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0
转发:0
评论:0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是文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是文化复兴。世界环境文化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复兴带来了重大机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文化,就是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奋斗,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什么是环境文化?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即是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几十年来,环境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领域,预示着人类文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将以自然法则为标准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百多年前,西方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了传统工业文明,形成了传统工业文明主导下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传统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其与生俱来的缺陷也日趋暴露:它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方式,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全球自然资源,排放大量自然界无法吸纳的废弃物,打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工业文明,反思它的种种弊病,以求摆脱它所造成的种种危机,以绿色取代黑色,以新型的生态工业文明代替传统工业文明。因此说,生态危机产生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进文化。
环境文化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地球生态系统是脆弱的,如果听任传统工业文明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
环境文化强调,人类是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复杂的生态网络之外。人类与自然界的其它生命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离。
环境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便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
环境文化强调,人类以文化的方式生存,所有先进文化都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不能反自然。文化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环境文化强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科学技术不应让人们误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把“人定胜天”推向极致,将使人类陷入生存困境。
环境文化强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必须统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对环境的修复相平衡。发达国家和高消费人口是全球资源消耗的主体,他们有义务承担起更大的环境责任。
环境文化强调,自由是对自然法则的遵从,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自由不是贪婪与放纵。人类有享受物质生活、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但这权利只能限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占全人类五分之一;中国正在变成“世界工厂”;中国的环保问题对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环境文化将在广泛吸收世界环境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向世人展现出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独特风韵。
中国环境文化是对我国现实环境危机的反思与应对。
二战后的发达国家,盲目追求高消费与产业升级,并且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污染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却仍未摆脱传统工业文明的框架,将制度优越性寄托于经济高速增长的“赶超战略”上,忽视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中国也不例外。我国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灾难事件,已使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华母亲河黄河一年断流长达226天,使全国公众猛然警醒痛心疾首;大江大河的洪涝灾害,向公众展现了我国严重的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肆虐,将公众的视线带向了我国大西北的草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SARS的流行,引起公众对生态破坏的恐惧和对公共环境卫生的忧虑。这一切,促使人们去正视我国严峻的环境安全问题,促使人们更深刻地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人们重新反思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尊孔崇儒弘扬传统民族复兴文化先行
2015年11月1日,由深圳市孔圣堂儒家文化交流中心、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三和国际集团联合主办以“尊孔崇儒弘扬传统?民族复兴文化先行”为主题的“第六届孔子文化节”在深圳举行。在本次文化节上还举办了“乙未年祭孔大典”、“《家国天下》新书发布仪式”以及“‘儒家信仰与中国未来’专题研讨会暨中华孔圣会成立仪式”。来自全国文学界、政界、商界、文化界及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见证了这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盛事。首先举行的是“第六届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暨《家国天下》新书发布仪式”孔圣堂理事会执行理事长、三和国际集团董事长张华先生代表主办方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说:“孔子文化节已经成功举行了六届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家国天下》一书更是集结了自2009年至2014年等五届孔子文化节历届领导嘉宾在文化节上的讲话和言论,是对深圳孔子文化节举办六年来的一次全面总结。在新书发布仪式上,深圳孔圣堂主事周北辰先生发表了...
· 弘扬中华庞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这次宗亲大会,是我们中华庞氏宗亲数千年来首次全国性的聚会和盛会,是好事和大事、壮举和创举,利在当代,泽及后世,功德无量,普惠中外。大会是个新起点,会后更要再出发。由此,我们希望也相信,即将问世的中华庞氏宗亲联谊总会,任重道远,应该也能够在弘扬中华庞氏文化、团结全球中华庞氏子孙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纽带、平台和引领作用。“庞”字,从广从龙。以“庞”为姓,智慧高,意蕴深,是我们中华庞氏子孙的先天幸运、集体骄傲。中华庞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精神遗产丰富多彩,拥有博大、雄浑、厚重、深邃又与时俱进、永葆创新的文化。中华庞氏文化,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以爱国为主线红线、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中华庞氏文化长期的润心无声的哺育与陶冶下,古往今来的庞氏子孙,从代代不绝的名臣名将、志士仁人、社会贤达等各界精英,到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不仅为中华庞氏发展史...
· 植物与环境
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植物必须依赖环境而生存,在其个体发育的全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建造自己的躯体;同时又将其代谢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通过这种关系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种群的繁衍。另一方面,植物又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去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促进环境的演化。环境控制和塑造了植物的生理过程、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植物则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改造和影响着环境,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不同的光照、热量、水分等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群落结构、形态特征、生理过程和地理分布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正是由于环境条件对植物有着很大的影响,使得许多植物对其生存的环境具有了明显的指示性,如芦苇指示了水湿环境,骆驼刺则指示了干旱环境;铁芒萁指示着酸性土壤环境,碱蓬则指示着盐碱土壤环境。
· 书院文化与环境艺术
处于我国中原地带的河南古代书院,都很讲究选址,刻意营造一种恬静宜人的意境,如阳明书院建在大山、紫云书院建在紫云山、百泉书院建在百泉;至少也要符合闹中取静的要求。再如灵芝书院建于新安城北芝泉之畔、弋阳书院建于潢川城南原清真大寺废墟、寡过书院建于长垣县城东南隅。白鹿洞书院的山水环境是古代文人仕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地。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字考亭,号紫阳)。第一次来到白鹿洞书院时,对它所处的环境赞美有加,感叹“白鹿洞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之所”,并自任洞主,广招门徒,制定学规,致力于白鹿洞书院的振兴。当时间的跨度进入九十年代,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评估庐山申报世界遗产,首先考察的就是白鹿洞书院。他们对书院古建筑优美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认为它最能代表庐山“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
· 书院文化与环境艺术
处于我国中原地带的河南古代书院,都很讲究选址,刻意营造一种恬静宜人的意境,如阳明书院建在大山、紫云书院建在紫云山、百泉书院建在百泉;至少也要符合闹中取静的要求。再如灵芝书院建于新安城北芝泉之畔、弋阳书院建于潢川城南原清真大寺废墟、寡过书院建于长垣县城东南隅。白鹿洞书院的山水环境是古代文人仕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地。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字考亭,号紫阳)。第一次来到白鹿洞书院时,对它所处的环境赞美有加,感叹“白鹿洞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之所”,并自任洞主,广招门徒,制定学规,致力于白鹿洞书院的振兴。当时间的跨度进入九十年代,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评估庐山申报世界遗产,首先考察的就是白鹿洞书院。他们对书院古建筑优美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认为它最能代表庐山“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