在知识分子头上等等,就是的说明。

其次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加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清前期已形成为多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各民族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汉族在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有所发展。蒙古族、藏族、族、彝族的史学出现繁荣。

蒙古族、回族、藏族、族、苗族、瑶族、黎族、彝族、壮族的文学取得了斐然的成就。蒙古族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学,藏族的医学,族的农业技术,壮族的织造技艺,彝族的火器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步。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清前期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影响加强的基础。

清前期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其中既有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各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在东北地区,满族吸取了汉族的先进文化,满族文化也影响了汉族。蒙、汉两个民族在编纂书籍、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相互产生了影响。在西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人民都会说汉语,文学、艺术、学术等方面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较大发展。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中,汉族文化对藏族产生了很大影响,藏族医学在汉族医学的影响下,在医治地方性疾病和牲畜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彝族逐渐接受了汉族人的生活习俗。许多白族人说汉语,习汉字。一些纳西族封建领主的服饰渐同汉制。苗、羌等族也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许多影响。通过兴办学校和书院,汉族文化也影响了中南、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壮族现了许多有成就的知识分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
近代化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应该说,从近代化的角度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突破了以前单纯通过资本主义萌芽论证明清社会变迁的简单模式,使人们从一个相对宽广的视野,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回答中国社会是否发展,或在多大程度上向前发展的问题。近代化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形态问题的认识,起到了推动思想解放,促进学术发展的作用。然而,无论是在国际学术界,还是在国内学术界,近代化与其说是一种理论,毋宁说是一种视角,是一种思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真正适合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近代化学术构架。理论的贫乏,必然限制研究的深入,必然加重人们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问题认识的歧异。本文主要考察清前期社会转型问题,但在进入正文以前,有必要先对近代化问题作一点理论说明。一、近代化的核心是资本主义化在考察明清社会发展时,学术界存在着这样一种比较矛盾的现象:一些学者一方面试图证明中国传统社会具有走向...
· 藏文化—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从那时起,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文学也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新纪元,迄今为止,走过了整整50年的光辉历程。这就是铭诸史册的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当代文学有了划时代的明显变化,也就是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这些明显变化和崭新面貌,构成了当代文学的时代特征。那么,我们就从它的作家队伍、作品文字、作品形式三个方面,简要地作一个概述吧!大家知道,和平解放以前的历代作家,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藏族学者和著译家,绝大多数是高僧大德和上层知识分子,几乎全是男性,没有一个女性。然而,和平解放以后的50年,文坛的作家群体,无论是民族成分,还是个人出身,抑或是男女性别,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新的可喜突破和新的组织格局。先说民族成分,当然作家的主体仍是藏族,他们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朝气蓬勃,笔歌墨舞,硕果累累,是名副其实的文坛主...
· 中国历代以来取名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姓名是每个人的标志,也是用以区分的重要标志。姓氏本身都是固定的,名可以根据父母的愿景有各种排列组合。因此,为人父母最开始就是给孩子取名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注意到,有很多时候会见到同名同姓的人,而且,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独有的取名特点。跟着族谱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提到取名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建国时期的新生儿的名字,比如我们常见的建国、国庆、军庆等等,还有常用的字,比如:伟、强、杰、帅、超、敏、娜、美、爽、静、玲。图源网络除了我们现在的一些取名的特征,在古代的历代中,取名也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先秦:自然以商朝为例,帝王多以出生那年的天干命名,比如太甲、盘庚、武丁以及末代的帝辛和他的儿子武庚。至圣先师孔子,头四周高,中间低,像尼丘山,因此被命名为孔丘。晋文公重耳据说“骈胁重瞳,状貌伟异”,被认为本名可能是重目,后来才改成重耳。由此可以看出,周朝取名多是以...
· 北魏前期的各种制度
北魏前期的国家制度我们在第三章研究了从五胡十六国后期到北魏前期的历史,论述了中国再次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事件,探讨了在这个过程中,汉族、各个胡族相互之间对对方的看法和认识的变化。并指出到了北魏太武帝时期,拓跋鲜卑对汉族或汉族文化的认识,在太武帝、皇太子等统治阶层上部的人士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拓跋鲜卑整体也从统一华北时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掌握了汉语等情况。不过,对于拓跋鲜卑整体而言,他们与被统治的汉族不同,是高高在上的中国的统治者,在意识层面的改变与汉族相比较为迟缓。也就是说,在太武帝于439年统一华北前后,即南北朝时代大幕拉开的前后,拓跋鲜卑对汉族的认识与稍早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其他胡族的情况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仍然基于军事上的优势而继续具有顽固的优越感。这种意识得以持续存在,其主要原因固然在于如前所述的他们作为中国的统治者高高在上,而除此以外他们在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制定的“...
· 巴蜀文化—文化大事记—东晋前期的益州政局
成汉灭亡后,其旧部起兵反晋,被桓温击败。桓温率军离蜀后,成汉旧部又反,攻入成都。347年,成汉故臣范长生之子范贲被拥立为帝,东晋振威护军萧敬文亦乘乱起兵攻陷涪城(今绵阳市),占领巴西全郡,自称州牧。益州形势顿时陷于动荡之中。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率兵平定益州,桓温于351年派军协助平定萧敬文叛乱。365年周抚卒后不久,梁州刺史司马勋举兵反叛,自称益梁二州牧、成都王,引兵进围成都。桓温命朱序于次年击破司马勋围成都之军,擒获司马勋及其党羽,平定了这次叛乱。373年冬,北方前秦苻坚出兵攻夺梁、益二州,东晋命毛虎生父子统兵攻蜀,不克。375-5月,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反秦,与巴僚共5万余人进克成都,求晋兵出援。不久,张、杨及晋援军皆败,益州复归前秦。385年,前秦益州刺史率部奔还陇西,成都守备空虚,东晋终得复取益州。更多历史文化探寻:历史上的今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