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今天,近代史研究所和院科研局及四川出版集团联合举办“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的成果发布会,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会,我和课题组全体成员十分的高兴,十分的感激。
现在,我把我们从课题立项到完成研究工作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扼要的汇报。
一 课题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文化也同样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在很多方面仍在继续。中外学者对这个过程表示关注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在国内,最近二十年来,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有不少论著涉及到文化转型的问题。但至今对此问题尚无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外国学者涉及这一问题,多限于模式化的讨论。例如,有所谓“冲击——反应”模式;有所谓“中国中心”模式。前者过分强调西方文化的作用,视中国固有文化为“博物馆的陈列品”。后者专门致力于发掘中国固有文化内部的新质因素,有时过分高估这些因素的分量与意义,而未能与外来文化的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显然,两者都有片面性。国内学者涉及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种是文化史著作;一种是对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个案研究;一种是对某次文化论争,某次文化运动进行研究;还有一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史著作。以上所述各种类型的论著,不同程度上具有参考价值。但很明显地,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问题,仍有待我国学者做出专门的努力。
所谓文化转型,就是由传统文化转变到现代文化。说具体一点,就是由基本封闭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联系的,定孔子与儒学为一尊的,压抑个性的古代文化,转变到开放式的,与近代民主制度相联系的,自由与兼容的,鼓励个性发展的近代文化。而传统文化之发生转变,一是其内部产生了某些新的因素,造成原有文化结构失衡。二是传统文化遇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和挑战。
我国近代文化转型发生于西方列强侵略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表现出强势作用。中国人一方面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傲视、鄙夷、和排斥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却又滋生钦羡乃至崇拜西方文化的心理。两种偏向长期存在,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人难以摆脱的困惑。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上,也同样存在着两种互相矛盾的倾向:一方面是激烈地攻击和否定传统;一方面是美化和迷醉传统。这种情况除了同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联系之外,也同人们未能充分理性地认识近代文化转型的客观趋势及其意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为了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科学地,充分理性地认识近代文化转型的必然性,认识转型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认识文化转型的客观趋向。只有如此,才能摆脱近代以来因中西文化和古今文化的冲突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起健全的文化心态。这是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必备条件,这正是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问题的重大意义所在。
二 研究框架与研究团队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经院内外和京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证,于2000年正式立项。我们认真考虑到这一课题的巨大难度。它涉及到广大范围的复杂而深刻的问题,而以往的研究所提供的学术积累又很不足。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明确定位,我们的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工作。我们决定,采取类似社会学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择比较最受关注的几个方面,作为子课题,约请专家担任研究和撰述,同时设一导论卷,就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长时段的宏观轨迹和若干理论问题作深入探讨。
整个研究的基本框架是:
一、导论
二、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
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
四、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
五、西学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
六、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