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鲁迅的“孩子气”:为护相思树与猪决斗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8
转发:0
评论:0
鲁迅的“孩子气”:为护相思树与猪决斗,核心提示:在厦门大学的时候,鲁迅对许广平深怀思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

核心提示:在厦门大学的时候,鲁迅对许广平深怀思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决斗。


鲁迅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47期,作者:赵光亚,原题:《鲁迅是个“老孩子”》

鲁迅是谁?

这是近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回答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小时候,淘气的鲁迅是亲邻眼中的“胡羊尾巴”;成家立业以后,发妻朱安和“小朋友”们敬重而又不乏亲切地称他为“大先生”;《两地书》时期,鲁迅内心深处最温柔的一面被唤醒,并外化为可爱的“白象”;他不修边幅,常常是一副蓬头模样示人,所以,在朋友圈子里又有“猫头鹰”的绰号;透过鲁迅异类而充满反抗性的文章,瞿秋白发现他是喝着狼奶长大的“莱谟斯”;在自题诗中,他甘愿做一头俯首劳作的“孺子牛”;在崇拜者眼中他是旗手、战士、先驱、导师、革命家;在敌对者眼中他又变成“世故老人”、“持矛把盾”的好斗者、以骂人为乐趣的无聊“小人”、“掮客”、“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可以说,遵循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迁延流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活的不同侧面,鲁迅的“影像”一路如走马灯般“播撒”、“延异”,也充满了层层叠叠的矛盾、悖论与谬误。

那么,鲁迅到底是谁?

总体来说,我们有“两个鲁迅”:公共空间的鲁迅和私人空间的鲁迅。前者是在公众的聚光灯下被追逐、,被不同的价值观念乃至个人恩怨仇怼折射而成的鲁迅,一定程度上失真、变形,按照主体需要被利用、改写了的鲁迅;后者是鲁迅亲故知交心灵镜面上的鲁迅,是个人化、性情化、生活化的鲁迅。由于前者不断被复写、叠印、定格,导致这“两个鲁迅”间极不平衡。他本是平易近人的,却被后人涂抹得不成人样;他本是很私人的,却被公共空间拉扯得遍体鳞伤,甚至被抽象成了一种符号。“两个鲁迅”之间,原本是统一互补的关系,却被人为地硬生生分离、对立,并且形成前者对后者的遮蔽、删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决斗
规则早期的决斗通常使用决斗剑。18世纪后也经常使用决斗手枪。富裕的贵族往往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决斗手枪。决斗前的情形通常如下。一方被侮辱(可能是想象中的)之后,将会向另一方提出挑战(“要求得到满足”),做法是做侮辱性的动作,例如把手套扔到对方面前。英语成语"throwingdownthegauntlet"——“扔手套”就是提出挑战的意思。成语的来源是中世纪的习俗:爵士被授予爵位的时候要被仪式性地扇一耳光,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受冒犯而不以十倍报复”。。因此被手套扇耳光的人要么接受挑战,要么承认受辱。不过和很多人认为的不同,用手套打脸不算是提出挑战。提出挑战后,双方各指定一个“副手”,由他们决定无人打扰的“荣耀场所”。决斗一般在黎明进行,其目的也是避免打扰。副手还负责检查双方的武器是大致等同的,并证明决斗的公平性。决斗的终止方法有以下几种,由挑战者选择:只要一方受伤——即使是小伤,决斗就终止;一方...
· 相思树
大约在春秋末期,宋国有一个叫韩凭的人,他是宋康王驾下的舍人,为人老实忠厚。而宋康王却是一个桀纣般的无道昏君。宋康王喜欢的是勇力,不喜欢仁义什么的一套,为此他还特地制做了一个叫“无头冠”的大帽子,连眼带鼻,一直罩下,戴在头上,表示他的勇武。宋康王除了喜欢勇力以外,最喜欢的就是美色。但凡有点姿色的女子,不管她已婚未婚,不管她是百姓的妻女还是臣僚的眷属,只要被他看中了,他都要以国君的威势,抢夺过来,据为己有。一天,宋康王在一次宫廷宴会上见到了韩凭的妻子何氏,何氏的年轻美貌令他十分满意,于是便用暴力把她拘禁在宫内。韩凭表示怨愤,被他抓去做苦工,和其他囚徒一起背土修建青陵台,青陵台是宋康王准备游玩的地方。何氏被囚禁在宫内,宋康王用尽一切办法,都不能逼她顺从。她还暗中写了一封信,叫人带给韩凭,信中写道:“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尽管这是一个难猜的谜语,可是韩凭一看,就全都懂得了,不说一句话,只...
· “冲冠一怒为花边”——鲁迅与李小峰的版税纠纷
先解释一下题目。“花边”是银元的别称,当年鲁迅的文章因为重要,报社编辑常在排版时用花边围起来以引起读者注意,自然鲁迅文章稿费也最高。这就被那些攻击鲁迅者找到借口,用“花边文学”的说法讽刺鲁迅爱财如命,不料鲁迅反而将自己一本杂文集取名为《花边文学》,好好回击了他们一次。不过,如果说鲁迅一生确实极为重视经济自立,曾经为索要版税而与出版商打官司,并且这出版商还是鲁迅的学生,是不是多少会影响大家对鲁迅的印象呢?鲁迅要打官司这件事发生在上海,我们先从他和许广平1927年到上海定居说起。鲁迅刚到上海时既兴奋又不安。“兴奋”自然是多年梦想成真,他与许广平终于生活在一起。而“不安”是因为鲁迅不清楚上海这城市会怎样看待他与许广平的结合?不过鲁迅很快发现担心多余,因为上海市民对鲁迅的私生活好像没有什么兴趣,而上海的新闻传媒也并未抓住鲁迅和许广平同居一事大做文章。鲁迅当初爱上许广平后,就知道如果在北京公开他们的...
· 鲁迅与寿镜吾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三味书屋学习。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
· 鲁迅与兄弟不和的秘闻
鲁迅因为中日文化差异的误会,导致失去了他最有文学作为的弟弟,他只能用努力创作来疗好伤痛。他在此期间写了一本只有他自己才懂得的奇书,这就是意外得到的《野草》。在这本散文诗集里,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像地火和岩浆,那些连珠炮似的华丽语言,那些上天入地的追问和想象,都通过文学语言一股脑儿地迸发出来,使情绪宣泄得淋漓尽致。我们如果细读这本书,特别是以《风筝》《颓败新的颤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失掉的好地狱》等为代表的一些篇章,就会感觉到那种因“荃不察”而带来的深层次的痛苦,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愤懑,那种情绪激进的文字为何展示得犹如暴风骤雨,进而形成了鲁迅文体中的另一个独特的表达方式。周氏兄弟的失和,源于一封周作人写给鲁迅的绝交信。鲁迅一生和许多人通过信,与他的弟弟周作人的往来书信就更多了。其中内容繁多,涉及到各种公事、家事、文事、杂事,叙述细微;从鲁迅离开绍兴到南京、东京、北京等地,时空广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