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9
转发:0
评论:0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1999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
    内容提要: 本文系作者1999 年5 月26 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 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 后现代" 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 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 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 的一些文化现象, 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 后现代阶段"? 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 同时试图解释" 后现代" 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 现代性" 和" 后现代性" 相互交融的状况, 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

    1985 年秋天, 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 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 后现代", 或者说"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 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在当时来说, 此举相当大胆, 因为他80 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 而他的那本" 大书" 《后现代主义--- 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 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换言之, 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 是在北京大学。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 仍然觉得受益良多。

    来北大之前, 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1998), 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 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 年到1998 年的8 篇论文,1983 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 我从前的同事, 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 也是马克思主义者, 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 结果却越写越长, 竟至成书, 名为 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Verso,1998), 即《后现代性的来源》。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 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据Anderson 说, 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 后来在1950 年左右, 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 有一位美国诗人CharlesOrson 提出了一个主张:20 世纪的上半叶是现代, 下半叶就是后现代; 后现代的动力不是西方, 而是第三世界, 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这样说来, 中国与西方后现代的起源可能还有一层关系。

    当然, 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杰姆逊教授在其北大的演讲中提出的, 他认为所谓文化上的现代和后现代, 是和整个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相关的。所谓现代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名词, 而现代性是较为广义的文化历史上名词。他把这个时期定在1880 年左右到1930 年左右; 而他认为后现代阶段是从1960 年前后开始的。这是他的一种历史分期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非常大的区别, 因为现代性所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盛期的状况, 他引用了列宁的名言: 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极端, 就是帝国主义。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资本开始向世界发展, 这种发展到了最极端之时, 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 而文学艺术表现的就是所谓"highmodernism", 即高潮现代主义。可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整个西方世界在文化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动。杰姆逊受一位重要的比利时学者ErnestMandel 的影响, 写了一本叫做LateCapitalism( 《后期资本主义》) 的书, 认为后期资本主义和盛期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后期资本主义逐渐地跨国化、国际化乃至现在所说的全球化, 而全球性的资本主义近几年来最大的发展就是全盘的金融化, 所谓金融化就是把抽象的钱在世界的各地运转。在他看来, 这种抽象的金融化倾向给西方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 后现代的文化即所谓电动器械、电脑, 以及资讯的高速流通, 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 特别是视觉媒体, 已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 他认为, 五六十年代电视的发明为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觉化。彩色电视机所表现出的形象完全是虚假的, 是模拟式的。当然他用的不是" 假" 这个词, 而是援引了法国理论家波德里亚的一个词:simulacrum, 意即" 摹拟的假相" 。" 假相" 事实上在人们的生活中变成了真相, 真实的生活反而被抽掉了, 生活中展现的正是这种" 假相", 或称" 模拟象" 。所以说电视的视觉影响对于整个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另一个现象就是所谓高级文化和普通文化的融合。

    当时现代主义所揭示的几个重要的立足点都已经被打破了。比如, 在思想上, 现代性所标榜的是个体的建立, 是一种理性, 是对于前途的乐观。杰姆逊教授认为这些在后现代时期都已经改了。而最主要的是现代主义所谓" 个体" 问题在语言上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彻底消解。现代主义所说的作家个人的视野, 作家的天才, 作家作品本身的震撼力, 作家用自己的语言建立、并借以作用于读者的自己的世界等等一系列重要的论点, 全部都被后现代主义理论推翻。在这种情形下, 他认为在后现代中没有所谓" 独创性" 这回事; 假若说后现代具有独创性的话, 那就是" 复制", 所有的东西都是按原本复制出来的。电影就是一个最大的复制品, 你并不知道原本是什么; 电视中的形象也是一连串的复制品; 甚至包括他自己的理论, 他也认为是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在全球各地不断地发展、衍生, 其结果是一般人对于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从欣赏转为消费。所以说现在我们处身的时代就是文化大规模的复制、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时代。后现代理论中提到的已经不是一个个人阅读或创作的行为, 而是一种集体的大众性消费行为。他认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杰姆逊教授的理论所作的简略介绍。我是把杰姆逊的理论放在他个人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他所处的境遇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史的境遇之中来看待的。我认为杰姆逊教授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 他自己并不是非常热衷于后现代主义, 可是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在看出了世界文化的转变之后, 拒绝对这种现象作道德式的批判。也就是说, 他并不扮演上帝的角色, 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作出评判, 如果是这样, 他未免把自已抬得太高了。而另一方面, 他认为历史还是向前走的, 可是将来的世界会是何种景象? 未来资本主义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后现代主义以后又将如何? 他最近非常困扰的就是日本学者福山提出的所谓" 历史终结" 的问题。福山认为, 历史发展到这个时候, 资本主义全面征服世界, 民主逐渐征服世界, 以前的历史到此已是尽头, 已经无路可走。对于这种观点杰姆逊在某种意义上是同意的, 但是他又认为照此发展下去, 对于整个人类并无益处。而他又不愿扮演先知或领袖的角色, 他始终困扰在自己所建立的这个理论系统之中, 在其中对耳闻目睹的 " 假相" 的文化作不停歇的探讨。他探讨的面越来越广, 甚至于从他原来的专业法国文学、理论一直探讨到文学作品、艺术、建筑( 特别是洛杉矶的那家旅馆), 最近又开始探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他在这本书中提到, 现在的意象世界已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 看电影已经不注重情节, 因为一切情节不过是为打斗和特技镜头作铺垫而已, 人们只注目于所谓" 镜头的精华", 这是视觉文化发展到极致的表现。于是他说: 看样子, 电影的预告片要比电影本身还重要, 因为预告片是在短短两、三分钟里把电影中的精华镜头剪接起来。他说这番话时, 美国的《星球大战》续集即将上映, 我这次来北大之前, 在报纸上看到人们争相观看这部电影的预告片。许多人花费七、八美元去看一场名不见经传的电影, 就是为了能一睹随片附映的《星球大战》的预告片。当然, 有一点是杰姆逊没有完全料到的, 《星球大战》上映之后人们依然是排着长龙观看。我们据此可以看出, 杰姆逊教授的真知灼见是相当了不起的。无论是高调的东西, 还是低调的东西他都非常认真地加以研讨, 并进行理论上的批判。

    杰姆逊教授今天如果在场他一定会说, 他的这个理论还是在西方的立场上提出的。但是由于他相信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全球性的, 那么他将不得不承认, 中国和亚洲其它地区将来必然会发展为后现代性的社会, 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你相信这种潮流, 你就不能否认中国会进入这个世界性的潮流。问题就在于, 中国现在的文化是否已经进入了杰姆逊所说的后现代阶段。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随之产生。如果我有机会与杰姆逊教授对话, 我将重新提出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否具有直线般的关联, 有了前者的产生, 就必然有后者的出现? 其中是否有错综复杂的可能性? 就杰姆逊的理论来看, 西方的发展非常明显, 到1960 年左右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变。而中国在这方面与西方情况迥异, 中国的现代性我认为是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的, 是一种知识性的理论附加于在其影响之下产生的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 然后变成都市文化和对于现代生活的想象。然而事实上这种现代性的建构并未完成, 这是大家的共识。没有完成的原因在于革命与战乱, 而革命是否可以当作是现代性的延伸呢? 是否可以当作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延伸呢? 一般的学者、包括中国学者都持赞成态度。这意味着中国从20 世纪初, 到中国革命成功, 甚至直到四个现代化, 基本上所走的都是所谓" 现代性的延展" 的历程。其中必然有与西方不同的成分, 但是在广义上还是一种现代性的计划。这个" 大 故事" 好象还没有说完, 可是恰恰是在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正进入繁荣阶段之时, 杰姆逊教授突然提出我们现在要讲后现代理论了。后现代和现代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是否后现代可以继承现代性计划所未能完成的那些步骤呢? 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征象, 比如中国都市文化的复苏, 中国民族国家的模式过去未能做完的现在似乎又重新做下去, 诸如此类。另外一方面, 就杰姆逊的理论来说, 现今所谓的" 后" 至少有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是时间上的先后; 第二层意义是后现代在质和量上与现代性是有冲突的, 是不同的, 甚至是对抗性的, 如我前面提到的后现代对于主体性的摧毁等。这样看来, 中国目前的状态就比较复杂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文学的后发现代性语境
【内容提要】后发现代性是在假定现代性是一种普泛化的、全球性的过程和社会发展性质的情况下,针对并非原发的现代性,也就是受到现代性的影响而兴起的现代性运动而提出的。后发现代性作为当今中国文学的语境,它成为文学创作的基点,同时也应该作为文学研究的基点。后发现代性在积极跟进现代性这样一个目标的前提下,也有着不同于原发状态的现代性的特性。既要承认席卷全球的现代性对于全球所在之处的共同影响力,也要充分考虑到并非原发的现代性对于所在国家文学的特殊影响。【关键词】现代性后发现代性语境中国文学现代性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系。它是理解中国近代以来文学所发生的变革的背景,也是影响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坐标。那么如何来认识这种现代性,就成为背景的背景、坐标的坐标,具有研究的出发点层次上的意义。文学的现代性和社会本身的状况有着密切关联。从欧美发达国家角度看,中国在自工业革命以来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属于...
· 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性诗学是从文化现代性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普遍问题的研究。它以中国现代学为文化理论依托,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审美特征、主导文类、大众传播媒介和形象系统等问题,由此为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一种新的眼光。【关键词】中国现代性诗学;文化现代性;中国现代学;小说;典型;大海;意境本文的写作与现代性(modernity)问题争鸣和文学理论新趋势探索有某种关系。近年的现代性争鸣往往集中在跨越具体学科的普遍的人文学科领域,即所谓"思想论争"(如"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或者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相连,形成众说纷纭。但在文学理论领域,它却很少受到关注。我认为,文学理论界以自身独特方式回应思想界和文学史领域的现代性争鸣的时日,应当说已经来到了。至于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或诗学会如何发展,这应是见仁见智的事,人们的选择会各不相...
·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问题
――詹姆逊与中国现代性问题[内容摘要]本文梳理了西方的现代性(特别是复兴的现代性研究)的理论谱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它与中国的现代性道路之间关联,并指出了我们应有的选择:强化问题意识,立足我国特定的现实,积极借鉴国外的现代,避免重蹈其覆辙,将外来理论与本土的现代化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关键词]西方现代性理论、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近年来,现代性成了大陆学界的热门话题,社会学、文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争相谈论。现代性之所以更有亲和力,原因可能是人们感到它比后现代与我们的距离更近些。现代性概念在大陆学界的流行一方面受到国外近年来的现代性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汉语学界学术转向有关,即重新反思传统、关注近现代传统变迁与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研究现代性,就是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西方现代性研究的学术背景...
·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现代性问题思考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现代性当代中国文艺理论问题意识现实语境[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必须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从全球化现代性进程中的现实语境与现实问题出发,消除对现代性的曲解与狭隘理解,确立“可选择的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追求的文论发展与研究的新路向,在现代性进程的多样性与多元格局中,通过不同文化文论间的对话交流,进行基于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的改造、融合与重塑,从而实现当代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理论创新,并有利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要我们不否认一切文学艺术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状况中发生的,那么,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的问题,就必然是根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所提出的问题,并理应是建立在对这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在当代中国的文论研究领域,问题意识的缺乏又是十分普遍而令人担忧的。诚然,在当代中国,每天都有人在对中国文论提着问题,作着思考,发...
· 文学散文的古典传统与现代性
近来重读沈天鸿先生《中国新时期散文沉疴初探》、《散文文体非文学成分研究》两文,见于其重要理论着作《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昆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附录”部分,写作时间分别是1988年1月上旬,1989年3月。虽然早于20年前,但于今仍然是重要的理论文本,对我们写作当下散文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赞成沈天鸿先生关于当代散文必须具有“当代性”的结论,但我对沈先生推论所依据的事实持有另一种理解。因为我是一个必须天天讲析“传统散文”的中学语文教师,按规定必须要发掘一些传统的“好”以启发学生。所以我暂时只能对中国散文的“古典性”史实“务必宽容”。尽管我也希望找到更多更新颖更优秀的“当代散文”。当面求教于沈先生,他解释“当代性”即“现代性”。同样是基于“哲学意义的”思考。沈先生认定当代散文必须具有当代性,当代性不是时间的当代性,而是审美的当代性,思考的当代性。我理解此即依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