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也曾心灰意冷:沉浸故纸堆中搜集古籍
凤凰卫视2011年6月2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22年,鲁迅将自己几年来发表的小说编成文集《呐喊》付梓排印,这时候鲁迅在北京居住了已经整整十年了,这十年中,他曾经是心灰意冷,选择了沉默,但是最终选择了呐喊。
鲁迅青年的时候,曾经抱定了疗救中国国民精神的希望,在《呐喊》的序中,鲁迅谈到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弃医从文的经过,当时在课堂上放映的影片中,几个强壮的中国人看着同胞被杀头,却带着麻木的神情,这让鲁迅立志提倡以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的精神。
从日本回国以后,鲁迅曾与几个朋友创立了《新生》杂志,但是没想到不但没有收到鼓励,而且连指责都没有,这让他感到寂寞,甚至更有人携款潜逃,更让他心灰意冷。
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鲁迅受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部做了一名部员,不到一个月,他目睹了政局的更迭,孙中山辞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来政局就越来越不堪,鲁迅自述,经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的很了。
1917年1月,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上引领了文学的革命,那么此时鲁迅沉浸在故纸堆中,他在日记中大量记载了购旧拓本、搜集古籍一类的事。文学革命的主将之一钱玄同,是鲁迅留日的老同学,找到了鲁迅,竭力约请他给《新青年》写文章,鲁迅一直没有送稿,钱玄同常找他催要。
鲁迅曾经反问《新青年》的这些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被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都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对方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从中感到了希望,他写了《狂人日记》,此后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十余篇,像这个《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的小说,成为中国现在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据鲁迅回忆,陈独秀是催促他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1920年9月,陈独秀在给周作人的一封信中就提到鲁迅的小说实在是有集拢来重印的价值,建议他从《新潮》、《新青年》剪下来订正,最后付印。
鲁迅后来被选出《呐喊》,便和陈独秀的鼓励是有很多关系的,《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对中国后来的文学和思想影响极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