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灾后农村恢复重建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保护思考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3
转发:0
评论:0
灾后农村恢复重建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保护思考,摘要:汶川5・12特大地震使四川、甘肃灾区城乡居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地震引发的

摘 要: 汶川5・12特大地震使四川、甘肃灾区城乡居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将形成长期的影响。在这场劫难中,大量完整保持着传统状态的羌族、藏族村寨聚落被损毁,它们承载的传统文化也面临危机。本文介绍了地震、地质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结合灾后农村恢复重建工作,集中探讨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性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灾区聚落的初步规划思考。
  关键词: 灾后重建; 聚落; 传统文化; 新农村规划
  1序:灾害造成农村巨大损失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世界震惊。四川省汶川、北川、青川等10个县、市灾情最为严重,严重受灾村庄多达3700多个,大部分村庄90%以上的房屋倒塌,乡村自然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生产生活设施损毁严重。
  1.1农村设施损失巨大
  地震造成农村建筑物与基础设施大量损毁,例如四川彭州龙门山镇宝山村,14座小水电被毁,5座度假宾馆倒塌,56位村民死亡,608户房屋倒塌;四川茂县凤仪镇坪头村农民房屋全部倒塌;四川北川县东溪沟村农民房屋全部倒塌,新规划的农家乐旅游和观光农业化为泡影。此次地震还波及甘肃省陇南、天水、平凉、白银、武威、定西、庆阳、甘南、临夏等9个市州,其中甘肃省距离震源相对较近的陇南市灾情最为严重。
  
  
  
  1.2传统文化损失巨大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文化损失,物质文化中尤其以建筑文化的损失最为突出,特别是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筑――碉楼和羌寨损毁惨重。四川省汶川县古羌王遗都萝卜寨,具有4500年历史的羌族村寨文化遗产民居全部倒塌;汶川的威州地区、雁门乡、龙溪乡、克林乡、绵篪镇五个乡镇,传统的羌族民居里没有一栋完好的建筑;四川理县桃坪乡桃坪羌寨,3座著名的古碉楼出现裂缝,楼尖部分垮塌,2000年历史的羌族村寨民居全部倒塌。地震波及甘肃省陇南市的5个藏族乡震情非常严重,两万余名藏族人受灾。非物质文化损失也非常惨重,北川县文管所保管的馆藏文物已全部被毁。
  1.3次生灾害损失仍在持续
  地震的瞬间威力令人瞠目;而另一种容易被人忽视的威胁――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侵蚀灾区农民的家园和生存环境。北川、汶川、理县、茂县等地的高半山地区地质灾害首当其冲,这里同时又是大量宝贵的羌族聚落的聚集区。鳞次栉比的羌房碉楼也许经历地震屹立不倒,但随着雨季的到来,难逃被泥石流、山体垮塌淹没的噩运。即使村落本身地质环境尚安全,其生产要素――土地、沟通外界的生命线等等也有遭地质灾害破坏的危险。当代技术可以加固山体、坚韧的羌人也许可以在悬崖上开辟出土地、勇敢的工程人员可以反反复复抢通道路,但在长期存在的地质灾害面前,为了几百人云中栖居而付出的巨大成本就将难以接受。这是愚公也拗不过的事实,在自然凶猛而漫长的毁灭力面前,“人定胜天”这句话完全没有意义。
  
  2灾后重建任务势在必行
  
  我们无法回避灾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灾难。众所周知,灾后重建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当然,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强调,要通过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等方式筹集灾后重建资金,加快灾区恢复重建。
  2.1物质环境建设势在必行
  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农村物质环境的重建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民居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保障灾区民众在最快的时间内安定生活与恢复生产,是需要并重的物质环境建设目标。在针对农村居民安定生活的民居建筑恢复重建过程中,活动板房的建设对于他们来说既不适用也不经济,在原有村落或者原有民居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加固、维护、改造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途径。当然,对于那些被彻底摧毁的村寨,可能还要涉及到村寨新址的选择与新型村寨的规划设计,同时涉及到民居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在针对恢复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交通与电力供应等是需要从区域的角度进行统筹安排的,而农业机械与生产工具等设施则需要因地制宜,逐村逐户分别对待。
  
  2.2精神家园建设势在必行
  在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受灾区域精神家园的建设必须同步进行。一方面,灾区民众在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抚慰。另一方面,灾区农村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包括羌族与藏族,他们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是需要关注的,诸如村寨宗教活动场所与装备的恢复重建、民居建筑中佛龛与祭祀设施的恢复重建等。这样,不仅可以让灾区村民重归原来的生活传统,同时让他们可以重建生活的信念,进一步重振民族文化。
  3传统文化保护非常迫切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无论是物质环境的建设,还是精神家园的建设,都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物质文化的保护也许是非常显见的和具有共识的,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可能不容易落实,所以更需要加以关注。
  3.1物质文化保护非常迫切
  羌族传统村落与农宅具有完整性和体系性,包括在村落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聚落形态体系与建筑体系。村落从组织肌理、空间结构到建筑的布局形体、装饰细节往往具有完美的和谐感,并与所处环境有机共生。这种体系是村民长期文化认同的载体,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最适应环境最安全的人居形态。此外,羌族建筑特色鲜明,特别是羌族碉楼与石砌民居,充分体现了羌族人民的智慧,是值得保护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村寨的保护可能面临两种挑战:一是无意识的影响――即指各种社会力量为了帮助灾区农民尽快安居,而建设脱离原来村落与原有传统的村寨及民宅,或者在原来村寨中置入大量异质性内容,导致建设性破坏。二是价值观的扰动――即村民自己在外来文化与外来资金的影响下,不满足于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且盲目引进外来的建筑类型进行建设,导致村落体系的破坏。上述两个方面,都是造成物质文化方面的“次生灾害”。通过长期深入研究,试图把握地方聚落的结构和部分文化内容,并在新的建设中予以继承,是有可能实现的。但如何在体现灾后重建迫切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对传统体系的扰动是值得思考、而且非常迫切的任务。
  3.2非物质文化保护非常迫切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讲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大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大部分又不在城市里。物质性的东西受到损毁可以进行修复,甚至可以重建,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消失了,比如传承人没有了,文化的根脉就断绝了,就永远没有办法衔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灾后农村恢复重建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保护思考(1)
摘要:汶川5・12特大地震使四川、甘肃灾区城乡居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将形成长期的影响。在这场劫难中,大量完整保持着传统状态的羌族、藏族村寨聚落被损毁,它们承载的传统文化也面临危机。本文介绍了地震、地质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结合灾后农村恢复重建工作,集中探讨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性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灾区聚落的初步规划思考。关键词:灾后重建;聚落;传统文化;新农村规划1序:灾害造成农村巨大损失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世界震惊。四川省汶川、北川、青川等10个县、市灾情最为严重,严重受灾村庄多达3700多个,大部分村庄90%以上的房屋倒塌,乡村自然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生产生活设施损毁严重。1.1农村设施损失巨大地震造成农村建筑物与基础设施大量损毁,例如四川彭州龙门山镇宝山村,14座小水电被毁,5座度假宾馆倒塌,56位村民死亡,608户房屋倒塌;四川茂...
· 关于儒教恢复的思考
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无论其处在历史进程的哪一个阶段,都拥有着自己的信仰体系。这种信仰体系作为人类精神的、文化的力量,有别于纯物质的、纯物欲的需求
· 河南乡村灾后的现状,那么古代灾后如何重建?
河南的水灾已经过去三个月了,但是这一次洪水对于河南的农民来说,其影响还未消灭,有的十几亩地颗粒无收,有的房子也变成了危房,这一场灾难的阴影在人们心中,那么在古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没有那么繁华的朝代了,古人们是如何重建的?会做哪些措施?让族谱网的小编跟你来聊一聊。在很多历史的史料都有记载着关于古代遇到的天灾人祸,尤其是一些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经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的伤亡。比如说,明天启二年的时候,在将台堡附近就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这次地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还有就是明代的关中大地震,当时秦岭以北的华县地区就发生了超级大的地震,可谓是“声如雷,山移地裂”。这也算是世界历史上也是有记录死亡最多的地震。图源自网络因为地震而带来的其他灾害也是更加恐怖,比如说泥石流和滑坡等等,都是会给人类带来很多伤害,除了地震之外,水灾也是古代历史上也是经常出现的,据史料统计,就仅仅在宋朝一代,就发生了水灾666次,算...
· 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思考
内容摘要:近年来,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地不断兴起,创造了文化和商业价值。东北的二人转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及自身特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打造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作出了表率。关键词:传统文化产业化思考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成为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宏观上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传统的文化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刻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积极保护、利用、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后...
· 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思考
内容摘要:近年来,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地不断兴起,创造了文化和商业价值。东北的二人转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及自身特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打造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作出了表率。关键词:传统文化产业化思考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成为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宏观上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传统的文化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刻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积极保护、利用、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