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1
转发:0
评论:0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记者李峥上世纪中叶,著名导演黄佐临提出世界上有三大戏剧体系,将以写意、程式为风格

记者 李峥上世纪中叶,著名导演黄佐临提出世界上有三大戏剧体系,将以写意、程式为风格的“梅兰芳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列为同等高度的戏剧表演体系。日前举行的“谭鑫培和中国京剧艺术”研讨会上,与会的京剧研究者首次提出了“谭鑫培体系”一说,使谭鑫培成为梅兰芳之后又一个上升到艺术体系的京剧艺术名家流派。

“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

对于很多不熟悉京剧的中国人来说,梅兰芳的名声远比谭鑫培大,对于二人在京剧史上的渊源也不甚清楚。前日,梅兰芳之子、著名梅派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在发给研讨会的一封信上说道:“谭鑫培先生是与我曾祖父梅巧玲同一时代、同光十三学的人物。谭鑫培先生念我曾祖父的交情,100年前,65岁的谭鑫培就和19岁的梅兰芳唱《桑园寄子》,直到谭鑫培最后的半年中还提携梅兰芳合作演出 《汾河湾》《四郎探母》等,给梅兰芳以后的成名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以后我父亲又和谭富英先生有多次重要合作。谭梅两家的渊源正是中国京剧史的缩影,谭在先、梅在后,这是历史。 ”

谭鑫培艺术有资格称体系

后人用谭派来指称谭鑫培,之后,谭小培、谭富英时期又形成了“新谭派”,再到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等,一个家族7代传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上的佳话。

翁思再认为,谭鑫培的老谭派是后世流派发展的基础性流派,而谭富英的新谭派则是一个支派。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京剧的黄金时代,谭鑫培和余叔岩两代的努力形成了老生艺术的主流;杨小楼的武生戏受到谭鑫培的亲授,今天舞台上的杨派武生戏《挑滑车》还可以看出受到谭派的影响;旦角行当,梅兰芳后面的名声超过了谭鑫培。但综合衡量,谭鑫培和梅兰芳旗鼓相当;在各自行当覆盖面来讲,梅略逊于谭。学术界已经接受了梅兰芳体系这样一个讲法,我们称为谭鑫培体系也不为过。早年观众叫出谭派两个字的时候,并不能预见谭鑫培身后发现的情况,以至于今天出现老谭派、新谭派的提法。谭鑫培体系的结构应该包括节目研究、文戏、武戏,表演方式、流派等,涉及美学、艺术史、发声学、京剧教育学等学科。我觉得应该把谭鑫培和梅兰芳体系合并,合起来代表京剧体系的全部。 ”

青年演员应知流派根源

戏剧评论家王涌石在会上呼吁,面对现代京剧表演艺术的萎缩,全国应完整继承谭派京剧老生的艺术。“现在我们包括剧团、戏曲院校等,教的老生艺术是不全面的,往往只是老生艺术当中的一小部分。拿剧目而言,谭鑫培、余三胜他们的戏里面主要都是纯唱,必有 《定军山》,现在有几个老生敢动这个戏?从戏路和功夫上来讲,谭鑫培早年是武行武生武丑,正式挂牌老生是35岁左右,可见积淀之深。我们现在一些剧目的学习往往缺乏根基,表面很好看,像豪宅,其实内在的质量是简易房。京剧演出不能只顾大奖赛,这使我们教学的路子出现了偏颇。还有一点,现在的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很不够,很多青年学生只知道自己学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根底在哪里?怎么发展过来的?他不清楚。流派里面也只知道自己会的几出戏,眼界非常狭窄。这些都不利于京剧发展。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梅葆玖
生平经历早年经历及家庭幼年时的梅葆玖1940年代的梅兰芳全家福照片,前排自左至右的第三个为梅葆玖。梅葆玖祖籍江苏省泰州市。1932年,因当时华北局势动乱,梅兰芳家族南下上海,最初下榻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沧州饭店,1933年后全家定居于思南路87号(原马斯南路121号,即梅公馆)。1934年3月29日,梅葆玖出生在梅公馆三楼母亲卧室的床上。此后,梅葆玖一直在上海长大,能讲地道的上海话。梅葆玖小学就读于磐石小学,中学就读于震旦大学预科,当时震旦大学采用英法双语教学,所以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1949年,梅葆玖随父母第一次来到北京,他们在1958年将梅公馆交给当时的卢湾区房管局,正式举家移居北京。演艺生涯梅葆玖于10岁开始学习京剧。因为当时中国处在抗日时期,梅兰芳每日在家里作画、不演出,所以梅兰芳要求梅葆玖白天学习、晚上回家学戏。当初梅葆玖想学《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梅派代表剧目,但梅
· 梅兰芳是怎样得到“博士”称谓的?梅兰芳生平简介
梅兰芳到日本演出,驻日代办公使举行酒会,日本内阁全体出席,为中国争了面子。酒会的花费报到北洋政府外交部,却不得报销,理由是为一个唱戏的人请客,史无前例。当梅兰芳因“男人扮女人”的艺术(鲁迅语)而在中国红透半边天时,号称“国剧”的京剧还没有出过国门呢,鼎力支持京剧明星梅兰芳的齐如山开始琢磨这事。第一次把“国剧”发扬到国外,去的是日本,时在上世纪20年代初,他们到了东京,中国驻日本的代办公使搞了个盛大的酒会,不但各国大使到齐,日本整个内阁倾巢出动,包括总理都到场,酒后演出一个小戏,皆大欢喜,代办和使馆人员尤其开心,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历来一个代办公使请客,来宾中最高级别的一般也就外交次长,总长都很难到的。而这次连内阁总理都欣然前来,这是史无前例的,这都是冲着梅兰芳而来的。齐如山说:“也可以说是中国戏的力量。”不管怎么说,也算是给中国争了面子。然而,这个酒会花费的几千元钱报到外交部,却不得报销,...
· 梅兰芳的原名叫什么梅兰芳的师傅是谁
梅兰芳原名梅澜,又叫鹤鸣。“澜”的原意是指波浪,大的波浪才可以叫做澜。而梅澜这个名字仿佛预示着他的一生的不平凡,而梅兰芳本人也正是在戏曲界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波澜。梅澜是梅兰芳原名,而梅兰芳是他的艺名,但是知道梅兰芳原名的人并不算多,很多人都是不了解梅兰芳的原名的。梅兰芳照片梅兰芳原名梅澜,从小就受到各种的耳濡目染,自己对于戏曲也比较有兴趣,于是在8岁开始,就正式的拜师练功。在1908年的时候,梅兰芳开始加入喜连成戏班子进行演出,不但同时学习青衣和旦角,更是将许多戏曲舞台上重要的元素学了起来。而梅兰芳这个艺名,说起来和喜连成戏班子也有些关系,也就是在从进入喜连成之后,梅兰芳的原名就开始被艺名顶替了。当时喜连成的班主是叶春善,有一次叶春善带着牛子厚牛老板在山上散步,一边走着,一边探讨戏班子的发展。就在这个时候,竟然发现山里的树林中有人正在练剑,远远看上去是精神抖擞,敏捷灵活,牛子厚觉得十分的有兴...
· 梅兰芳省亲
梅兰芳省亲梅兰芳先生率梅剧团回乡演出和泰州认亲快五十年了,我们梅氏后人十分怀念梅兰芳大师在家乡的感人事迹,父亲梅顺和跟我叙述当年梅兰芳到我家省亲的过程:“梅兰芳幼时听姑母讲梅氏的根不在北京而是在泰州,祖辈靠雕塑佛像为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寻根认祖的欲望日益强烈,他委托泰州市人民政府帮这个忙。市政协具体查询并召集本市及周边地域的梅姓家族的长者进行座谈,拿出家谱逐辈对照,最终认定我家是梅兰芳先生同一族系。按家谱我父亲梅秀冬是梅兰芳的兄长。我家住落在泰州市陈家桥西街36号(现址在陈家桥西街90号),位于老城区西侧五一路与税务桥西街之间的一条不足3米宽小街;在小街的西段,一个刚建不久三间朝南正屋和一间旧有的厨房所构成住宅。父亲梅秀冬和母亲梅刘氏有八个子女,大哥梅顺宝、二哥梅希芝、大姐梅凤英、三哥梅先益、四哥梅顺林、我、大妹梅凤兰、小妹梅桂英,我们分别从事佛像木雕、油漆等手艺,过着自食其力的...
· 谭鑫培的故居
说起北京前门外的八大胡同,人们都会想到风月场所,其实这里也是中国国粹京剧发源地,当年徽班进京就是落脚在八大胡同之一的百顺胡同,所以,这里也曾住过不少京剧界的名人,有代表性的,如谭鑫培、梅兰芳等。凡4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知道现代样板戏《沙家浜》,戏中男主人公指导员郭建光的扮演者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就是谭派第五代传人、谭鑫培的曾孙――谭元寿。京剧是从徽班进京以后,在徽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京剧走向成熟,谭鑫培的功绩最为突出。他和他的同代艺术家汪桂芬、孙菊仙等人对京剧的不断改革,推进了京剧艺术唱腔、身段、舞蹈、表演的发展,使京剧走向成熟。谭鑫培以其文武昆乱不挡、较为全面的京剧表演艺术才华,在继承前辈演员长处的前提下,对老生演唱艺术不断创新,并广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迹,又能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达到了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