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知识分子:从现代的立法者到后现代的阐释者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8
转发:0
评论:0
知识分子:从现代的立法者到后现代的阐释者,"知识分子"一词在20世纪初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是为了重申并复兴知识分子在启
  "知识分子"一词在20世纪初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是为了重申并复兴知识分子在启蒙时代的社会核心地位,重申并复兴知识分子在启蒙时代的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相关的总体性关怀。"知识分子"一词是用来指称一个由不同的职业人士所构建的集合体,其中包括小说家、诗人、艺术家、新闻记者、科学家和其他一些公众人物,这些公众人物通过影响国民思想、塑造政治领袖的行为来直接干预政治过程,并将此看作他们的道德责任和共同权利。"知识分子"一词被创造出来时,les philosophes或republique des lettres的后代早已四分五裂了,他们散布于各自独立的专业领域中,他们各自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感兴趣,他们只是关注某一局部的问题。因此,"知识分子"一词乃是一声战斗的号召,它的声音穿透了在各种不同的专业和各种不同的文艺门类之间的森严壁垒,在它们的上空回荡着;这一个词呼唤着"知识者"(men of knowledge)传统的复兴(或者,可以说,这一词唤起了对于这一传统的集体记忆),这一"知识者"传统,体现并实践着真理、道德价值和审美判断这三者的统一。 

  话题的共同性,对讨论的共同参与,塑造了republique deslettres,而对复兴"知识者"传统的召唤的响应,对于其中所蕴含之权利及责任的承诺,塑造了知识分子团体。"知识分子"一词只是在表面上试图成为一个描述性范畴,其实,对它的外延,它并没有划定一个客观的边界,也没有预设界线的存在,不过,它确实把一个源泉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并征招那些自愿的应征者。通过唤起人们的关怀、忠诚和促发自我阐明的活动,使得专家们和艺术家们,从某一领域的权威成为知识者团体的政治、道德和审美的集体权威,"知识分子"这个范畴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方法努力创造着它的所指。或许可以这样说,迄今为止,"知识分子"一词始终意味着一种广泛而开放的邀请--邀请人们加入到这一种全球性的社会实践中来。因此,问"谁是知识分子",而且期待着一套具有客观标准的回答,或者,更进一步地要求指出哪一些人是知识分子,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列出一张名单,指出哪些行业的成员属于知识分子,或者,在行业的等级体系中,在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之间划一条明确的界线,则更无意义了。无论何时何地,被招募与自我应征的活动,共同创造了"知识分子"。"成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意向性意义在于,超越对自身所属专业或所属艺术门类的局部性关怀,参与到对真理(truth)、判断(jubgement)和时代之趣味(taste)等这样一些全球性问题的探讨中来。是否决定参与到这种特定的实践模式中,永远是判断"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尺度。 

  "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从对启蒙时代的集体记忆当中获取自身的意义,并由此而进入西欧的话语领域。正是在启蒙时代,作为现代性之最显著特征的"知识/权力"之共生现象被确立。这一共生现象是现代初期两种新产生的趋势的共同作用的产物:一种是包含着多种多样权能的新型国家权力的诞生,它必然会根据某种预定的秩序模式形成井管理整个社会系统;一种是与此相对的自治性的和进行自我管理的讨论活动的确立,这种活动能够导致上述的那种秩序模式的产生,同时,也是由于实现那种秩序模式所必需的实践,形成了这种活动。本书将对如下假设进行探讨:上述两种趋势共同形成了一种实践模式,这种实践模式与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相统一,并与一种被称作"现代性"的知识分子策略相关联。在这本书当中,我们还要讨论这样的一个假设:在这种实践模式形成之后,发生了国家与知识分子话语活动之间的分离,此两个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生了转化,这种分离和转化导致了另一种实践模式的产生,后面的这种实践模式与当前的世界观相统一,并与所谓"后现代性"策略相关。 

  应予说明的是,本书所使用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概念,不同于那些显然是单纯对立的成对概念,那些成对概念--如,"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后资本主义社会"--通常在使用中非常混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也不是作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同义词来运用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通常是一种自我建构式的描述,往往与自我意识、文化和艺术样式相关。本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表达了"知识分子角色"所处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以及相应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这两个对立的概念,是从知识分子实践的角度,对近三个世纪以来的西欧历史(或在西欧统治下的历史)进行理论总结的产物。正是这种知识分子的实践,可以被分别称作是"现代的",或"后现代的";作为划分知识分子实践之历史时期的"现代"与"后现代",不过是表明了在某一历史时期中,某一种实践模式占主导地位,而决不是说另一种实践模式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完全不存在。即使是把"现代"与"后现代"看作是两个相继出现的历史时期,也应认为它们之间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关系(毫无疑问,"现代"和"后现代"这两种实践模式是共存的,它们处在一种有差异的和谐中,共同存在于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只不过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中,某一种模式占主导地位,成为主流),不过,即使是作为一种"理想范型",这样的两种实践模式的划分依然是有益的,有助于揭示当前关于知识分子的争论的实质,以及知识分子可以采取的策略的限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1999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的一些文化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阶段"?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同时试图解释"后现代"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状况,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1985年秋天,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后现代",或者说&q...
· 天上的立法者---开普勒
约翰.开普勒(JohannsKepler,1571-1630),德国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以数学的和谐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普勒是继哥白尼之后第一个站出来捍卫太阳中心说、并在天文学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科学史家称为“天上的立法者”。一.不幸的一生1571年12月27日,开普勒出生在德国威尔的一个贫民家庭。他的祖父曾是当地颇有名望的贵族。但当开普勒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全家人就靠经营一家小酒店生活。开普勒是一个早产儿,体质很差。他在童年时代遭遇了很大的不幸,四岁时患上了天花和猩红热,虽侥幸死里逃生,身体却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视力衰弱,一只手半残。但开普勒身上有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他放学后要帮助父母料理酒店,但一直坚持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587年,开普勒进入蒂宾根大学。这时候,新的不幸又降临到他身上了,父亲病故,母亲被指控有巫术...
· 后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体系主要是建构在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基础上的。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承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决裂,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抦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企图,因为在后现代作家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已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变得日益陈旧。持不同社会、文化立场的学者曾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争论,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但现在的西方学术界已经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即后现代主义虽然与现代主义有密切的联系,却也是与现代主义有明显区别的新的文化和艺术思潮。理论背景后工业社会理论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是二战后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直接产物。“后工业社会”是持新保守主义立场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是所有权,而后工...
· 实践与后现代史学
有关后现代史学的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主题是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以真实命名,而文学以想象、虚构命名。《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巧的是,当代人印象中的“文史不分家”常常被理解为文学与史学不分家。原本是“文”与“质”相对,“史”与“野”相对,现在却成了“文”与“史”相对。当然,现代史家仍然倡导“文史不分家”,不过这时常指历史写作需要文学功底与写作才能,那是一种技术上的需求。在国人的思想中,古代意义上的“史”,即“文胜质”之“史”(文饰太过)什么时候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史”,即“质胜文”之“野”(无文、无修养),笔者缺乏中国史学方面的学力,尚不能作答。但是,假定我们冒昧把“文与质”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形式与内容”,那么《论语》中的“史”还真有点后现代主义倡导的“史”的意蕴呢。它们都不同于现代史学那唯真唯实的“史”,当然,它们彼此也不完全相同。...
· 后现代主义建筑
时代笼统的划分,可以说4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风格垄断的时期,70年代到现在为止是后现代主义时期。60年代末期,经历了30年的国际主义垄断建筑,产品和平面设计的时期,世界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日渐呆板,单调,加上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筑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国际主义建筑取代。建筑界出现了一批青年建筑家试图改变国际主义面貌,引发了建筑界的大革命。人物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他在大学时代就挑战密斯·凡德勒的“少就是多”(“lessismore”)的原则,提出“少则厌烦”(“lessisabore”)的看法,主张用历史建筑因素和美国的通俗文化来赋予现代建筑以审美性和娱乐性。他在早期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