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5
转发:0
评论:0
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  从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30
   从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30、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演变历程,总结演变中的规律性特征,是全面透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把握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从寻找精神家园到突入人生现实
    30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以一首《雨巷》名噪诗坛,并获得“雨巷诗人”的雅号,这其中不仅是由于这首诗如叶圣陶所称道的以其独特的音乐美“替中国新诗的音节开创了新纪元”,而且还因为这首诗的寻觅情结以及“雨巷”意象最具象征性地表现了30年代现代派诗人心理意绪,最典型地概括了现代派 诗歌的主题精神。由“五四”精神孕育的青年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五四”落潮与大革命失败的二度苦闷。理想的幻灭与人生追求中的意志衰落、心灵疲惫把其中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引向了疏离于时代主潮之外的精神世界。苦闷、彷徨、惆怅构成了现代派诗歌的抒情主调。而这种苦闷是黑暗环境重压下心灵遭窒息的愤懑,这种彷徨是人生道路迷惘期重新选择、冷静思考的犹疑,这种惆怅是欲有所为而不能的沉重的忧伤。卞之琳在回顾自己走向诗坛的感受时说:“我从乡下转学到上海,正逢‘四・一二’事件以后的当年秋天,悲愤之余,也抱了幻灭感。我彷徨,我苦闷。有一阵我就悄悄发而为诗。”
    无论是戴望舒诗歌中“航九年的旱海,/攀九年的冰山”的寻梦者,还是卞之琳笔下的荒街“沉思者”与蜗牛一样的“倦行人”,皆是在人生旅途上理想失落后的心灵疲惫者与前途迷惘者的象征化形象。
    然而,这一群知识分子在人生理想与现实环境发生悲剧性脱节时,又不甘随波逐流,与黑暗同流合污。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耿介狷傲的文化心理与洁身自好的人格意志,又促使他们在自我的完善中,求得人格圆满与精神超越。于是,他们与时代风云、峥嵘的岁月疏离,归向内心世界,咀嚼一己的情感,表现个人的哀戚。他们诗中表现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物质世界的对立,是傲世人格与俗世人生的对立。他们在诗化的精神王国里实现意志的自由驰骋,获得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慰藉。现代派诗人的这种消极遁世情绪中,内含的是一种恨世、忧世的悲愤情绪,仍然是时代所孕育的现实情绪。它从特定的角度,映现了时代的一个侧面,是一部分都市青年知识分子深层的精神生活的影像。他们的精神产品,是我们认识30年代知识分子全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现代派诗人最深层的悲剧感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伤与愁怨,是希望归家而无家可归的惆怅与烦忧。他们绝望于现实,并未完全丧失对未来的信念。因此,执意的寻找精神家园,痛苦的寻找精神家园是现代派诗人的心理情结。这种寻找是人生价值的再度寻求,是自我人格的重新确认。他们希望归家,让孤独漂泊的自我,早日归家。戴望舒诗歌中那个“在茫茫的青空中”飞行,春夏秋天没有休止的“乐园鸟”,正是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儿(《乐园鸟》)。“篱门是蜘蛛的家,/土墙是薜荔的家”,而“游子”却是被放逐了的荒原里的漂泊者(《游子谣》)。卞之琳笔下的“我”,“像广告纸贴在车站旁”(《车站》);归家的路,“伸向黄昏”,“像一段灰心”(《归》)。寻找精神家园成为了30年代知识分子心灵探索的一种特定的时代情结。
    40年代九叶派诗人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深重灾难后,民族生存的现实危机感则更加强烈。相对而言,20年代新文化运动造成的文化虚位的失落感,青春梦破碎后的困惑感为现实的生存危机感所代替。个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都直接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联。民族的文化价值的重建与自我价值的归位首先得服从民族生存的根本价值的寻求。30年代大多数现代派诗人纷纷走出精神的围城,从寻找精神家园转向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等诗人的创作道路无不如此。
    然而40年代九叶诗人在焦灼于民族前途、人类命运的探寻时,又沉潜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思索,执著于现代化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的重建。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在九叶诗派那里构成了一个包括政治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系统的多元价值观念重构的广阔天地。在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冲突与矛盾互补中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现代化思维的立体空间。
    九叶诗派诗歌主题的多向开拓中,最为鲜明的主题就是:突入现实、拥抱时代。他们所标举的诗学原则为:“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并把“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作为综合传统的第一要义。他们“绝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生命中诸种因子的相对相成,有机综合”。不像现代派诗人只专注于精神世界,他们坚持诗首先必须介入生活,必须切入现实的肌肤。在污浊窳败的环境里,九叶诗人不甘心“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决心“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杭约赫:《启示》)。他们学着那布谷的叫声“一齐宣誓说”,要以全生命一声声诉说“人民的苦难无边”(辛笛:《布谷》)。九叶诗人紧紧感受着时代脉搏的律动,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40年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的影像。其中,有都市生活的污秽阴暗,也有乡村贫民的凄惨悲凉;有阔人富豪的淫嚣,也有妇人小儿的啼嚎。像唐祈笔下的城市贫民肖像画有:像“夜一样污黑的一群男人”,“到死,一张淡黄的草纸/想盖住因愤怒张开的嘴唇”(《挖煤工人》)。“早晨,阴暗的/垃圾堆旁,/我将饿狗赶开,/拾起新生的婴孩”(《严肃的时辰》)。九叶诗人以锐利的锋芒,实施着对病态社会与罪恶人生的无情解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三国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现代嬗变
关键词:三国文化英雄主义智慧文化伦理文化一、英雄文化——三国文化的主旋律三国文化突出的外观印象是其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历史文献中“英雄”一词据学者考证最早源于西汉末年班彪《王命论》。而到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开始频频见诸历史文献。《后汉书·仇览传》云:“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这里的“英雄”仅仅是指有政治气节与抱负的学者士子。三国时代的“英雄”已有特定的涵义,建安初诗人王粲着《英雄记》,就曾将汉末风云人物如董卓、袁绍、刘表、刘焉、曹操、刘备、孙策、孙权等都列入当代英雄谱之中;曹魏文帝时刘邵所著《人物志》也把那些攘乱除暴、安邦定国的风云人物称为“英雄”。三国是一个豪杰并起、英雄辈出的时代,从著名的黄巾大起义开敲响东汉王朝后期沉闷黑暗政治的丧钟起,中国历史再次陷入战乱分裂。汉末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在华夏大地四面八方展开,社会各阶层整个被卷入大动荡、大改组浪...
· 论三国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现代嬗变
内容提要:三国文化是三国历史、三国历史文本、历代三国传说演义文本相结合的产物,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英雄、智慧、伦理型三种类型,既相辅相成,又各有显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显著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国文化在现代的转换则主要表现在伦理文化式微淡化、英雄文化嬗变成审美娱乐文化,智慧文化转变为商战企业文化。这些转换的根本原因与现代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与整合密切相关.关键词:三国文化英雄主义智慧文化伦理文化一、英雄文化——三国文化的主旋律三国文化突出的外观印象是其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历史文献中“英雄”一词据学者考证最早源于西汉末年班彪《王命论》。而到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开始频频见诸历史文献。《后汉书·仇览传》云:“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这里的“英雄”仅仅是指有政治气节与抱负的学者士子。三国时代的“英雄”已有特定的涵义,建安初诗人王粲著《英雄记》,就曾将...
· 核嬗变
天然核嬗变和人工核嬗变天然核嬗变创造了自然界所有天然存在的化学元素。目前我们仍然能够观察到天然核嬗变的发生,比如某些核素的α衰变和β衰变。一个例子是空气中的氩-40大部分来自钾-40的衰变。另外,高能宇宙射线一直在不停的轰击地球的大气层,形成一些新的核素,比如碳-14。最后,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和环境中,自然中子亦可以引发裂变反应,比如在加蓬的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人工核嬗变可以通过粒子加速器、托卡马克和核反应堆来实现。通过把长寿、高放射性的核素转变为短寿或者稳定、低放射性的核素,人工核嬗变也许可以用来降低核废料的放射性和毒性,或缩减其体积。历史嬗变一词可以追溯到炼金术时代。炼金术士追求能够点石成金的贤者之石,用它将贱金属转化为黄金。一些炼金术士认为“点石成金”是一种宗教过程,仅具有宗教或信仰的含义;但另一些却笃信确实有这样的能力存在,于是开展各种各样的实验,试图制备黄金。在中世纪,“点石成金...
· 现代主义
历史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期,现代主义相信那些“传统”形式的艺术、文学、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型态都已经过时,因此有必要将这些过时的东西扫除并且重新创造文化。现代主义鼓励人们去重新检视从商业活动到哲学等这些既存事物的每一个面向,找出在里面有什么东西是在“阻碍”进步,并且将那些东西替换成新的、更好的东西,来达到那些旧有东西原本希望达成的同样目标。本质上,现代主义运动认为20世纪的崭新现状,都是具有永恒性及内在性的,因此大家必须调整他们的世界观,接受这些新兴而同时也是美好的事物。
· 1930年代初中国海关金单位制度的建立述论
作者:吴景平/龚辉【本文摘自】《史学月刊》(开封)2007年10期第63~72页【英文标题】TheFoundationoftheChineseCustomsGoldUnitinthe1930sWUJing-pingGONGHui(HistoryDepartment,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作者简介】吴景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龚辉,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上海200433)【内容提要】海关金单位制度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财金领域内一系列重要项改革之一,从制度层面有效地制止了金贵银贱风潮给中国关税收入所带来的风险,有助于维持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债信,对债赔各款偿付方式作出必要的改革;另外,海关金单位的制度设计还直接包含或涉及到了黄金外汇市场运作、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等领域,为这些领域的制度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南京国民政府所属的各相关机构部门,如行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