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试论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6
转发:0
评论:0
试论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摘要]由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导致不同社会阶
 [摘 要]由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阶层差距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本文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分层 教育公平 教育机会均等
  作者简介:曾焕平(1977-),男,福建泉州人,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以先赋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逐渐被以后致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所取代,个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程度。接受什么类型、层次和质量的教育,都会影响到个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由于不同社会阶层在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对子女的教育需求和看法也就不同,不同阶层的子女在教育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并进而影响到教育公平问题。这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探讨了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复杂条件下的教育公平,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中国教育公平和社会分层的理性认识
  (一)教育公平的理性认识。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在社会分层的条件下,教育公平是相对的,它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变化和发展。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和具体的社会制度来谈论教育公平,必须把它与社会阶层结构和阶级差别结合起来,尽可能的从各阶层受教育权利、机会角度来研究教育公平。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所理解教育公平的内容是: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2.教育公平和社会分层紧密联系,各阶层成员不论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都有接受教育的同等机会。3.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追求低层次的机会公平向追求高层次的结果公平演进的历史过程。
  (二)社会分层的理性认识
  1.社会分层的基本涵义。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社会结构或社会不平等的一种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关于社会分层的表达有很多,国内学者对社会分层较为一致的概念是:社会分层是将社会成员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高低不等的层次,社会分层的实质是各种社会稀缺价值物的分配及占有,它体现了社会资源的不平等。
  2.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因划分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即社会存在阶层间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社会群体对资源占有的不同,不同群体利用其占有的社会资源来获取不同的社会地位,因此,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是多元的。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韦伯把财富、声望、权力分别作为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和政治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即“三位一体”说;马克思则提出了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划分阶级的标准,布迪厄提出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四种概念,并将各种资本占有的状况作为人们影响地位的主要因素。国内对社会分层标准的研究有如下几种:李强的政治分层和经济分层,他认为改革开放前是政治分层,改革开放后是经济分层;陆学艺把职业作为划分利益群体的主要标准,职业是社会分层的指示器和主要标准;李春玲认为消费实践和消费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消费也成为人们社会分层的一个维度;另外,景跃军和张景荣也提出了社会分层的标准是人们与社会性资源方面的社会差别和不平等,以收入、政治权力、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作为指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当代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按阶级划分、按收入或财富划分、按权力划分、按知识和技能划分等几种划分方式。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沿袭了国内外多元标准的划分模式,提出了按照各阶层所占有的社会资源的类型和多少将社会分层划分为经济分层、文化分层、职业分层,并把城乡家庭收入差异、文化水平差异、职业地位差异作为三个维度来衡量,而教育公平则主要是按照教育社会学里的内涵,即各阶层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来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我国当前社会分层变化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二、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分析
  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阶层所占有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明显不同,占有资源的不同使得他们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地位的不同又导致机会获得的不同。反映在教育上,各阶层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享有的机会和资源也是不同的,地位高,资源丰富的家长能为子女谋取较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地位低的家长为其子女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是很有限的,人们渐渐感觉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教育的差距明显增大。因社会分层导致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经济分层是指按照收入差异来划分社会群体,主要表现为城乡家庭收入的差异、不同职业、同一职业不同岗位收入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收入水平差距更大了,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和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1]这直接影响到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城乡教育的差距更加突出。
  在农村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以下困境:农村中小学入学率低、辍学率和流失率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明显不足,农村学校危房面积较大。[2]近年来,国家政策已经向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有所倾斜,但是距离从根本上达到投资公平这一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教育资源上的不公平必然带来教育机会不平等。然而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逐渐过渡到非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得家庭经济状况成为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原因。在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制度还不健全的前提下,高校学费使得许多优秀的学生由于交不起学费而面临失学,高校中日益涌现出大批的贫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成了阻碍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伴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各阶层家庭收入的差距也在扩大,导致不同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和投入明显不同。国家在物价方面的改革、高校招生收费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家庭教育消费的负担,产生了许多由于教育致贫的家庭。同时,有些学校为了满足各种经济层次的家庭对教育的需求,以择校生、选位生、赞助生等名堂,收取各种费用;一些公立学校则滋生教育腐败,教师以各种“辅导”和“补课”方式再次把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拒之门外;还有一些“贵族学校”,以其优越师资和环境条件,收取高昂的教育储备金向社会招生,这些现象使的教育的不公平更加突出。
  (二)文化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文化分层主要是指以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来衡量社会分层结构。不同文化阶层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经常用于分析文化分层状态的指标是: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在我国现阶段,就业人口中各文化阶层人口所占比重为:“文盲阶层约占25.1%,小学阶层占36.44%,初中阶层占27.44%,高中阶层占9.39%,大专以上阶层占1.7%”,[3]由此可见,家长的文化程度与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存在相关性。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长接受教育的年限较少,文化程度也较低,因此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在1996年的一项全国性城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为12.38年,以下是管理者阶层、普通白领职员和体力劳动者,其受教育年限分别为8.24、7.8、2.56年。[4]可以看出,体力劳动者阶层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到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四份之以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试论宋代佛教史学对后世文献撰述的影响
一、对后世文献编撰形式的影响。宋代是中国佛教史籍发展的完善时期,许多撰述的体例、体裁、儒释史学观念的结合在这一时期趋于完备,[5]这一切都对后世佛教史籍的撰述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佛教总的发展是由高峰向下衰落,呈现衰弱之势。[6]尽管如此,佛教史籍的著述却并没有停止,相反还有增加。可以说,许多后世佛教史家是以撰述佛教史籍为己任,编撰了《佛祖历代通载》、《明高僧传》、《清凉山志》、《居士传》、《释氏稽古略》、《续传灯录》、《五灯会元续略》、《五灯严统》、《居士分灯录》、《续灯正统》、《五灯全书》等一大批佛教史籍著述。总的来说,宋代佛教史籍对后世佛教史籍撰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许多后续之作的佛教史籍在编撰体例上明显具有宋代佛教史籍的痕迹。自梁僧慧皎创建“十科”僧传体,经唐僧道宣传承,至宋代赞宁《高僧传》方为完备,这一分类体例也被后世僧家所采用。明代僧人明河撰述的《补续高僧传》即...
· 试论钱玄同对顾颉刚的学术影响
关于“古史辨派”的影响,钱穆曾说:“《古史辨》不胫走天下,……三君者(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引者注)或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要之凡识字之人几于无不知三君名。”[1](P1046-1047)由此可见,胡适、钱玄同、顾颉刚是“古史辨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在这三人中,胡适与顾颉刚的关系已不乏论列,但不知为何,钱玄同对顾颉刚的学术影响却迄今仍然缺乏系统的阐述。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专论。一钱玄同对顾颉刚的学术影响,首先体现在他一再鼓励顾颉刚要勇于“疑古辨伪”。顾颉刚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回顾自己与钱玄同结识时曾说:“玄同先生,我虽在《新青年》上久读他的文字,又同处一校,可是没有认识;自与适之先生计画《辨伪丛刊》之后,始因他的表示赞同而相见面。”[2](P49)可见,二人正是在“疑古辨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共识。此后,钱玄同还一再对顾颉刚表示:“我并且以为...
· 试论王守仁对儒学的革新
在中国儒学史,以至整个思想文化史上,王守仁之所以具有重要地位,乃在于他基于自身出入程朱、旁涉老释几十年的深刻体验,总结并反思先秦以来的思想传统、特别是宋元以来的儒学传统,提出独具特色的心学思想体系,从而革新了传统儒学,为儒学的发展开出了新路向。首先,明廷推尊程、朱,以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试图“使家不异政,国不殊俗”,“俾人皆由于正路,而学不惑于他歧”,但结果则是使理学甚至全部儒学陷入僵化境地。王守仁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1><2>
· 揭秘: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和亲对双方公平吗?
从人道主义、女权主义来说,站在女性的立场,我是反对“和亲”这种历史现象的。作为女人我是深深同情那些万里远嫁的和亲公主们。但作为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的事件,和亲公主们所以肩负的使命是值得我钦佩的,她们为了国家的安危有的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很值得我深思和研究。每一个和亲公主的命运和遭遇,她们身上的故事,有些非常曲折动人,这就是最初引起我关注她们的原因。大致统计了一下,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和亲事件发生了360多次,有的确实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总结一下,广义的和亲行为,大致就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为国家的、民族的、部落的政治利益服务的婚姻。以往有人就将春秋战国和南北朝时代的的“和亲”称为政治婚姻,对此种和亲,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认识,如《国语·鲁语上》云:“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诅楚文》云:“缪力同心,两邦若一,绊(系)以婚姻,袗(zhen...
·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家管理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家族式管理;权变管理;激励制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