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研究中的一个坐标
修纂清史是新世纪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对新编的清史提出明确的要求:“编纂的清史质量要高,必须是,要注重科学性和可读性,确保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著,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这是一个极高的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有很多的条件,作艰苦的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不渝地把全部工作建筑在对清代历史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的基础之上。5月18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
读书报:在决定编纂清史之前,清史呈现给世人的是什么状况?什么时候决定修纂清史的?
马大正:清史的现实感特别强。现实中边疆问题的很多根都在清代;从康干盛世到后来的落后挨打,清代是承上启下,有很多历史的教训应该总结……现存的《清史稿》虽然有保存史料的价值,但不能科学地反映有清一代的历史面貌。中央三代领导都非常重视清史纂修,建国后几次想做这件事情,但由于学术及非学术的原因,几次都没能实现。现在中国清史研究的学术积累已达到一定阶段,研究队伍也比较成熟,从而为这项工程的启动做好了学术准备。盛世修史,现在研究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2002年12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
读书报:编修大型清史是新世纪的一项宏大学术文化工程,自正式启动后,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请您介绍一下整体的情况好吗?
马大正:整个清史纂修工程分为主体工程和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就是要修一部《清史》,目前编纂工作正按计划顺利进行,最终目标是要编出一部卷帙浩繁、达3000多万字,能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清史》。我们确定2003年是调研年,研究清史体例的定位,最后确定为五个部分: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共92卷,分解为150余个课题;2004年为立项年,150余个课题立了118项,组成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人的作者队伍,采取课题招标,以课题制为纽带,以课题主持人为龙头开展工作;2005年是评估检查年,这一年有两项任务,一是把该立项的基本立完,一是跟踪课题的进展,对阶段性课题进行滚动性评估,加强课题的中期管理。
为了使修史工作建立在丰富、确凿、可靠的史料基础上,为了不断积累研究成果,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于成立之初就设立了“文献丛刊”、“档案丛刊”、“编译丛刊”、“研究丛刊”等,这些构成了基础工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还成立了出版组,以便组织、编辑和出版各种珍贵的清朝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以及国内外较为重要、富有新意、新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