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当代中国是否需要儒教?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3
转发:0
评论:0
当代中国是否需要儒教?,在围绕儒教问题的争议纷纭起伏的学术背景上,陈明在其一篇洋洋洒洒两万字长文的结尾处

在围绕儒教问题的争议纷纭起伏的学术背景上,陈明在其一篇洋洋洒洒两万字长文的结尾处写道:“今天儒教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儒学过去是或不是宗教,而在于,对于儒学的复兴来说,对于民族生命与生活的健康和健全来说,我们是不是需要一个叫作儒教的文化系统或单位来应对解决?”(陈明《中国文化中的儒教问题:起源、现状和趋向》,载《博览群书》2004年第8期)也许参与儒教讨论的有些学者对这句话前半部分不甚赞同,但毫无疑问的是,大家对这句话后半部的问题都是心知肚明的,虽然有人对此并不置一词。在此,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当代错综复杂有时甚至艰危险恶的国内国际局势面前,在各有其理却又互相“拚争打斗”的各家思潮面前,学界如何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回答呢?在我看来,依据不同观者对儒教功能期望程度的差别,这个回答至少要针对两个问题层面:1、作为众多信仰和思潮的一家,儒教是否为当代中国需要?2、作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儒教是否为当代中国需要?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陈明在这个问题中提到“民族生命和生活的健康和健全”,这的确是讨论儒教问题的根本目的,虽然大家对于这一目的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众所周知的是,民族生命和生活的健康和健全需要一个合宜的意识形态结构来提供思想支撑。从世界各国的思想史和现状来看,具有一个较为稳定的主导意思形态和较具活力的多支思潮、并使它们之间形成良形的互动,无疑是目前民族国家会所能达到的最“不坏”的意识形态格局。这是因为,前者的存在有利于整合民族国家的力量,有利于维护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后者的存在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思想活力和实践活力,有利于民族国家的胸怀开阔和秩序和谐。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前者稳而不僵,后者活而不乱,达到这两者既需要民族国家的执政者高超的领导艺术,也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大局意识的配合,而最为关键的还是需要具备一个合宜的国家体制架构。不过,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思想界,有的人僵硬地执守前者而拚命地压制后者,有的人愤怒地拆解前者极大地推扩后者。在本文看来,二者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有一定的偏颇处。前一种实际上不利于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后者有时会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一些麻烦。因此,本文赞同中国目前意识形态或思想中“一主多辅”的格局,认为至少在形式上这一格局宜维持平静和稳定。当然,对于形式格局的肯定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各方内容的的更新和演进。反之,我们还乐于看到和愿意促进各家内容的与时俱进,反对各方的因循保守。

对于当代儒教问题的探讨必然要从目前中国这个“一主多辅”的意识形态现实格局出发。这里的“一主”当然指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这里的“多辅”指的是佛教、道教、基督教、教及自由主义、新左派、新儒学等思潮。在这一格局中,重建或振兴儒教作为一种影响不甚大的思潮早就存在,不过目前表现出较强的抬升趋势,尤其是在一些知识分子中的市场正逐渐扩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康晓光先生最近提出的将儒教建构为中国当代国教的观点(康晓光《文化民族主义论纲》,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作为对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诸多问题的反思和建言,新儒教说有其自己的道理和价值。其道理体现在:作为曾经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某些宗教功能的思想文化系统,作为长达两千多年中国正统政权的意识形态,作为具有深厚民族象征功能和现实指示功能的符号体系,在目前相对较为宽松的思想环境中,儒学重新被建构成一种宗教当然具有虽然不大但也不能否认的逻辑可能和理论本能。而从社会现实来看,香港孔教学院的活动本身就证明至少有人信仰儒学是宗教。另外两个可以参照的例子是:今天韩国的儒教赫然作为全国第三或第四大宗教存在和发展着,而印尼的孔教也在华人社会有着长期和重大的影响。其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家有特色的和中国传统衔接较为紧密的思想,它的存在对于活跃和丰富当代中国思想具有一定效应。尤其是在西方话语在当代中国占据强势地位的局势下,虽然儒教的思想力量处于劣势,但它仍然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参考和刺激,激发思想的其他可能性。而且,儒教毕竟提供了一种新的中国意识形态实践路线,丰富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实践的可能选择方向。坦率地说,这种路线不一定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真正发挥作用,但多一种总比少一种好。这至少征兆着中国规划自己未来的能力的某种增强。二是对于真正的儒教信仰者来说,其对某些优秀儒家伦理原则的践行无疑有利于社会在道德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道德混乱状态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如果能有人真诚地在自己生命中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道德,甚至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终生信仰而去实践,并积极地宣扬、广泛地推行,这对于提升中国当代社会的道德状况自然可以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作为诸多思潮中的一支,儒教存在于当代中国当然有其必要,或说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需要儒教。但是,我们也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到:道理有多有少、价值有大有小,我们虽然不否认建构儒教的道理和价值,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至少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建构儒教的道理还是相当不充分的,比如,儒学成为宗教(更不用说国教)的基本素质就有较大的欠缺(比如,基本没有可以为现代人认同的彼岸层面、神秘内容),而儒教建构者也没有将此重新建构出来。而且,儒教展示的价值还是相当微弱的。准确来说,在我国目前只有香港孔教学院的一些活动而已,其影响自然不会有多大,其作用主要体现是在文教领域一些不甚重要的活动上。

须说明的是,在当代中国思想界,复兴儒学和建构儒教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可以将后者看作是前者中的一支。虽然建构儒教者都主张复兴儒学,但复兴儒学者不一定都主张建构儒教。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些支持儒学复兴的人不赞同将儒学宗教化的路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儒教的形成
中国哲学史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发展的,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正像欧洲的社会历史决定欧洲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一样。
· 儒教的二次突变与新儒教的使命
儒教是中国的国教。传统中国是一个儒教国家,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儒教社会,中国文化就是儒教文化,中华文明就是儒教文明。儒教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是民族生命的安立之所
· 儒教不立中华不兴
中华文明遑遑已历五千多年,儒家思想塑造了华夏人的民族特性,也创造了东方<1><2>
· 现在出生的宝宝是否需要“字辈”这一说!
字辈,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用在名字中间)。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寓意着家族的兴旺,传承家族文化,便于识别亲族关系和认祖归宗,所以它一直延续到现代。在中国比较兴旺的家族有两个个,人才辈出。分别是孔氏家族、范氏家族。从孔子至今,已经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孔氏宗族传承了八十来代。孔氏从四十六代开始使用字辈,到现在,孔姓子孙已遍布全国各地,还远播海外,这些孔子后裔,发扬家族文化,使孔姓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著名的大宗族。范氏家族指的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的后代,从宋朝到现在,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近千年,现在的苏州范氏在当地还是名门望族。四个儿子长子纯祐,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均为侍郎、尚书、宰相一类的官职,孙辈正臣、正思、正平也为府州一类的官,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在后代子孙中用字辈来教育、督促子孙,潜移默化,促使家族兴旺发达。在现...
·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与当代中国水墨艺术
论文关键词:时代感延承性兼容中国水墨艺术论文摘要:时代感不仅是人类同时代的共性,也是传统历史文化沉淀积累的综合体。不同的国家、民族虽然存在个体上的差异,但无例外地保持着文化史上的延承性与兼容并蓄的过程。因此,美术作品的时代感也相应而生。进入新时期后,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也造成了东西方文化在兼容与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激烈地碰撞,而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中国水墨艺术自然而然地在经历着与西方绘画艺术的整合、兼容、吸收,冲撞这个历史演进期。人类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包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渐进、演变、兼容的历程。不同时期的文化?反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演进是不同的。因此?时代感不仅是人类同时代的共性?也是传统历史文化积淀、积累的综合体。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虽然存在相互间个体的差异与不同?但是无一例外地保持着文化史上的延承性与兼容并蓄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着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