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传说:榴莲是郑和方便后生出来的
核心提示:当然,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再不可思议都有人选择相信。曾几何时,有人说郑和于某一棵树下解手,后来那树结出榴莲,各人都说这解释了为何榴莲的味道如此怪异。也许我们对此故事一笑置之,但可从中看出东南亚国家对郑和是何等的尊重,连其国家的土产都要设法与郑和连上丝丝的关系。
郑和画像资料图
本文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作者:孙咏珊,原题:《郑和有神力?》
通常人们听到看到“郑和下西洋”这“名词”时,一般只联想到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影响、得失等,都是些硬邦邦跟资料性的分析与讨论。有时,不免猜想,现今的中国传统及文化是否被“通常”这二字所拖累呢?让人误以为举凡与文化有关的事件或事情都是沉闷的。事情向来最少有正反两面,更何况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呢?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焯然教授演讲时提到,在某一次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会议中,有一名台湾营养学家探讨郑和下西洋时如何照顾二万八千多名船员航海途中的饮食,使船员有均衡的营养。因长期航海的水手大多有缺乏维他命C而较易患上败血症的问题,那么,当时郑和如何解决相关问题呢?
另有一位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对郑和如何领导二三百艘船的船队大感兴趣。试想想,纵然今天有先进的设备仪器,不同船只之间的沟通也许有时间配合上问题,更何况是六百年前的中国?郑和到底是如何管理与协调呢?郑和必定是位不可多得的领导人才,才得以妥当处理资源及人力管理上的情况。听说,新加坡某些组织还以这主题内容开班授徒,三天的课程大概要六七千港元的学费。文化的本质到底是活的,若能适当地将文化与生活结合,发挥想象力,不但能用来挣个钱,亦能使其文化长久的传承下去。
“郑和下西洋”这课题对华人来说应该不算陌生,因这是中外交通史、航海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郑和曾七次率领超过二万八千人、多达三百艘船的船队远航西洋,经过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在东南亚留下大量的传说,经年累月,甚至许多被神化的故事在当地变成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某些地方更塑造郑和为华人移民到东南亚的先驱,使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忆演变成东南亚华人精神寄托的象征,甚至是变成事实般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