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从引证问题看中国学术的非理性气质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49
转发:0
评论:0
从引证问题看中国学术的非理性气质,  在最近几期《学术界》的学术批评栏中,经常看到一些文章对学术论文和著作的必要“
   在最近几期《学术界》的学术批评栏中,经常看到一些文章对学术论文和著作的必要“引证”提出质疑。这种否定学术基本规范的观点,国外也有。比如,R.W.埃默逊(R. W. Emerson)就这样说过:“我痛恨引证。告诉我你所知道的。”但无论怎样,我认为这样的见解不可取。一篇“科学的”论文,规范而详细的引证不可或缺。学术论文和著作的写作是否规范化,决不是一个小问题或枝节问题,而是反映了学术界精神气质,关系到学术进步的问题。

    1.“学术研究”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国内不少学者可以说是糊涂的,至少理解得很片面。最近,人们都热衷于谈“原创性”,好象学术的唯一目标就是提出前人所未有的新思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整理学术传统、提炼知识等,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的任务和目标。学术的进步和发展有两个源泉,一个是对以往学术传统(文献)的研究,它是长青的;另一个是对现实世界图象的探讨和思考。这就是说,学术研究的任务和目的,有一半是整理和提炼以往的知识,而且这一半可能是更“基础”的工作。首先,学术的发展同人类历史的变化一样,有前进性,也有循环性,并非总是在生产新的精神产品。许多“旧知识”需要不断地传播。启蒙的理性主义的知识体系,很难说它会过时,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因为人类一代代地繁衍,新一代在青少年时期总是蒙昧的。若不进行一代一代的启蒙教育,人类很容易回到野蛮状态,或者走向专制主义,或者走向迷信、狂热宗教甚至邪教,等。关于资本主义的诸多知识,在中国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仍然是“新知识”。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最大教训是没有搞清楚资本主义,就去否定它,把它看作“旧知识”,结果是求新求异而掉进了古老的“平均主义”和“官僚制经济”的陷阱。其次,整理、提炼以往的知识也可以有“原创性”。比如,以往没有人对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做过系统的整理,某一个人作了,他的这一工作就是原创性的。

    近年来,“创新”、“原创性”这样的词语被喊得很响。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喊这个口号,是要根除教条主义的束缚,是另一回事。而学术领域则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学术需要先追求规范化,然后才可能谈创新。这就像拉小提琴,要想成为有创造性表现力的大师,必须首先作到左右手的基本技术动作规范。基本动作不规范,别说当大师,连合格的乐手也成不了。西方大学的硕士论文一般是写一个专题读书报告,而中国的大学的研究生手册几乎都在强调硕士论文“创新”。哪一个更科学?显然是西方大学对硕士论文的要求更加科学。创新、原创性不是随便喊来的。重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需要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革命性进步为基础。至少到凯恩斯时,经济学中的重大理论都已经成型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便走向庸俗化,不是创新,而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个硕士论文能够有什么创新?有的硕导、博导在指导论文时,不断地喊“创新”,其实他本人一辈子也没有写过一篇规范的文章,甚至连课都讲不好。他这样指导的研究生,在将来也同样是讲不好课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篇有分量的读书报告必定能够讲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而一篇凭自己想象写成的所谓“创新”论文则不能,或许研究生、导师、捧场的评委们以为是“创新”,但实际上却可能是鸡毛蒜皮的小把戏,或者什么也不是。

    在商品经济和金钱欲的下,读书日益让人们觉得痛苦,转型社会中市场赌博冒险行为与学术领域的浮躁心理相映成趣。“旁征博引”是中国学术的古训,并不是西方现代学术独有,然而今日却有人竭力反对它,还用“创新”为借口来遮掩自己的懒惰心态。这种倾向如果继续发展,只能导致中国学术研究丧失其基本功能,从而进一步走向衰落。

    2.引证与“原创性”对立吗?

    不少谈及引证的文章,都把引证与“原创性”对立起来。其逻辑是:一篇文章,引证越多,自己的东西就越少,因此“原创性”也就小了。在这里提出前面已经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原创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共产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等,都是原创的吗?都是前人完全没有涉及过的吗?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的创新性至今有许多人怀疑,但是,又有谁敢否定他的学术大师的地位?在学术史上,有多少重大的理论创新不是在总结前人、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实现的?包括被视为最有原创性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难道前人没有一点相关的涉及?

    一篇文章,引证越少就说明自己的东西越多――这是十分幼稚可笑的论断。按照这种逻辑,党报中的社论最具有原创性,因为这样的文章多是连一个引证和注释也没有。在一篇学术文章中,没有著明出处的话与段落,有些可能是自己的,有些是别人的,包括大学课堂听来的、从媒介、书籍中得来的,等,只是被同化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换个方式说出来的而已。真正属于自己的、全新的道理,在古往今来的任何学者那里,都是很小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马克思恩格斯写了那么多著作,恩格斯归纳他们的“发现”只有两点:一是剩余价值学说,一是历史唯物主义。而这两点也是在前人的价值论和朴素唯物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至于那些根本就没有读什么书的学者,认为自己能够说出很多“原创性”的思想,我对此真感到茫然。

    在当今国际学术界,沃勒斯坦是尚活着的并影响很大的屈指可数的学者之一了。他的核心著作是三卷本的《现代世界体系》。可以说,它是我所读到的引证最多、最烦琐的书了。有的地方几乎是一行一个引证或注释,让人奇怪他怎么能够读那么多的书。还有马克斯・韦伯,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其中的引证和注释的篇幅几乎和正文的篇幅相当。这样的例子说明了什么呢?韦伯自不必说了。沃勒斯坦被共认为是最有创新力的一个学者,他的许多新奇的观点引起不休的争议。如果读了这两部书并知道其学术价值,我们还会把引证和“原创性”或创新对立起来吗?

    引证不仅不与创新对立,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前面已经说明,学术研究的任务之一是整理、提炼以往的知识,以实现新的传播。这个提炼过程就像从矿石堆中提炼黄金一样,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别人忽视了或不知道前人的某个有价值的论述或思想,你重视了(引证了),本身就是一个贡献,一种创新。这种提炼工作能够分出水平高低,比如,有的人选的是纯金、有的人选的是品位高的矿石、有的人选的则是矿渣,等。无论怎样,这是一项需要精力和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引证的内容,既是对他人思想或论述的转述,也是引用者的智慧的结晶。即使是一篇没有任何分析的完全“综述”性的文章,它也有个“取舍”的艰辛劳动过程,因此,也比那些天马行空地凭借想象发挥一通的所谓“原创性”文章有价值。至于研究性成果,其引证部分被作为正反面的佐证,是“创新”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不懂得这样的道理,别说什么“原创性”、创新,恐怕连个平庸的“学者”也当不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古文献看中国古代的旗帜
甲骨文就有旗帜的形体,形状像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中也有不少与旗帜相关的字,从这些字可以知道,中国古代旗帜的种类很多,功能也有区别。参考古代文献,可以探究出中国古代旗帜的概貌来。一、古代旗帜的形貌古代旗帜的样式大致可以分为横向的、下垂的两种。横向的旗帜大多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帛制成,上面往往有各种图案。图案经常使用动物图形,如《宋史·仪卫志》中记录的旗帜不少是以动物为图案的,有青龙、白虎、凤凰、驯象、仙鹿、玉兔、驯犀、鹦鹉、孔雀、野马、犛牛、飞麟、兕、驺牙、白狼、苍鸟、辟邪、狮子、金鸾、赤豹、黄羆、白鹅、金牛等。也有用星体作为旗帜图案的,如日、月、摄提、五辰、北斗、二十八宿等。有的旗帜则使用神人,如力士、雷公、电母、门神、风伯、雨师等图形。下垂的旗帜大多是单独的几节儿连缀而构成。如《三才图会》中“旌”的图形就是由八节盖状的物体连缀而成,每节都带有穗状的装饰物,最下边一节有两根飘带。属于...
· 从《公羊传》看中国统一思想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注:历史学家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以下是关于他们的详细介绍:希罗多德他是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汤因比曾经说过:“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本文拟从《春秋公羊传》的视角切入,来谈一下中国的统一思想的经典根据。一、《春秋公羊传》出现的政治文化背景《春秋公羊传》最重要的思想是“大一统[注:什么是大一统《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了解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我们才能体会“大一统”思想的历史合理性。从政治背景说,秦统一以前的大约500年时间,史书称之为“春秋战国[注: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
· 从丰都鬼城看中国的“鬼文化”
【摘要】鬼文化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为开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人们的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和进步,对其消极落后的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批判和淘汰。然而对其精华,应该加以发掘和利用,使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关键词】丰都鬼城鬼文化冥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鬼文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而作为古文化的代表,重庆市的丰都县几千年来保留了许多这方面的历史古迹。丰都鬼城历史悠久,传说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二人在此修道升仙。至唐代有人误将阴王二姓联在一起,便成为“阴王”。这次笔误,后讹传为“阴间之王”――“阎罗天子”。佛教传入后,逐渐演变为“阴曹地府”、“鬼国京都”。近些年来,随着长江沿线旅游的兴盛,丰都县对这些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那么这些扩建的景点都是什么样的呢?斥资2.3亿元包装鬼城,这到底是“鬼文化”还是“鬼把戏”呢?世界上到底有没有...
· 从宋代的香文化看中国的香道历史
宋代是我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高峰期,“香文化”是到宋代发展臻于成熟的一种文化样式。玉炉香篆、沉水博山,点缀着宋人风流富贵的精致生活。“香”进入词中,成为宋词一个常用的意象:香与重帘密幕、亭台栏杆一起,营造了词中主人公富贵幽洁的居处环境;香缭绕的烟气与杨柳、芳草的风烟相接,牵惹着词人心中的无限惆怅。“香”与词在长期的共生互动中,形成了相似的文化品格——精美婉约。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用香的记载。《尚书》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左传》曰:“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离骚》中有着大量的香花香草描写。史载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死时,分香与众侍妾。南北朝时期,韩寿与贾女的自由恋爱以外域进贡的异香为信物。“香”作为奢侈消费品,很早就进入了文学的视野,与许多著名典故相联系,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到了宋代,用香更是发展成一种优雅而精致的风尚。在很多笔记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宋人焚香、用香的记载和描写:赵清献...
· 气质
各派理论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天性,有气质之性,与天理之性两种。注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