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式”大片:后现代消费语境下传统文化的变异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2
转发:0
评论:0
“中国式”大片:后现代消费语境下传统文化的变异,【摘要】后现代语境下,消费主义盛行,一种被称为“中国式”大片的影片类型应运而
  【摘 要】后现代语境下,消费主义盛行,一种被称为“中国式”大片的影片类型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后现代消费主义理论,从风格、形式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式”大片在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时呈现出的变异,呼吁创作者们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驾驭能力,试图探索“中国式”大片的正向所在。
  【关键词】“中国式”大片 后现代消费主义 传统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的风潮盛行,中国民营资本进入电影业,电影的运行机制和宣传模式也渐趋成熟,继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之后,一种被称为“中国式”大片的影片类型应运而生。本土乃至香港、台湾具有影响力的导演们纷纷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大片代表作品,例如,2004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2005年陈凯歌的《无极》、2006年冯小刚的《夜宴》、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2007年香港导演陈可辛的《投名状》、张之亮的《墨攻》等,直到前段时间上映的吴宇森《赤壁》,总投资高达6个亿,把“中国式”大片的各种参数和指标发挥到了极致。
  所谓“中国式”大片一般都披上中国古代历史武侠的外衣,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来表达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和特质,在注重渲染一种浪漫、绚丽乃至奢华风格的同时,刻意追求抵达视听感官上的新奇和愉悦。例如,《英雄》中的刀光剑影、枪林箭雨,《十面埋伏》中豪华的牡丹坊景观,《夜宴》中奢华的花瓣浴池,《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黄金方阵等,处处流光溢彩,观众从中获得了超强度的感性体验。
  “中国式”大片的产生来自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消费主义的盛行。所谓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我消费故我在”。它首先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开始向西欧、日本等国扩散,随后便逐渐地向全球蔓延。自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消费主义渐渐在我国出现并开始对经济、道德、文艺、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已成为了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残酷,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财富、名气、欲望、享受、快感等已经成为人们的核心价值和人生首选,个人在消费中才能够获得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获得自我的某种想象,人们用消费划定阶层地位,消费给予个人生活的价值,“中国式”大片正是迎合了这股消费主义的风潮。与此同时,“中国式”大片也加剧了中国社会消费主义浪潮的侵袭,那些充满着娱乐性、观赏性、消遣性、刺激性并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带来极大身心快感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
  然而,“中国式”大片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却发生了变异,观众只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外壳,却看不到任何民族性的实质与内核。这种变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伪文化符号化。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崇尚消费至上的人们仅仅单纯追求视听刺激,一味地追求符号化,忽视了所谓形式背后的真相。有些大片中很多完全违背历史的时代特征,截取那些不能代表主流文化的符号,肆意篡改传统文化的内涵。《黄金甲》中宫女、宫廷、报更、中药、琉璃、龙袍、配饰等等大量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一派浓浓的中国味。但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伪文化符号,比如,把宫廷变成了中药铺,皇后每个时辰都要吃药等完全违背了中药的药理,还有宫里的每个人都在讨论药材,这都是伪民俗文化符号。事实上,这些捕风捉影的元素绝非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显示不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在此意义上,“中国式”大片在中国电影的文化生态圈中恰恰扮演了极为边缘的角色,不仅导致电影资源的浪费,还严重扭曲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认知。
  2.历史书写非语境化。在后现代消费主义风潮之下的“中国式”大片不约而同地对“历史”所采取了非语境化书写模式,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生搬硬套一些历史传统上的经典作品,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后现代时代的美学消费主义,人们消费感性,消费视觉和听觉,消费纯粹的爱情,而历史已经死亡,它不在场。”张艺谋选用了曹禺的《雷雨》作为《满城尽带黄金甲》 故事的内核,影片把发生于近代中国封建大家庭的一场伦理悲剧移植于唐末五代十国的宫廷后宫,剥离了曹禺原著中“阶级觉醒、人性挣扎”的核心思想,仅仅将一个大家庭的人物关系和叙事脉络加以利用,演绎出了一场没有社会时代背景,只有阴谋与杀戮的宫廷戏,把封建利益集团的争斗当成历史发展的主流,引导观众误读中国的历史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传递与再现
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代写论文自兴起以来,它一直冲击着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之下,翻译活动不再被认为是文本间的语符转换,一种机械的复制和模仿,而是一种对话性活动,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1990年,翻译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马斯奈特(Bassnett)和勒弗维尔(Lefevem)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这一口号,标志着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兴起。既然翻译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那么,译者所肩负的使命就不应仅仅是将原文的语言信息在译文中予以再现,而且还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尤其在处理含有文化色彩的语句时译者更应牢记所肩负的职责。就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来说,译者不仅要向汉语读者介绍西方的文化,更多的是要向外界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化。二、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翻译的任务美国文化理论家弗德里克・杰姆逊一方面看到后现代、后殖民时期全球文化的趋同性,另一方面也看到当今世界图景中不同文化系统的冲突...
· 语境
参考文献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o年第3期’语境与语用孔秀祥DeFina,A.,Schiffrin,D.,&Bamberg,M.(Eds.).(2006).Discourseandidentit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Duranti,A.,&Goodwin,C.(Eds.).(1992).Rethinkingcontext.Languageasaninteractivephenomen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Eckert,P.,&Rickford,J.R.(2001).Styleandsociolinguisticvari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Fetzer,A.(2004).Recontextualizingconte...
· 大片
华语大片列表参考文献参见美国大片贺岁片
·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与标准差优点比起标准差来,变异系数的好处是不需要参照数据的平均值。变异系数是一个无量纲量,因此在比较两组量纲不同或均值不同的数据时,应该用变异系数而不是标准差来作为比较的参考。缺陷当平均值接近于0的时候,微小的扰动也会对变异系数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造成精确度不足。变异系数无法发展出类似于均值的置信区间的工具。应用变异系数在概率论的许多分支中都有应用,比如说在更新理论、排队理论和可靠性理论中。在这些理论中,指数分布通常比正态分布更为常见。由于指数分布的标准差等于其平均值,所以它的变异系数等于一。变异系数小于一的分布,比如爱尔朗分布称为低差别的,而变异系数大于一的分布,如超指数分布则被称为高差别的。参见归一化标准矩,μμ-->k/σσ-->k{\displaystyle\mu_{k}/\sigma^{k}}方差-均值比,σσ-->2/μμ-->{\displaystyle\sigma^{...
· 经学的统一与变异
经学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总结和变异的时代。安史之乱前,经学从分立走向统一,同时出现“疑古”、“惑经”倾向;安史之乱后,啖助、赵匡、陆淳舍传求经,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学派。一、经学的统一与“惑经”的出现经过400多年的社会变动,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实现全面统一。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君臣在讨论“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的原因时,王提出: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1]唐太宗“深然其言”。于是,百官中“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官阶,累加升迁。同时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于学堂,以仲尼为先圣;大收天下儒士,令至京师予以提拔。“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然而,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明经”科却面临一个问题,儒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