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赶考路上——林伯桐《公车见闻录》小议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4
转发:0
评论:0
赶考路上——林伯桐《公车见闻录》小议,  作为传统士人的进身之途,科举考试无疑是其人生的一大关键环节。十年寒窗、考场拼

   作为传统士人的进身之途,科举考试无疑是其人生的一大关键环节。十年寒窗、考场拼杀固然重要,而其间为赶考特别是会试所做精心准备这一链环,于科考成败亦关系颇大,其意义不容小觑。尽管历来士子有将赴考路上的所见所闻笔之于诗文的雅趣,但不无可惜的是,这些记载大多零散且不成系统,难为他人做全面的鉴戒。即使如《士林彝训》(关槐撰)、《士庶备览》(佟氏辑)、《士商必要》(江湖散人辑)之类的指导书中,虽然也有所关注和涉及,但仍非专门针对士子赶考环节而作。其有意就此环节而撰为专书者,清儒林伯桐所撰《公车见闻录》一书,当为一难得的典型代表之作。

    林伯桐,字桐君,一字月亭,广州府番禺县人。其先由闽迁粤,世居省城高第街。曾祖举之、祖康民、父天植,皆未仕,世以医为业。惟伯父天卫独喜读书,不因家贫而废学,与所居高第坊之士人庞昆、庞振等,论文倡和甚相得,而尤长于为诗,颇有其父康民“世世耕田读书”之志,虽“赍志不遇”[①],却俨然子弟表率。

    正是在家风熏陶之下,伯桐自幼即致力于学。长从劳潼游,“相与研究理学,得力尤深”。又与一时名士,如吴应奎、吴兰修、张维屏、黄培芳、曾钊、张杓诸人,“以学问文章相砥砺”[②],质疑问难,相交甚契。正是得诸师友之益,其为学遂精进不已。乾隆五十八年(1793),伯桐年十九,入县学。嘉庆六年(1801),乡试中式第44名举人,座主帅承瀛特赏其文,以大器期之。嘉庆二十二年(1817)会试时,其父去世,伯桐以“不及亲视含殓,抱憾终身”,“自是一意奉母,不复计偕”[③]。此后,伯桐乃以键户授徒为业,教弟子以朱子白鹿洞规条,循循善诱,从游者因多所成就,其登甲乙科、任馆选部曹者日盛,而能敦内行、勉实学者更不乏人。道光六年(1826),阮元改定“学海堂”规制,设八学长以课士,伯桐首与其选,推扬阮元所倡经义古学之宗旨,课艺论学,于从游者多所陶冶。后总督邓廷桢闻伯桐名,遂延聘其课二子。三年中,伯桐常与邓氏论声韵之学,但从不干预外事,故邓氏益重之。道光二十四年(1844),选授德庆州学正,三月之官,旋于十二月初一日去世,享年七十岁。伯桐不久于任,大为士林痛惜。学者尊为“月亭先生”,有经师、人师之誉。光绪十年(1884),入祀乡贤祠。

    伯桐生平“于学无所不窥,尤笃志经学,研经宗汉儒,而践履则服膺朱子。《十三经注疏》皆手自丹铅,《廿四史》及诸子、诸集凡目所经者,皆能举其大要”[④]。此可见其不仅为学广博,而且在治学取向上,既能有所宗主,亦能扫除门户之见。汪鸣銮尝称:“月亭先生综贯百家,群经皆有撰述,于《诗》主毛氏,所著《通考》一书,专辨传、笺之异。窃谓郑君笺《诗》,意在申毛,其有不同,如仲春婚期、鸱鸮罪人,自当以传为长,其余小有差池,未可遽议优劣也。然先生所著《易象释例》、《三礼注疏考异》,今虽不传,凡例具存集中,一以郑君为主。是先生于高密之学,实能确守,非如王子雍《圣证论》与郑为雠,亦不肯如孙炎、孔晁辈坚持门户也。”[⑤]而林伯桐之所以有此取向,乃在于他对治学方法有着独到的认识。在他看来,“夫通古人之言,而后可求其义,训诂未明,而谓吾能通其大义,果足信乎?……清谈空论,皆破义、破道者也”。以《尔雅》而论,他认为:“《尔雅》,小学之书,而列于经者,盖六艺之指归、百家之钤键皆在于是。不通雅训,则于经义往往私心穿凿,人自为说。本于雅训,则同条共贯,即《尔雅》书中一字两训、三训,亦不相紊;或《尔雅》所未备,而辅翼之书,要不离乎宗。此雅训所以重也。”[⑥]秉此认识,他强调道:“夫训故有郑君,义理有朱子,此经部之宗也。……他如考六书则多采郑渔仲,解群经亦不遗王介甫,能各取其所长,尽扫门户之见矣。”[⑦]由此不难看出,林伯桐治学,既注重训诂考证,又不废弃义理的探求。正因其对汉宋之学能持其平、能贯其通,故而形成了“研修以汉儒为宗,践履以宋儒为法”[⑧]的为学风格。此一为学风格,较之“或欲扬汉学而抑宋儒”、“或又欲崇宋学而黜汉儒”[⑨]者之两不相容、各执一偏,显然大异其趣。故《林月亭事实册》推誉道:“所著《毛诗通考》三十卷、《毛诗识小》三十卷,阐发经义,足补先儒所未及。所著《史记蠡测》一卷、《供冀小言》一卷、《修本堂稿》五卷,皆发明义理,卓然可传于世。其《修本堂稿》内,如《朱子不废古训说》及《小学纂注书后》等篇,最有功于紫阳之学。其《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辨后》一篇,推明乡邦先哲之说,尤见卫道之力。”[⑩]林伯桐之能入祀乡贤祠,可谓实至名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赶考路上遇老翁
几年过后,王尔烈赴京赶考,路上遇到一位砍柴的老翁,挑着一担山柴。两人在一起休息,老翁看王尔烈挑着一担子书,便问:你是进京赶考的吧?王尔烈有礼貌地点点头,说了一声:是的。老翁打趣地说:来!我先考考你,看你怎么样?说完,老翁就指着刚刚砍来的一挑树枝,念道:此木为柴山山出,请王尔烈对出下联。年青的王尔烈望着村中升起的炊烟,受到启发,脱口而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老翁听后,赞不绝口,鼓励他说:你这次下考场,一定能考中啊!果真,王尔烈到京中了个头名状元。但因乾隆皇帝私下考场,和王尔烈在一个考场科考,乾隆皇帝名列第四,主考官硬是把乾隆换到第一名,等乾隆皇帝展卷一看,发现王尔烈才学出众,文笔惊人,当即封王尔烈为翰林院侍读,在宫内教授太子颙琰。后来留下老主同场少主师的诗句,指的就是王尔烈的这段故事。
· 赶考路上救妇人
乾隆十年的五月,武进县考生钱维城约同乡的李建中一同进京赶考。这天,他们骑马来到山东境内,突然遇到一场大雨。等赶到镇上客栈时,两个人已成了落汤鸡。由于旅途的劳累,他们吃过晚饭就一头躺到床上。钱维城刚躺下不久,眼前就朦胧起来,只见自己已经来到京城,他走着走着不觉来到贡院。看见许多考生正围着看墙上的榜文,今年的状元会是谁呢?自己会中第几甲第几名进士呢?他急忙挤上前去。却见榜首清清楚楚地写着李建中的名字。那自己的呢?他急忙往下看,好一会儿,才在二甲三十名的位置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不由一阵惊喜,不禁叫出声来:"中了!"正在一边还没入睡的李建中听了,连忙问:"钱兄,什么中了?"钱维城揉了揉眼睛说:"我刚才做了个梦,梦见你中了状元,而我只中了二甲三十名。"李建中得知自己有状元的名分,高兴得再也睡不着了,睁着眼睛等天亮。可是,天公不作美,大雨仍下个不停。李建中急得坐卧不宁。钱维城见状,好心劝道:"贤弟,...
· 公车
另见公车(消歧义)公车上书
· 小议石景
石景,是园林设计中经常运用到的园林小品。古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的说法,而园林对石的应用也是非常讲究的。在今天,园林塑石尤广,它能固岸、坚桥,又可为人攀高作蹬,围池做栏,叠山构洞,指石为坐,以至立壁引泉做瀑,伏池喷水成景。在现代园林中,由于国家对天然石的保护以及天然石材的稀缺等条件的限制,都使用塑石假山。塑石品种是我国景石品种的一部分,但在园林景观的石景中有较强的代表性。选取石材时,应尽量考虑使用当地产品,这样可以较好地体现当地特色。当然如果塑造当地没有的,可以让人感受另种境界。一定的塑石,在景石造型中,可作园林的点缀、陪衬的小品,也可以塑石假山为主题构成园林的景观中心,“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增色园林景观。在我国的园林塑石假山造型中,大致可分成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借意人间物象,虽只几分形似,妙在神传。后者仿作自然山体,虽一峰一岭,亦讲究气势。
· 长史小议
最近关于孙权诸任长史的争论颇为激烈,不才鲁钝,也斗胆草作一文,向诸位请教。毫无疑问,孙权的第一任长史肯定是张昭无疑,按《三国志·张昭传)记载: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张昭传)上述史料,一方面证实了张昭长史一职,另一方面,似乎也表明,张昭的长史一职,并非雷打不动。张昭在孙策手里并非只任过长史,还任过抚军中郎将,所谓“出将入相”,张昭很有可能在孙策身边时任长史,而一旦有需要时,张昭便以抚军中郎将的身份领兵出征,当然,不排除张昭以长史身份兼任抚军中郎将的可能,但这于我们的讨论并无大碍。笔者真正想说的是: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亲率大军围合肥,令张昭攻九江当涂,此时的张昭是完全有可能不在长史任上的,因为此时的长史应当是张纮。至于张昭这时担任的是抚军中郎将或是其它什么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