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事业初期若干史实考
摘要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及档案,对中国地质事业初期历史中的若干史实,如地质研究所的学生数量、教学内容、实习情况、结束的原因;地质调查所初期的组织与成员;1916年以前的矿产调查工作;1922年的裁撤危机;翁文灏当选国际地质学大会副会长等,进行了详细考察,提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关键词 中国地质事业 地质研究所 地质调查所 考证
近代地质学知识传自西方,用近代科学方法对中国地质矿产进行调查也始自来华的外国专家。地质科学实现本土化--中国人应用近代地质学知识,独立、系统地开展中国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是从1913年成立的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的。
中国地质事业初期历史迄自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地质科,以1922年初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为这一历史阶段结束的标志。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包括:地质研究所的人才培养;地质调查所的创立;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建立;《地质汇报》、《中国地质学会志》等学术刊物的创办;以及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其核心事件是地质调查所的创立。这十年中,中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不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确立下20世纪前半叶中国地质事业基本格局:以地质调查所为中心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北京大学地质系为中心的地质教育,和以中国地质学会为中心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一,地质研究所的若干史实
1913年初丁文江接任北京政府工商部地质科长后,以推动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为职志,提出开办地质研究所以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案:“地质研究所设所长一人,西教员二人,中教员二人,皆平均以半年从事于调查,半年从事于教授。于所中附设图书馆、博物院,搜集关于地质图籍、标本,以为研究之资料。”并手订《地质研究所章程》。[1]拙文《地质研究所始末考》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已往研究者未曾注意到的材料,于该所主要经过史实略有考订。笔者近年又新发现了一些档案史料,现再补述如下:
1, 地质研究所学生数量
地质研究所初招学生30名[①],10月开学不久即有学生自动退学,11月份后只剩有23名学生。其中,杨佩纶因第一学期未参加考试,第二学期未完成考试,唐在勤因第二学期及第三学期未参加考试,均被降为听讲生。另有一名学生乐文照因葬母请假,也未参加第三学期考试,虽然当时同意其第二学年开学后补考,但以后再未见该生名字出现。因此从第二学年开始直至结业,一直是22名学生在所学习。[②]
2, 翁文灏到所任教及担任专任教员时间
地质研究所授课教师主要为农商部职员及北大教授,均为兼职。初定聘原京师大学堂地质学门的德国教授梭尔格为专职教师,后因梭尔格在青岛被日军俘虏,专任教员改聘从比利时留学归来的翁文灏。但翁文灏究系何时到所任教,何时担任专职教员,以往著述中均语焉不详。据翁文灏自述,其1912年末自欧洲启程,1913年初返乡省亲,旋赴京任教于地质研究所,1915年担任唯一的专职教员。[2]本人在历史档案中,翻检到地质研究所所长章鸿钊1914年12月26日给农商部的一份呈文:《请派理学博士翁文灏专充本所教员》,帮助人们解开了这一谜团。呈文称:地质研究所兼课者大半因派有调查事务而为之中缀,“翁文灏今春由职所聘充岩石学教员,秋后以虞教员去职,又兼地质通论。两学期以来热心教育,诸生翕然。……学问翔实,任事忠厚,堪充本所专任教员之职。……本学期内所任教课积时计薪,每月已得百九十二元,可否于派充专任教员后每月给予薪水二百元,微示优异。”旁有司长张轶欧签注:“查翁文灏学术醇粹,任事勤恳,现充地质研究所教员,按钟点计算。”1915年1月7日,部批同意:“查地质研究所教授需人,兹派翁文灏为该所专任教员,并于课余兼任本部地质调查事宜,可支薪金二百元,仰即勤慎从公,毋负委任。”[③]
3, 地质研究所的课程设置、课时及任课教师
因地质研究所各学期课程设置、课时及任课教师的选择,均须由所长于每学期开始前呈报农商部,故尔保留下的历史档案(见附录一),帮助我们了解到当年教学的基本情况。
面对中国地质事业急需创业型实地调查人才的形势,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人于第二学年末共同议定,对地质研究所课程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见附录《第六至第九学期(即第三学年第一至第三学期)原定科日及修改科目比较表》)。课程调整的主要原则是:一,废除原矿物学与古生物学分科的设置,增加采矿、冶金等应用学科课程;二,增加学生赴野外实习时间,强调野外实习与正课并重,实习须由所长及各教员分途督率指导,并订立实习报告撰写及考核章程--《暂订考核实习成绩简章》(见附录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