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南亚传说:榴莲是郑和方便后生出来的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5
转发:0
评论:0
东南亚传说:榴莲是郑和方便后生出来的,核心提示:当然,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再不可思议都有人选择相信。曾几何时,有人说郑

核心提示:当然,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再不可思议都有人选择相信。曾几何时,有人说郑和于某一棵树下解手,后来那树结出榴莲,各人都说这解释了为何榴莲的味道如此怪异。也许我们对此故事一笑置之,但可从中看出东南亚国家对郑和是何等的尊重,连其国家的土产都要设法与郑和连上丝丝的关系。


郑和画像资料图

本文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作者:孙咏珊,原题:《郑和有神力?》

通常人们听到看到“郑和下西洋”这“名词”时,一般只联想到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影响、得失等,都是些硬邦邦跟资料性的分析与讨论。有时,不免猜想,现今的中国传统及文化是否被“通常”这二字所拖累呢?让人误以为举凡与文化有关的事件或事情都是沉闷的。事情向来最少有正反两面,更何况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呢?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焯然教授演讲时提到,在某一次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会议中,有一名台湾营养学家探讨郑和下西洋时如何照顾二万八千多名船员航海途中的饮食,使船员有均衡的营养。因长期航海的水手大多有缺乏维他命C而较易患上败血症的问题,那么,当时郑和如何解决相关问题呢?

另有一位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对郑和如何领导二三百艘船的船队大感兴趣。试想想,纵然今天有先进的设备仪器,不同船只之间的沟通也许有时间配合上问题,更何况是六百年前的中国?郑和到底是如何管理与协调呢?郑和必定是位不可多得的领导人才,才得以妥当处理资源及人力管理上的情况。听说,新加坡某些组织还以这主题内容开班授徒,三天的课程大概要六七千港元的学费。文化的本质到底是活的,若能适当地将文化与生活结合,发挥想象力,不但能用来挣个钱,亦能使其文化长久的传承下去。

“郑和下西洋”这课题对华人来说应该不算陌生,因这是中外交通史、航海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郑和曾七次率领超过二万八千人、多达三百艘船的船队远航西洋,经过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在东南亚留下大量的传说,经年累月,甚至许多被神化的故事在当地变成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某些地方更塑造郑和为华人移民到东南亚的先驱,使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忆演变成东南亚华人精神寄托的象征,甚至是变成事实般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郑和为何七次下西洋?可能仅为了吃榴莲?
初夏时分,梧桐树中知了在鸣叫,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做响,空气中弥漫着闷热的情绪。朋友买回来一外壳金黄,壳上布满硬刺的果实,劈开之后,果实散发出奇异的气味,爱之者谓之馥郁的香气,恶之者谓之恶臭,该果实就是榴莲。你可知道,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第一次吃到榴莲,第一次吃到榴莲,与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有关系。网络配图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儿手中获得神器,扑灭宫殿大火后,并未发现侄儿建文帝的尸身,明成祖朱棣一直不放心侄儿的下落,寻遍国内,一无所获,故朱棣决定派人出洋寻找。宣德六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一时人头攒动,船帆扬扬,一支两百多只船、两万七千多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南下,泊在县城西边的太平港,郑和下西洋,第一次从太平港出发了,从此开始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旅程。网络配图郑和下西洋,除了寻找建文帝,就是与西洋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让西洋诸国成为明帝国朝贡体系的一部分。郑和随船带着明成祖的宣谕诏书,到得目的地...
· 传说:朱元璋是母亲吃鱼头后生下了他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幼名朱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今天我们讲讲朱元璋如何得来的皇位,如何拥有传奇的一生,一介布衣是如何登上皇位的?话说在元朝的时期,在一位不知名的山村里,有一位老人,据说是姜子牙的后代,老人有三个儿子都已结婚,按说老人是很幸福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三个儿媳妇都对这位老人略有微词,这是为什么呢?只因老人常在家歇着什么也不干,其实老人不是什么也不干,其实老人在家一直在编织渔网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渔网完成之后他就去地里撒网,不分什么时间一直在撒,别人也不知什么用意,在一连撒了三年之后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完成了,撒了一个小坑。就在完成的当天夜晚突降暴雨,那么小坑里就有了水,没过几个月坑里出现了一尾金色大鲤鱼,老人很高兴,于是就把鲤鱼抓回了家。他把鱼一刀分成了三段,鱼头给了大儿媳妇,鱼肚给了二儿媳妇,鱼尾给了三儿媳...
· 传说典故-郑和西洋
郑氏春秋之二十三---郑和西洋永乐三年(1405年),大明盛世,稳坐皇帝宝座的明成祖朱棣,酝酿了一个史上永载史册的壮举。他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舰队出使西洋拓展海外贸易。而时至今日,回首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人们立刻就想到这个身份特殊的人物:三宝太监,郑和。就是他造就了一个航海史话。从泉州海交馆的馆藏中,依稀可见当年郑和舰队浩浩荡荡的气魄。200艘左右的船只,载着将近2万左右的乘员,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穿行。而奇怪的是,这2万左右的乘员95%以上是在籍军人。为何这样一支以贸易为目的队伍却是一支军事武装舰队呢?郑和本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阳人,出生于世代信奉教的回族家庭。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曾先后7次派遣郑和远涉重洋,一时传为航海史上的佳话。郑和7次出航,历经10万余千米,经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郑和航海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所到国家之多,为历史所罕见。令人奇怪的...
· 方便 的意思
这是一句口语,也就是“方便”的意思,想必人人皆知,但这口语的来历却未必有几人知晓。相传明太祖之前,战乱使南方的百姓纷纷逃往当时较安稳的山西,致使江南劳力缺乏而山西人满为患。明太祖登基后,为尽快恢复南方的生产,下令把这些移民强行押送回南方。因考虑到路程遥远怕中途移民开溜,押送者便用一根绳子将移民的手捆住,挽一个结,一个连一个地鱼贯而行。但中途人人需要方便呀,移民们只好请求押送者把捆住手的绳解开,待“方便”之后再捆上。于是,“解手”成了移民们“方便”的同义语。由于这次移民时间之长,人员之众,这个词使用的人数之多,所以就渐渐成了专用口语而流传下来了。
· 秦朝的笔是蒙恬制造出来的吗?蒙恬的造笔传说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据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湖北云梦秦墓土的三支竹杆毛笔,用竹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