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传递与再现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3
转发:0
评论:0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传递与再现,  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代写论文自兴起以来,它一直冲击着文学艺术和社会文
    一、引言
  
  后现代主义代写论文自兴起以来,它一直冲击着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之下,翻译活动不再被认为是文本间的语符转换,一种机械的复制和模仿,而是一种对话性活动,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1990年,翻译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马斯奈特(Bassnett)和勒弗维尔(Lefevem)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这一口号,标志着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兴起。既然翻译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那么,译者所肩负的使命就不应仅仅是将原文的语言信息在译文中予以再现,而且还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尤其在处理含有文化色彩的语句时译者更应牢记所肩负的职责。就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来说,译者不仅要向汉语读者介绍西方的文化,更多的是要向外界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化。
  
  二、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翻译的任务
  
  美国文化理论家弗德里克・杰姆逊一方面看到后现代、后殖民时期全球文化的趋同性,另一方面也看到当今世界图景中不同文化系统的冲突和对抗性。第一世界拥有文化输出的主导权,而第三世界文化则处于边缘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文化的侵略。因此,第三世界文化要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使本土文化展现出新风貌,通过文化对话求同存异,进而走向世界。杰姆逊期望第三世界文化真正进入与第一世界文化对话的话语空间,破除第一世界文化的中心性,进而在后现代、后殖民文化潮流中,展示第三世界文化的风格。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东方文化或第三世界文化,这种另类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正逐步被认识、弘扬,东方文化在学术研究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若使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翻译是一个不可缺步的中介;它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背景和桥梁,而这种交流既包含着认同、发挥、重建,也伴随着误读、转义、剥离和解构,形成了一个无止境的变通过程。面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如果孤立地、盲目地提倡国学,很可能游离于世界文化思潮的发展之外。张岱年认为,文化系统具有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文化要素间具有可离性和可相容性,并主张对文化结构进行重构,创造新的文化系统。在翻译界,对于异质文化的重视随着文化学派兴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关注多元文化及其异质性、扩大文化资本、加强文化的对话,已是国际翻译界涉足开拓的―个重要领域。
  世界文化秩序的重构,主要涉及到文化态度,即如何看待现代化过程中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问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经过迷人的春天、成熟的夏天、衰退的秋天,现在已进入僵死的冬天了。季羡林先生则认为,现在已经轮到中国来扮演世界文化主角的时候了。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尊重、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式”大片:后现代消费语境下传统文化的变异
【摘要】后现代语境下,消费主义盛行,一种被称为“中国式”大片的影片类型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后现代消费主义理论,从风格、形式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式”大片在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时呈现出的变异,呼吁创作者们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驾驭能力,试图探索“中国式”大片的正向所在。【关键词】“中国式”大片后现代消费主义传统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的风潮盛行,中国民营资本进入电影业,电影的运行机制和宣传模式也渐趋成熟,继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之后,一种被称为“中国式”大片的影片类型应运而生。本土乃至香港、台湾具有影响力的导演们纷纷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大片代表作品,例如,2004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2005年陈凯歌的《无极》、2006年冯小刚的《夜宴》、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2007年香港导演陈可辛的《投名状》、张之亮的《墨攻》等,直到前段时间上映的吴宇森《赤壁》,总投资高达6个亿,把“中国...
·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1999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的一些文化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阶段"?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同时试图解释"后现代"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状况,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1985年秋天,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后现代",或者说&q...
· 茶与中国文化
常听到中国研究民族文化理论家的两句名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有人提出异议,说不能概括全貌。我对理论这套玩意不是内行里手,对这种异议提不出什么异议,我反而觉得这两句话是有道理的,中国茶文化就是一个例证。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是神农尝百草而得之,故先为药用。经过多少人的演化、改进,去粗取精,终于形成了茶。中国唐朝是茶文化的发端,期间不但有陆羽的《茶经》问世和禅宗"吃茶去"公案的诞生,中国茶还漂洋过海到达日本,这也为以后日本茶道的演进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种说法可能和风行宋朝的"斗茶"有关,除此之外,在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也记载着宋代对茶之产地、茶季、采茶、蒸压、制造、品质鉴评等发展情况。在公元4-5世纪,中国茶最早传到了朝鲜(古高丽国)。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中国茶文化知识开...
· 虎与中国文化
在中国,老虎被誉为“百兽之王”,不光是因为它额头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王”字,更是因为它无比威猛、力量十足的形象使然。老虎起源于中国,因此很早就与中国人建立起一种密切的生存关系,使得国人从原始时代开始,就对老虎怀有一种崇拜的情结,尤其是在华南、东北这些中国虎曾经分布密集的地方。中华大地被认为是现代虎种的故乡。早在200万年前,被称之为“中华祖虎”的现代虎祖先,就生活在我们今天的这块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的变化和生存的要求,“中华祖虎”以中华故土为中心,带着它们的后裔,一路沿着河流与森林,向西北、东北方向迁徙,进入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形成了我国的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和高加索虎(即里海虎,现已灭绝)等亚种。它们中的一部分沿南和西南方向进入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另一部分又进入印度尼西亚群岛,形成了我国的华南虎和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已灭绝)、巴厘虎(已灭绝)等亚种。由此不难看出...
· 胡适的婚姻与中国文化
“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这是对胡适婚姻的精辟评价。自20世纪80年代始,内地通过对胡适等所谓右翼文人的反思,又给他们重新定位,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即胡适把中国思想文化从旧的变成了新的,古典的变成了现代的,所以其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地位又得恢复。当前研究界对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可谓成果硕硕,然而却对其成为民国奇事之一的婚姻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几千年来回响于中国人耳畔的声音,在这貌似威严的声音伴奏下不知多少人蒙冤受辱,呼天抢地,痛不欲生而身首异处,然而“天”却将掩盖一切罪恶。“天命”既是统治者实施统治的手段,亦是传统婚姻制度的立足点,胡适的婚姻就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胡适与江冬秀的结合就是始于双方母亲的包办而决定于上天。胡适13岁随其母到姑婆家与江母不期而遇。江母见胡适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就提议结为秦晋之好。但胡母未许。其一,江冬秀长胡适一岁(1890...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