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官场论资排辈 刘宋才子孔熙先不得升迁谋反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4
转发:0
评论:0
古代官场论资排辈刘宋才子孔熙先不得升迁谋反,核心提示:南朝刘宋时期,孔熙先博学多才,有纵横之志,但因为长期担任员外散骑侍郎为

核心提示:南朝刘宋时期,孔熙先博学多才,有纵横之志,但因为长期担任员外散骑侍郎为七品官员郁郁不得志,竟铤而走险参与谋反,最终身首异处。宋文帝奇于其才,责备吏部尚书:“孔熙先年将三十才做这么一个小官,岂能不谋反!”


本文摘自《学习时报》2012-05-07第09版,作者:张晓政,原题:话说论资排辈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文学之士,并亲自主持策问。正是在这次问答中,董仲舒写下了著名的《天人三策》。除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外,《天人三策》还系统阐述了董仲舒关于治乱兴亡的思想体系,比如在谈到选贤任能时说,“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如若“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则“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因此,“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董仲舒这些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选拔任用干部,主要看能否胜任岗位需要,而不能只讲年头、论资排辈。在他看来,有的人属于“小材”,尽管积日累久,也只适合于当“小官”,而有的“贤才”尽管任官时间不长,却不影响他们成为担当大任的人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破格提拔了东方朔、公孙弘、严安等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主父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显示出了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非凡气魄。

选人用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难题。从董仲舒的话里可以看出,论资排辈现象至少在西汉选拔官员时已经出现。当然,论资排辈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则以北魏崔亮的“停年格”和唐朝裴光庭的“循资格”为代表。应当承认,论资排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年月与经验的正向关系,有其合理之处。事实上,干部选拔任用当然不能无视年功的因素。但是,将论资排辈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则显然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相违背,与选贤任能的本意相去甚远了。如史论者就认为,“魏之选举失人,自崔亮始也”!毕竟,选人用人事关国家大计,岂可简单以年月为凭据,看谁熬的年头长就让谁上?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一个朝代在选人用人上只讲论资排辈,其吏治风气也就无从再坏了。

戊戌变法前,光绪曾问康有为“宜如何变法”。康有为回答“宜变法律,官制为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潜心写下《官制议》一书,详细阐述了其改革官制的构想。书中剖析了晚清官场论资排辈的严重性,如从五品员外郎至四品卿,中间竟须经九转,一升郎中,再升御史,三升巡城掌印御史,四升给事,五升掌印都给事,六升鸿胪寺少卿,七升光禄寺少卿,八升通政使司参议,九升乃至内阁侍读学士。又如从工部右侍郎到吏部左侍郎,竟须十次迁转;至于欲到尚书、侍郎、总督、巡抚等,没有数十次的迁转则几无可能。康有为喟叹,经过这数十次迁转,即使是弱冠入仕,顺风直上,从未贬黜,也未曾病卧,“亦必年已耄耋矣,精神衰耗矣,血气销缩矣,阅历疲倦矣,非耳聋目暗,则足跛病忘矣”!这样的人,除了谋虑子孙、安娱暮年外,哪里还有什么意气志向,哪里还能够托付大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孔熙先
注释^《宋书》列传第二十九刘湛范晔^《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
· 揭秘:古代官场论资排辈的规则为何“人人叫好
早在北魏时期,人事部门就鉴于官场上升官竞争过于激烈,官吏们为此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闹得乌烟瘴气不堪入目的情况,发明了“论资排辈”的升官法。这种方法异常简单,不看候选人的政绩和考核结果,也不看他们的硬性条件,只看资历大小。谁在现任岗位上任官时间比较长,谁就优先升任高一级官位。这种不合理的方法,最终得到了官场的支持,在五代之后成为升官的主要标准。网络配图吴思先生对论资排辈有过精彩的评价,认为“堪称极其高明的流线型设计”。此项方法是阻力最小、压力最轻、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肥缺分配办法。“资格和辈分是硬指标,不容易产生争议。人人都会老的,谁都不会觉得这个办法对自己格外不公平,这就容易接受。已经老的人关系多,经验丰富,常常还是年轻人的师长师兄,年轻人很难公开反对他们,这就让反对者难以成势。网络配图至于在相同资格和辈分条件下的抽签抓阄,这是把前程交给天意和命运安排,而天意和命运无法反对。”“最后还有一条好...
· 此人谋反本应诛九族,康熙知道他祖先姓氏后,却说杀不得
春秋时期儒学思想兴起,随后影响了后世上千年,直到今天也有极高的教育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自认“述而不作”,然而后世将尊称为“至圣先师”,留下的著作含义深刻,被世人视作真理。美国艾默生认为,孔子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先师”,以“仁”和“礼”为中心的治国方针,无论是哪种社会体制都适用,孔子的主张打破了贵族与庶民间的界限,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政治思想的精华所在。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后世众多政治家传承,西汉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只有这样才能长治久安,自此以后,历代帝王对孔子学说尊崇有加,对孔氏一族给予特殊照顾,即便孔氏族人获罪,皇帝也不敢轻易动刑。满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统治,一个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抚汉人,毕竟汉人人口众多,清朝统治者只能采取安抚措施,汉人长时间接受汉族统治,已经形成了一种归属感,“反清复明”运动屡禁不止,...
· 康熙朝宰相陈廷敬:驰骋官场54年累计28次升迁
山西历史文化浓厚,人才辈出。若是外省人,提及山西名人必会想到关二爷、李世民、武则天、杨家将、呼家将,等等。若具体到名臣,人们又会想起神探狄仁杰、汾阳王郭子仪,或者是裴氏宰相(据统计,裴氏家族共出过五十九位宰相)。这样看来,大众印象中的山西名人似乎集中于唐宋之时,提起明清之际的山西,人们似乎仅仅记得晋商、晋商大院、走西口、镖局、票号,等等。但是,这种粗略的概念、大概的印象,是不全面的,甚至会漏掉关键的人物,比如大清相国陈廷敬。图片来源于网络陈廷敬,字子端,号午亭,山西晋城(泽州)人,顺治朝进士,康熙朝宰相。他在朝任职五十四年,一生二十八次升迁,直至康熙四十二年升任文渊阁大学士。他被康熙盛赞为“(诗作)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清史稿》卷九《陈廷敬传》),“(为官)盖在仕籍者余五十年,而秉忠贞者恒如一日”(《皇城石刻文编》)。从任职简历和康熙评语来看,陈廷敬是不折不扣的大清名臣、...
· 古代职场升迁秘籍
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奴才,向其老爷曹振镛请教升官之道,曹答:“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曹振镛为官数十年,没干过什么大事,但却屡屡升迁。不仅历任三朝,而且深得每个皇帝的宠信。清人朱可敬的《瞑庵杂识》一书,记载了他的升官秘诀。那就是:“学油滑,求圆通,巴结上司,重视小楷,不关心大事。”当时,还有人赋词一首:“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个叫卜世仁的典吏。他在指导其侄孙如何变成老爷时说:“做官的第一秘诀是巴结。人家巴结不到的,你巴结得到;人家做不出的,你做得出。如果上司叫你老婆去当差,你不要怕难为情,送了进去,马上就可以高升。”别人想不到的,你要想得到;别人做不出的,你要做得出。上司需要的时候,连自己的老婆都可以献出。卜世仁的巴结之术,可谓到了“最高境界”。细想也是,如果别人请上司吃什么,你也请上司吃什么;别人请上司玩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