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许倬云:刘邦、朱元璋的成就和局限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9
转发:0
评论:0
许倬云:刘邦、朱元璋的成就和局限,原题:《从历史看人物――以刘邦和朱元璋为例》本文为许倬云教授在华东师大“大夏讲坛

原题:《从历史看人物――以刘邦和朱元璋为例》

本文为许倬云教授在华东师大“大夏讲坛”讲演的文字整理稿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7月生。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退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余纪中讲座教授。1962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等职。是国际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在中国社会史、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造诣精深,誉满海内外。代表作有《心路历程》、《求古编》、《关心集》、《西周史》、《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看领导》、《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历史分光镜》、《从历史看组织》、《从历史看管理》等。

――――――――――――――――――――――――――――――――――――

谢谢各位同仁和同学。今天讲的题目――从历史看人物,多多少少补足我新出版的《万古江河》一书中没有谈到的一些问题。我一辈子研究的是文化史和社会史,基本上我的著作里没有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只有小民百姓。那我为什么开始谈历史人物呢?因为台湾有一批企业家,他们都是做领导的,常常找我讲历史上的领导,而历史上的领导就是帝王将相。从那以后,我从谈领导慢慢延伸到谈组织、谈管理,最后归结到谈人物。这次我以人物为焦点,看究竟是人创造时代,还是时代创造人?英雄和时代是什么关系?今天我找两个历史人物来谈这个问题:一是刘邦,一是朱元璋。

一、中国史学缺少活生生的“传”

在谈刘邦、朱元璋之前,我想先交代史学上重要的“人物传记”问题。中国史学在世界上是很发达的,很少有其他国家的史学系统有我们那么长,那么完整。二十四史有纪、传、表、志四个部分:纪,是一个划年代的表;志,是专门史;表,是用表格一目了然的方式来讲一些事;传,是依据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反映一个时代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传,人物传记在中国史学占很重要的位置。但到了近代,人物传记非常稀少,而且能读的好传记更少,其原因何在?

中国史学里的传记,早在《春秋》和《左传》中就可见到。它们在叙事中插入人物描写,尤其《左传》里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有些是呼之欲出。《左传》的姐妹篇《国语》,其作者好像就在床底下听话似的,人家半夜里的谈话他都知道。但中国史学并没有因此形成一个独立的传记体裁。

《左传》和《春秋》关系密不可分。《春秋》最注重人物的褒贬,也就是评定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的道德标准、道德系统中,此人物究竟是好是坏。这一特定的功能,为史学的传记造成很大的困扰,使中国文化中多了一种刻板印象。用今天的话讲,人不再是个“人”,人是个脸谱,就像京戏里的脸谱。看戏台上的脸谱,忠奸分明,关公是红脸,曹操是白脸,蒋干是个小花脸,诸如此类。褒贬使得《春秋》的《谷粱传》、《公羊传》,把许多本来不是褒贬的句子,解释为褒贬,甚至做诛心之论。某人并没有那个动机,但《谷粱传》、《公羊传》给它一个动机,再在动机上判定此人在历史上做了或对或错的事。一言之褒,给他一个奖章跟光荣;一言之贬,把他抓到包公的虎头铡、龙头铡上铡一刀。中国史学,不仅拿历史当镜鉴,还把它当作裁判。在中国史学传统内,历史学家是永恒的裁判者,其裁判可永远流传。历史学家有做判断的使命,而且这个判断是依据个人的主观做出来的。

这套做法,到司马迁有一点改变。司马迁写《史记》,不仅是写文化的通史,还要写当时那个时代他一生所体会的事情。《史记》里写了许多非常逼真的人物和他们的性格,从中可看到极好的人物描述,如项羽在垓下之围,眼睛一瞪,大吼一声,“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明明是夸张叙事,人可以倒退几里路,但马绝对不行,非摔跤不可,可是经司马迁这么一写,活灵活现。

另一方面,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依他的判断把人物归为一类一类,刺客是刺客传,游侠是游侠传,做买卖的是货殖传,打仗打得好的是一种传,打得不好的是一种传。同样是做官,有一类官是循吏,有一类官是酷吏。这种分类法,叫类传或列传,不是一个人的传,而是一堆人的传。司马迁开创了二十四史的重要传统,二十四史的列传比个人传要多得多。同时,司马迁的传里常有他的评语――“太史公曰”,后来的二十四史也有赞。这个赞,不一定是赞美,是评语的意思。有评语,就等于断定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价值、地位。也就是说,太史公写当时的事,继承了《春秋》的褒贬,其归类的办法也与中国政治上的谥法有相当大的关系。从周代开始,除了头两个王,每一个王死后,大臣们以其一辈子的所作所为,公决给他一个周什么王,如定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等。谥法和褒贬是分不开的,分类传统和褒贬传统也有互通之处。于是,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都定性了,一类一类,不再是活泼泼的人,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刻板印象。整个二十四史,只有在《史记》和一部分《三国志》里,能看见活泼泼的人,原因是什么?因为事后修史。司马迁修的是当时史,将当时的所见所闻,直接的印象和听闻写下来,这和隔一个朝代、几个皇帝才修史,引用官书资料或收集民间资料拼凑起来是不一样的。今天,因受到中国传统的束缚,很难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传。

文学和传记合并起来,叫“文学传记”或“传记文学”,在那里才看得到接近“活人”的传。台湾有一个杂志叫《传记文学》,凭心而说,几十年《传记文学》里所收的文章,真正把人物写活的很少很少,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把史学的人物传记传统充分建立起来。

二、西方史学更注重私秘材料

倒过来看西方史学。西方史学,论发达和漫长的延续都不如中国史学,但在传记方面,西方史学有几个重要贡献,断断续续地留下了一些传统。希腊的公共生活是靠讲演来表现,因而修昔底德(Thucydides)写的希腊古代历史,是把当时当地的长篇讲演记录下来,在没有录音机、录音笔,也没有照相机的时代,这种文辞的表现把讲演的风采活生生地记录了下来。罗马的普罗塔克(Plutarch),把他认为自古到当时重要的英雄都记录了下来,他部分接受了《荷马史诗》中对特洛伊英雄的描述特色,对人物的身体特征花很大力气去描述。反观中国史书,对人物身体特征的描述就不太像“人”,例如:夏禹重瞳,我问过眼科医生,眼科医生说这是白内障;刘邦隆准高鼻,中国人鼻子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孔子头上扁下去,中间凸一块,可能难产的后果。中国史学家对人物physical condi tion (体貌特征)的真正面貌,描写很少。如果叫中国史学家形容我,他们不忍心用太坏的字眼,但事实上我的外形是很糟糕的。

西方史学这种对人物的描述,到晚近有大转变。心理学家Erik Erikson的两部名著,一部是写马丁・,一部是写甘地,都写得活灵活现。Erik Erikson不只写了上述两本书,但这两部书写得确实非常精彩。Erik Erikson是心理学医生,他用心理学家的方式来分析人物,描写的不是physical feature (体貌特征),而是内心。他特别重视人从不认识自己到认识自己的过程――慢慢进入社会、小学,和其他人来往。他接受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人到十四五岁的春情发动期,此时期性的问题对人的性格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他根据观察,认为认同危机对人的性格有很大改变,而性格影响行为,行为也影响性格。

从Erik Erikson以来,西文的传记文学非常盛行,也确实写得非常好。我们发现写得好的都不是历史学家,而是专业写传记的,比如美国Barbara Tucker写的传记,把人物写得非常生动。这些西方的传记文学家、史学家,多多少少有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大量引用私秘文件:日记、书信、谈话、访问、邻居及亲戚朋友的记载,其中最重要的私秘文件是书信。近代西方史学传记上的篇幅,远超过中国历史中传记所占的比例。西方史学传记所占的位置,甚至与典章制度、事件鼎足而立。典章制度和事件,大都被史学家写成专篇论文,但一般人看历史,无法看专篇论文,要靠历史人物传记作为理解历史的角度。也就是说,一般老百姓的历史理解,是从传记中得来的。假如今天没有金庸,很多人不知道中国西南角上曾经有个大理国;很多人不能理解宋朝不是,而是5个国家同时并存。

12

  • 朱元璋严刑峻法开创中国史上一百多年的廉政时代
TAG: 朱元璋刘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许倬云
经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6-1962)、副研究员(1962-1967)、研究员(1967-1971)、通信研究员(1981-1997)、特聘研究员(1989,1999-2000,2003,2004,2006)。台湾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62-1964)、教授兼系主任(1964-1970)、讲座教授(1984,2006)。匹兹堡大学:Professor(1970-1982),UniversityProfessor(1982-1998),UniversityProfessorEmeritus(1999-).香港中文大学:伟伦教授(1992-1998)、中国研究荣誉教授(1998-2001)。夏威夷大学:JohnBurnsProfessor(1996).杜克大学:SemenProfessor(1998-2001).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教授(2001)。南京大学余纪忠荣誉教...
· 安徽省-六安-舒城县许绍倬
许绍倬(1937~)舒城县城关镇人。1955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名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从事水文地质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1987年起,兼任武汉市22所高等院校联合科技开发实体——黄鹤科技联合开发中心总经理。1992年任地质矿产部教育司副司长。参与编著的全国高校水文地质专业通用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获1991年地矿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与他人合编出版的专著有《中国矿泉与医疗》、《中国天然饮用矿泉水》、《山西省地下热水与饮用天然矿泉水研究》,曾为《少年自然百科辞典》“地理篇”有关地下水条目撰稿。发表过的科研论文有《山西龙子祠泉及郭庄泉地下水系统研究》、《山西地下热水及饮用天然矿泉水研究》、《山西龙子祠泉岩溶水系统研究》、《关于地下水地质作用》、《地台区沉积盆地某些金属矿床成矿的古水文地质分析》、《云南金顶铅...
· 古代天文成就-云的观测和古云图集
云的观测在预报天气中用处很大。这是因为预报天气的时候,重要的在于判断未来晴雨,而雨是从云中下降的。是不是会下雨?下什么样的雨?都和云的情况有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重视云的观测。例如在《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上天同云,雨雪”的话,意思是说:下雪的云,在天空中是均匀一色的。也有把“同云”写为“彤云”,意思是下雪的云,色彩微带红色。在《管子・侈靡篇》中提到:云块比较平坦,雨不会下得很大。下雨的时候如没有供应水分的云伴存,雨下不长,很快雨就会下完。(“云平而雨不甚。无委云,雨则已。”)这个结论只有对云有过仔细观测,并且已经提高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高度,才能得出。在《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篇》中,已经把云按形状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我国民间,很早就有许多有关云的天气谚语,作为观测云和预报天气的依据。例如唐代李肇《国史补》中,就有“暴风之候,有炮车云”的话。炮车云就是雷雨云,...
· 石文倬
石文倬,清朝官员,雍正二年八月——雍正二年十一月甲寅署浙江巡抚
· 朱倬
(1086—1163)南宋福州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汉章。宣和进士。为宜兴簿,县有涝灾,除田租十之九。张浚荐为福建、广东财用所属官。忤秦桧,出为越州教授。桧死后,累迁御史中丞,建议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覆军食,奏稿率焚而不传。绍兴三十年(1160)参知政事,次年,为右相。时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下,他陈战、备、守三策,荐用虞允文、陈俊卿等人。逾年罢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