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建立广西龙脊古壮寨生态博物馆的若干思考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5
转发:0
评论:0
建立广西龙脊古壮寨生态博物馆的若干思考,【摘要】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种以原生态为特点的文化景观展示方式――生态博
  【摘 要】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种以原生态为特点的文化景观展示方式――生态博物馆在法国悄然兴起。生态博物馆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博物馆脱离文化生存环境,单纯的静态的记录的不足,使得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得以保存,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的新的途径。本文在深入分析龙脊古壮寨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借鉴贵州等地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经验,对古壮寨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提出一些可资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龙脊;生态博物馆;旅游
 
  Abstract:From the 1970s,a kind of cultural landscape display mode with the original ecosystem――eco-museums quietly emerged in France. The emergence of eco-museums made up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museum away from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imple static records,and made colorful folk culture survive,so it provided a new way for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the Longji ancient Zhuang villag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ferring view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ongji ancient Zhuang village eco-museum referr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establishing eco-museum in Guizhou and other places.
  Key words:Longji;Eco-museums;Tourism
  
  一、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与发展
  
  关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国内外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按照生态博物馆的创始人法国博物馆学专家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Henri Riviere)对生态博物馆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公共机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设施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人民的参予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和个人的途径。”①
  生态博物馆在具备博物馆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时,也有着自己的特征。国际博协瑞典国家委员会主席科吉尔・恩格斯托姆(Kjell Engstrom)根据他的实践,对生态博物馆的特征做了如下说明:1.多学科性。与传统博物馆按一个学科划分博物馆不同。2.地区性。不是指行政地区,而是由文化传统,自然传统和经济生活的融和体。如一个矿区、河谷、村镇。3.开阔性。不局限于建筑。4.协调性。和当地居民协调起来,反映他们开拓记载和介绍自己历史的愿望,不是简单的兴建研究中心②。
  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生态博物馆革命运动,首先在法国的一个工业社区小镇历史地诞生。至今,世界上已有300多座生态博物馆,其中西欧和南欧约70座,集中于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北欧约50座,集中于挪威、瑞典和丹麦;拉丁美洲约90座,集中于巴西和墨西哥;北美洲约20座,集中于美国和加拿大。日本和印度也迈出了类似生态博物馆的探索之举。而中国也于1995年和挪威共同合作在贵州六枝梭嘎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1998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2003年底,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试点项目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和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相继启动。“十一五”期间广西文化厅将在继续完善3座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同时,从地域、民族及影响力、辐射力、效益、研究课题等方面考虑,新建约7至8座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与试点项目构成“1+10工程”概念中的“10”:这些生态博物馆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和研究基地,在业务和事业发展上与广西民族博物馆连为整体,广西生态博物馆是“1+10”工程中的“1”,发挥“龙头”地位和作用。
  
  二、龙脊古壮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条件
  
  (一)区位条件与经济状况
  龙脊古壮寨地处桂北越城岭山脉西南麓,位于北纬250°28′48″~250°28′51″,东经110°03′09″~110°03′12″之间,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的东北部,距所属的和平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龙胜县城21公里,距桂林市区约76公里。龙脊行政村共包含8个自然村,分别是廖家、侯家、平段、平寨、岩湾、岩板、岩背、七星。古壮寨是指廖家寨、侯家寨、平段和平寨4个壮族村寨。
  龙脊古壮寨是北壮――白衣壮的典型代表,2007年4个壮族村寨共226户,9个村民小组,88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9.8%。村寨居民以种植水稻、养牲畜为主要经济来源,其它农户产品有辣椒、茶、红薯、芋头、玉米等作物,人均年收入950元,是比较贫穷的地区。居民全是壮族,自称“布也”,其民风淳朴,具有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与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二)基础设施条件
  在2001年和平至古壮寨的公路开通以前,村寨的对外交通主要是通过步行过2公里的石板小路到金江村,然后乘车到和平。和平至龙脊的公路联通321国道,长9.5公里,目前已经改造5公里为四级路,但路面状况较差,尚未铺油面,路窄弯多坡陡,村寨的可进入性较差。此外,古壮寨和临近的平安壮寨有一条1.5公里的石板小路连接,这条小路是制约平安梯田景区的游客向古壮寨分流的重要障碍。村寨的内部交通则通过人工修造的狭窄石板路通往各个村寨和各家各户,石板路构成了寨内主要的步行通道网。
  目前村寨已经开通程控电话,有固定电话152部,拥有电话的家庭占占居民总户数的53.15%;移动信号覆盖整个景区,信号较好。
  古壮寨的旅游业基本处于未开发建设阶段。现仅有8座旅馆,153张床位,有13座旅馆正在建设,293张床位,小卖部11家,规模小,设施简陋,主要接待自发前来观光游览的客人,2006年接待量不足1000人次。
  (三)历史悠久,“天、地、人和”的古壮寨
  居住在这里的壮族有430多年的历史,据古壮寨廖姓、侯姓族谱以及潘家祖坟碑刻记载,三姓祖先均来自南丹庆远府。据《龙胜县志》载,龙脊廖姓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入现在居地③。龙脊古壮寨是传统风水选址的典型。村寨旁边有一条山脊像一条巨龙盘旋而下直到金江,古壮寨就座落在这一山脊上,“龙脊”因此得名。村寨的两旁各有一条巨大的山脊蔓延而下,像座椅的两个扶手,龙脊古壮寨坐落其间,就像是坐在一把龙椅上,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古壮寨拥有广西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壮族干栏式吊脚木楼建筑群,其中有5处木楼已经有超过1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最老的木楼达250年的历史,古老而富有神韵。在当地壮语中,“干”是上面之意,“栏”是房屋,即房屋有上下层之分,一般分为两层,底层圈养牲畜,二层为居住层,阁楼作储藏用,各种功能结构保留完整,建筑样式古朴自然,整个房屋取优质杉木,不用杂料,不用一钉一峁。全寨的干栏建筑,层叠上下相连,十分壮观。村民按 姓氏而居,住在梯田中间,座落在“龙腰”之中。寨中古石碑、凉亭、寺庙、房屋等各景观相结合,寨与寨之间石板相连接,吊脚木楼与石板路节节相连,与梯田相映衬,错落有致,相联有序,构成一幅完美的和谐景观。
  龙脊人民世世代代辛苦劳作并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了从山顶的高山林地―村寨―梯田的和谐生态环境,表现出人土构建的均衡布局,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者在不同海拔层次上的有序分布和协调布局,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村寨风雨桥上著名的石刻“三鱼共首”的一个寓意是廖、候、潘三姓的和谐团结,更深一层的寓意是壮、瑶、侗三族的和谐团结,而其最深层的寓意则是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的体现,包含人类宇宙最基本的规律即:天、地、人和谐。
  (四)独特的壮族石刻文化
  龙脊人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创造出独特的壮族石文化。村寨内百转千回的青石板路、57座青石板桥、层层叠叠的木楼石地基、太平清缸、石水槽、石寨门、石碾、石磨、石臼、石头墙、石绣球、石庙、三鱼共首石刻,以及从 清朝、民国至今的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石碑刻,可谓是“三步一石,五步一刻,十步一碑”。
  古壮寨的石板路与石板桥是龙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许多石板桥上都刻画着莲花、宝剑、太极、八卦等道教符号,最具有代表性和最为珍贵的是村公所门前的风雨桥上刻的“三鱼共首图”。
  村寨内遗存着大量从清代到近代民国时期的石刻碑文,其中以平段寨最为集中,全寨大约有碑刻十几块。其中刻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的《龙脊康熙剿瑶营盘碑》最早,最著名的是刻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桂林府严禁衙门书差藉端滋扰僮瑶碑》。
  村内还完整地保存着刻于清光绪八年的两个石寨门:“万年门”和“福坚门”;村寨内还保留了珍贵的刻于咸丰七年莫一大王石像,神像高46厘米,宽27厘米;保留有刻于光绪17年(1891年)土地神石像,保留有刻于250年前的壮族石刻绣球图和建于清同治壬申年(1872年)的太平清缸。龙脊古壮寨的莫一大王石像、石刻绣球图和石寨门为广西所独有。
  (五)规模宏大的梯田景观
  龙脊村寨位于整个龙脊寨梯田的中心,廖家寨,侯家寨和潘家寨被梯田环绕,梯田总面积达1100亩,是被誉为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的重要部分。梯田垂直高度高750m,从下方的金江河谷350m的海拔直至海拔1200m的山腰,横向2000m,那起伏的、高耸入云的山,蜿蜓的如同一级级登上蓝天的天梯,像天与地之间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画。
  龙脊古壮寨梯田景色随四季变化而变化,朝有云雾缠绕,暮有夕阳辉映;春如层层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似群龙戏水。雪后的梯田,尤为动人,枯黄的田埂,映衬着田中闪亮的雪色,别有一番情致。一年里阴、晴、雾、雨点缀梯田而色彩绚丽,被喻为摄影天堂,常有来自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在此守候。主要梯田景观有金龙拜佛、群蛙跳田、万龙护宝等。龙脊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梯田上辛勤劳作,创造出了独特的稻作文化,龙脊壮族的五谷节和牛生日等民族节庆正是其生动体现。
  此外,与平安梯田不同的是,梯田间还分布着无数的石头,宛如无数大大小小的石蛙蹲据其中,又宛如无数散漫的山羊徘徊在龙脊山坡上,这些天然造就的石雕既与壮族先民对蛙的崇拜相谐成趣,又与村内遗存的众多人文石刻相互呼应。
  (六)保存完好的龙脊壮族文化
  古壮寨的壮族是北壮――白衣壮的典型代表,由于长期与外界联系不便,至今还保存着基本完整白衣壮文化。这些独具特色蔚为壮观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壮族建筑和居住文化、饮食文化、节日风俗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族历史自治制度文化等,具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非常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1.语言
  龙脊壮族客居越城岭400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语言,操北壮方言,“布也”土语,无论在词汇上还是语法上都很有特点。如在词汇上,汉语的一些双音节和多音节词,龙脊古壮寨可用单音节表达,反过来汉语的一些单音节词,龙脊壮语则需用多音节表达。
  2.寨老制
  头人制度是龙脊主要的村社组织形式,头人在当地也被称为“寨老”或“族长”,壮语称为“布求”,意思是说有事要请他来解决。龙脊的寨老制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逐步发展形成的,龙脊壮族为了抗衡外部势力的威胁,争得有限的资源,逐渐联合起来,并在民国初年形成了一个各村寨共同议事、统一行动具有结盟性质的龙脊十三寨议团活动,议团制度化以后定期在平段寨举行,一年两次,每个寨子有一个头人、大的寨子可能两、三个(或称寨老),共同参与处理寨内外事务。头人不是通过正式选举产生的,而是依靠其中群众中的威望自然而然产生的。寨老不能对他人行使强制性权力,工作的方式主要是劝服、村、寨和乡规民约。1933年瑶胞起义失败以前,很多事务都是由这种自然领袖――头人负责处理,最基本的任务是维护社区秩序,比如订立乡规,解决纠纷,通达官府。瑶胞起义遭国民党后,作为龙脊传统社会结构中枢的头人制度受到致命打击,现在保留的寨老其作用大大不如以前,龙脊现有寨老10人。
  与寨老制度相联系的社会的组织管理――乡约与习惯法,是长期以来维护地方团结与稳定的民间法。根据文字上的记载,在至少距今130年左右,亦即在清代道光(1821年)以前,龙脊地方已经有了较原始的基本具有法律形式和内容的“乡约”,这是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里,他们赖以维持彼此间的关系的准则。我们收集了从清代道光年(1821年)间至民目初年的各种形式的乡约底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对生态水景设计思考
水景设计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资源宝贵的今天,如何做到生态化的水景设计,是对规划设计者的重要考量。・水景设计为什么要生态化?缺水是很多城市发展的通病。很多城市由于地下水的长期开采,整个地表已经面临一些地面沉降的问题,这跟我们的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景观规划只是规划设计中的一个分支,但是作为景观规划设计者必须明白,它不应只是种花种草、给建筑填缝的行业,应该站到另一个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关注人为工程对生态的影响。水是生态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怎样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反映在景观设计上,就是怎样营造出好的水景。・什么是好水景?生态的水景并不是指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创造的。好的水景必须具备可达性、实用性、生态性、参与性、公平性等特点。可达性是指滨水景观的各个部分必须能够让游人随意进入并轻松抵达,而不是大片地圈起绿地仅供观赏之用。景观设计师应在对自然最小影响的前提下,为人设计出车行、步行、水...
· 对“原生态”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
【摘要】原生态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伟大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论述了“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原生态”艺术的特点以及如何传承和保护“原生态”文化的问题。【关键词】原生态文化理性思考保护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其多民族的特点造就了我国民族文化风格类型的多种多样,分布与发展也各具特色。一场场原生态艺术节、演唱会,散发着田野的气息和草根的馨香,使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一曲曲来自穷乡僻壤原汁原味民歌,一个个来自山野沟壑民族民间舞蹈,不染铅华,不事雕琢,让人们体会到了原生态民族艺术独有的魅力。一、“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
· 对“原生态”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
【摘要】原生态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伟大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论述了“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原生态”艺术的特点以及如何传承和保护“原生态”文化的问题。【关键词】原生态文化理性思考保护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其多民族的特点造就了我国民族文化风格类型的多种多样,分布与发展也各具特色。一场场原生态艺术节、演唱会,散发着田野的气息和草根的馨香,使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一曲曲来自穷乡僻壤原汁原味民歌,一个个来自山野沟壑民族民间舞蹈,不染铅华,不事雕琢,让人们体会到了原生态民族艺术独有的魅力。一、“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
· 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
田阳敢壮山歌圩是广西最大最古老的歌圩之一,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举行,届时田阳县及周边数十万群众自发聚集在敢壮山,以祭祖、对歌、舞狮、抛绣球等活动纪念壮族始祖布洛陀。敢壮山歌圩盛况(组图)各村寨祭祀布洛陀的供品群众烧香祭拜布洛陀
· 广西-壮族蚂拐节
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拐。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等。壮族蚂拐节(摄影王梦祥)壮族蚂拐节(摄影李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