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分析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分析,◎数字透露的城镇贫困 从三个角度看生活状态:城镇贫困人群收入低且不稳定
◎数字透露的城镇贫困
从三个角度看生活状态:城镇贫困人群收入低且不稳定,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较大,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年节关;他们最发愁的是无力承受日益加重的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开支。
从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和消费状况三个角度,大体上可以看出我国城镇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状态:收入状况。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0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与10%的高收入户相比(人均收入为13311元),则相差5.7倍。我国由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一种迅速上升的势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0年的0.32。财产状况。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1999年6月底,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已达52895元,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户均金融资产1338元相比,增长了38.5倍。但居民金融资产的分布呈不均匀状态。20%最低收入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户均为4298元,仅为平均水平的1/12,与20%的高金融资产家庭相比(户均146615元,占全部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55.4%),则相差34倍。以如此微薄的金融资产,却要面对诸如子女教育、买房、赡养老人、医疗保健以及人情交往等必不可少的开支,其生活困难可想而知。消费状况。2000年,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人均4798元)低51%,其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1173元,恩格尔系数为50.6%,比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恩格尔为39.2%)高出11个百分点,按恩格尔系数的一般分类,为勉强度日。贫困群体成员在其他主要消费项目的支出也远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其中:衣着支出166元,为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3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06元,为平均水平的24%;医疗保健支出141元,为平均水平的44%;交通通讯支出125元,为平均水平的32%;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258元,为平均水平的41%;居住支出281元,为平均水平的27%。由于贫困群体收入低、消费水准低、营养不良状况比较普遍,加上心理压力大,因而他们的患病率往往要高于非贫困者。但是,贫困群体的医疗保健条件则较差,患病后能不看就不看,能拖则拖,这就加重了贫困群体生活的困难程度。许多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形成恶性循环。
◎城市贫困人口数量约达1400万
我国各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通常也被认为是当地的贫困标准),一般是采用基本需求法确定的。民政部城镇贫困与反贫困课题组认为,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烧费用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来确定的。目前,对我国城镇贫困人员状况的统计,既无统一标准也无准确数据,可以说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不同部门有不同统计口径,同一部门也有不同的数据。 民政部的统计数据:经国家统计局批准,民政部于2000年8月至10月,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摸底以各市、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依据,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无论是否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均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即城镇贫困人口)进行统计。从统计汇总情况看,标准最高的是广东省深圳市每人每月310元,最低的是贵州省黔西县78元,全国平均水平在130-150元左右。全国保障对象人数为1382万人,约占非农业人口3.12亿人的4.43%;如按全国城镇人口3.9亿计(注:城镇人口统计数据中包含着大量的农业人口在内),则为3.5%。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99年全国平均贫困线为每人每年2310元,月人均193元。最高的上海市每人每月303元,最低的青海省每人每月124元。按各省贫困标准统计,全国贫困人口为1477万人,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73%,占城镇人口的3.8%。另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对全国40044户城镇居民家庭收支的抽样调查资料,最低收入组中的5%的困难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5.70元,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327.54元,收支相抵,负1.84元。由此看出,国家统计局测定的贫困线水平大体与5%的困难户的收支水平相当。中华全国总工会提供的特困职工数据: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信息统计处提供的资料,1999年全国特困职工(包括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人数为321.9万人,按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999年家庭平均人口3.14人计算,特困职工家庭人口为1010.8万人。如加上失业、无业人员中的贫困人口和传统的民政"三无"对象,全国贫困人口应不低于1500万人。综合上述情况,民政部、国家统计局、中华全国总工会虽然调查统计贫困人口的方法和角度不尽相同,但得出的数据大体接近。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有关部门的数据。因此,2001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总规模应在1400万人左右,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5%,占城镇人口的3.6%。
◎城镇贫困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行业性特点。贫困人口多来源于传统的采掘、制造、建筑和商业等行业。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最新数据显示:社会服务业的贫困发生率为6.01%,建筑业为5.52%,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3.52%,煤炭等采掘业为3.51%,纺织、军工等制造业为3.32%。而在金融保险、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贫困发生率几乎为零。二是地域性特点。贫困人口多在内陆地区、"三线"地区、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较浓的地区。有数据显示,中部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为4.42%,西部为3.03%,而东部沿海地区则只有1.54%民政部2000年的调查统计资料也显示,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54.7万人,占全国保障对象的11%,占7省市非农业人口8952万人的1.7%;中西部24省市区1227.3万人,占全国保障对象的89%,占24省市区非农业人口22266万人的5.5%。而在中西部24省(区、市)中,中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辽、吉、黑、津、晋、蒙、冀、豫、鄂、湘、桂、琼、皖、赣)共有保障对象897.7万人,占全国保障对象总数的65%,占14省非农业人口16796万人的5.3%;西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保障对象329.6万人,占全国保障对象总数的23.8%,占10省非农业人口5470万人的6%。
从三个角度看生活状态:城镇贫困人群收入低且不稳定,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较大,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年节关;他们最发愁的是无力承受日益加重的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开支。
从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和消费状况三个角度,大体上可以看出我国城镇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状态:收入状况。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0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与10%的高收入户相比(人均收入为13311元),则相差5.7倍。我国由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一种迅速上升的势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0年的0.32。财产状况。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1999年6月底,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已达52895元,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户均金融资产1338元相比,增长了38.5倍。但居民金融资产的分布呈不均匀状态。20%最低收入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户均为4298元,仅为平均水平的1/12,与20%的高金融资产家庭相比(户均146615元,占全部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55.4%),则相差34倍。以如此微薄的金融资产,却要面对诸如子女教育、买房、赡养老人、医疗保健以及人情交往等必不可少的开支,其生活困难可想而知。消费状况。2000年,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人均4798元)低51%,其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1173元,恩格尔系数为50.6%,比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恩格尔为39.2%)高出11个百分点,按恩格尔系数的一般分类,为勉强度日。贫困群体成员在其他主要消费项目的支出也远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其中:衣着支出166元,为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3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06元,为平均水平的24%;医疗保健支出141元,为平均水平的44%;交通通讯支出125元,为平均水平的32%;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258元,为平均水平的41%;居住支出281元,为平均水平的27%。由于贫困群体收入低、消费水准低、营养不良状况比较普遍,加上心理压力大,因而他们的患病率往往要高于非贫困者。但是,贫困群体的医疗保健条件则较差,患病后能不看就不看,能拖则拖,这就加重了贫困群体生活的困难程度。许多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形成恶性循环。
◎城市贫困人口数量约达1400万
我国各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通常也被认为是当地的贫困标准),一般是采用基本需求法确定的。民政部城镇贫困与反贫困课题组认为,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烧费用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来确定的。目前,对我国城镇贫困人员状况的统计,既无统一标准也无准确数据,可以说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不同部门有不同统计口径,同一部门也有不同的数据。 民政部的统计数据:经国家统计局批准,民政部于2000年8月至10月,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摸底以各市、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依据,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无论是否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均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即城镇贫困人口)进行统计。从统计汇总情况看,标准最高的是广东省深圳市每人每月310元,最低的是贵州省黔西县78元,全国平均水平在130-150元左右。全国保障对象人数为1382万人,约占非农业人口3.12亿人的4.43%;如按全国城镇人口3.9亿计(注:城镇人口统计数据中包含着大量的农业人口在内),则为3.5%。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99年全国平均贫困线为每人每年2310元,月人均193元。最高的上海市每人每月303元,最低的青海省每人每月124元。按各省贫困标准统计,全国贫困人口为1477万人,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73%,占城镇人口的3.8%。另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对全国40044户城镇居民家庭收支的抽样调查资料,最低收入组中的5%的困难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5.70元,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327.54元,收支相抵,负1.84元。由此看出,国家统计局测定的贫困线水平大体与5%的困难户的收支水平相当。中华全国总工会提供的特困职工数据: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信息统计处提供的资料,1999年全国特困职工(包括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人数为321.9万人,按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999年家庭平均人口3.14人计算,特困职工家庭人口为1010.8万人。如加上失业、无业人员中的贫困人口和传统的民政"三无"对象,全国贫困人口应不低于1500万人。综合上述情况,民政部、国家统计局、中华全国总工会虽然调查统计贫困人口的方法和角度不尽相同,但得出的数据大体接近。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有关部门的数据。因此,2001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总规模应在1400万人左右,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5%,占城镇人口的3.6%。
◎城镇贫困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行业性特点。贫困人口多来源于传统的采掘、制造、建筑和商业等行业。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最新数据显示:社会服务业的贫困发生率为6.01%,建筑业为5.52%,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3.52%,煤炭等采掘业为3.51%,纺织、军工等制造业为3.32%。而在金融保险、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贫困发生率几乎为零。二是地域性特点。贫困人口多在内陆地区、"三线"地区、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较浓的地区。有数据显示,中部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为4.42%,西部为3.03%,而东部沿海地区则只有1.54%民政部2000年的调查统计资料也显示,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54.7万人,占全国保障对象的11%,占7省市非农业人口8952万人的1.7%;中西部24省市区1227.3万人,占全国保障对象的89%,占24省市区非农业人口22266万人的5.5%。而在中西部24省(区、市)中,中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辽、吉、黑、津、晋、蒙、冀、豫、鄂、湘、桂、琼、皖、赣)共有保障对象897.7万人,占全国保障对象总数的65%,占14省非农业人口16796万人的5.3%;西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保障对象329.6万人,占全国保障对象总数的23.8%,占10省非农业人口5470万人的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击碎贫困不要城市贫民窟
“城市反贫困行动首先是为贫困者提供最基本的救助,防止贫困者生活的恶化;然后帮助贫困者逐步摆脱各种困难,恢复正常的就业和收入。”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贫困问题一直困扰各国,我国也不例外。在建国初期,我国城市中有几百万由失业者、难民、灾民、游民和乞丐等构成的贫困者。当时的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使城市贫困问题迅速缓解。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中通过基本生活资料的定量供应制度、充分就业制度,较为平均的工资制度、以及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曾较为有效地防止了大面积的和长期性的贫困。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平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城市贫困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城市贫困的研究文献和反贫困实践中,较多采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来界定贫困者。根据民政部统计的数字,到2002年10月,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为1980万人。由于“低保”标准的测算方式和实际工作中对受益者审...
· 中国十大最富省会城市排名哪些城市在榜?
十大最富省会第十名:陕西西安西安历史悠久,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历史悠长西安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肯定不会差第九名:广东广州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广东省省会,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西江、北江交汇处,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中国南海。广州对外贸易发达,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广州自秦汉至明清,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汉武帝时期,即有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通商贸易。发展肯定差不了到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较长时间内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第八名:山东济南济南,简称“济”,别称“泉城”,山东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新一线城市。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
· 中国出美女城市排行榜前十中国美女城市排行榜
中国出美女城市排行榜前十!自古以来,男子看美女是最赏心悦目的一件事情,没有之一!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出美女城市排行榜前十的地方也是个好地方!看完这个榜单已经给第一名的城市跪了。你是哪个城市的?你的城市上榜没有?速速来围观吧!NO10浙江杭州温婉、灵秀,如西湖一般的女子上榜理由:杭州的美女实在太多了……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王映霞——一位让才子兼烈士的郁达夫如痴如迷的杭州女人;比如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明星王晓棠,以及现今的陶慧敏、俞飞鸿、何赛飞、周迅等。所以外地人印象中的“杭州美女”是无论春夏秋冬,都像是从西湖里捞上来的一样——水灵灵的,既有大家闺秀的明朗,也不乏小家碧玉似的玲珑剔透,浑身上下洋溢着西湖水一样的脉脉温情;她们皮肤白皙,呢喃细语,她们笑态含羞,体态轻盈。有时耍一点小女孩的小脾气,有时玩一点小女孩的小聪明,那种清新的灵气让旁人很难拒绝。她们让所在的城市在繁华中又透出一点精致来,这...
· 这个城市曾是中国的东京,现在却沦为四线城市
中国自从夏朝开国以来,经历了很多的朝代,而开封作为曾经七个朝代的古都,辉煌一时。但是现在的开封,已经沦为了中国的四线城市。为什么曾经那么那么厉害的一座城市,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城市呢?开封从建城以来,已经有了2700多年的历史,有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这七个朝代在开封建立了都城。开封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北宋时期,当时开封叫做东京,人口达到150万,在当时,是一座非常繁华和富丽堂皇的城市。在北宋,它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经济方面也是发展很快的。开封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它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大宋文化,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宋朝因为自身发展的弊端,由盛转衰,所以开始迁都。频繁的迁都使宋王朝渐渐远离了开封,缺少了政治的基础,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开始也变得力不从心,由最初的繁盛开始转向三四线城市。在现在看来,开封在中国那么多城市当中没有特别的地方,或者说,人们对于这座曾经...
·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
作者:邱国盛【本文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京)2002年05期第51~57页【作者简介】邱国盛,1974年生,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610064。【内容提要】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本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由于现代化启动并发生于特殊的历史时代,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经历长期的曲折反复,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才最终走上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关键词】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化[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952(2002)05-0051-0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中心作用。同时,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城市现代化又与城市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城市异常发达、近代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