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的中西兼融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1
转发:0
评论:0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的中西兼融,作者:张岂之/方光华【本文摘自】《中州学刊》(郑州)1999年06期第176~1
作者:张岂之/方光华

【本文摘自】《中州学刊》(郑州)1999年06期第176~179页

【作者简介】张岂之(1927-),男,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方光华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内容提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术提出了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但中西学术到底应该如何融合,当时尚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五四运动学术自由与科学标准的提出,为解决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指明了方向。它促进了中国现代人文学术规范和体系的建立。
【关 键 词】五四运动/中西兼融/中国现代学术


中图分类号:K261.1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术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学术革命的思潮。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都开始对传统学术展开批评,都提出了对新的学术形态的设想。例如梁启超指出原有的以 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学术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只有摒弃帝王中心论的正统观念,形成以国民为核心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使旧学术走出困境。同时,旧学术不注重对历史事实进行归纳,从中很难看出历史演变的规则,而“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活动之现象,而求其公量、公例之所在”(注: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章太炎也认为新的学术必须重视对历史发展线索的把握,必须“熔冶哲理”(注:章太炎《訄书》重刻本《哀清史.附中国通史略例》,《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而中国传统学术对于历史事实内在规则的归纳比较欠缺,即使在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这样的典志著作中,也没有明确揭示历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学术革命的倡导者们反思中国传统学术的种种不足,认为对学术发展的哲学思考不足以及学术方法的自我意识的缺乏,是造成中国传统学术相对落后的主要因素。梁启超指出:“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注: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学术研究者如果没有对人类社会历史比较深刻的洞察,没有深厚的哲学修养,就不能成为优秀的学者,同时就不可能形成有创造性的学术。王国维也说,中国学问长于实践,而西方学术则“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于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不用综括(General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按照他的看法,凡对事物能够运用抽象的思辨、采用综括与分析二法,“求其原因,定其理则”,“使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才取得了学术上的自觉地位。
向西方学术理论和学术方法学习,是20世纪初年学术革命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梁启超译介了亚里士多德、卢梭、孟德斯鸠、边沁、霍布斯、斯宾挪莎、培根、笛卡尔、达尔文等人的思想学说,他甚至指出西方近世与 上古、中古的区别主要是世界观和思维方法的变革。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和笛卡尔的推理演绎法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两个基础,直到康德才“和合两派,成一纯全完备之学问”(注:梁启超《近代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因此,中国学术要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学术,就必须借鉴西方学术理论和学术方法。20世纪初年的中国学术研究,无论是历史学、哲学、文学,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影响,开始了吸收西方学术、改造传统学术的艰辛的历程。
  二、五四时期对中西学术兼融的理论深化
20世纪初年的学术革命思潮,虽然提出了中西学术兼融的时代课题,但中西学术到底应该如何融汇,当时尚不能作出明确的解答。在学术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学术现象,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中国学术现代化的理论课题。从学术的哲学反思来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中国最有影响的西方学术理论是社会进化思想。“进化”一词充斥当时的学术研究著作。但社会进化论毕竟不是现代西方学术的主流,而且随着人们对社会进化理论了解的深入,中国学术界开始意识到它的不足。章太炎在用进化理论创作新编中国通史的过程中,就发现进化理论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历史。1908年他发表《四惑论》,其中就把进化视为主观幻象之一。他开始对中国学术如何吸收西方学术哲学进行反思。他认为任何哲学理论,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能把它们当作是普遍适用的原理。他曾阐释“条例”(理论)与具体历史的关系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中西人欲观的比较与融通看儒学与21世纪
”人欲”(Desire)一词,在宋明理学中与”天理”相对,是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它指人们为满足物欲而产生的追求。在理学中,”人欲”被视为恶之内容,带有贬义。本文借用这一理学概念,泛指哲学史上所说的人的欲望,并且不预先作出与善恶相关的价值判断。人欲观(Ideaofdesire)则是人们对于人的欲望的各种观点和理论。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一方面是从中西文化比较中所产生的,
· 中国画与诗的交融
摘要:传统的中国绘画自发生就与传统诗词结缘,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交融,有“诗画本一律”之论。诗画都属于艺术范畴,诗和画相结合,并不是两种独立形式的交融,它也不能统辖于形式范畴之内,而是艺术精神的一个十分明亮的折射。在文中首先对诗画的关系进行概述,然后详细论述诗画交融的过程。从题画诗的出现到把诗来作为画的题材再到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以及诗画除精神、意境的交融外,在形式上的真正融和。最后做总结性的阐述道出中国诗画艺术精神交融的本来。关键词:中国画;诗;交融我们在欣赏中国画的的时候,经常看到在中国画的空白处,有画家本人或他人在上面题的诗,而诗的内容多是感叹诗的意境,有的诗写的位置在画面上,所以也就成了画的一部分,而与画完整统一起来。对于诗画问题的研究,是中西方艺术家所共同感兴趣的。但是对诗画问题的理解却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艺术家是在尽心竭力地为诗、画寻找界限,和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如黑格尔认为诗有音...
· 中国画与诗的交融
摘要:传统的中国绘画自发生就与传统诗词结缘,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交融,有“诗画本一律”之论。诗画都属于艺术范畴,诗和画相结合,并不是两种独立形式的交融,它也不能统辖于形式范畴之内,而是艺术精神的一个十分明亮的折射。在文中首先对诗画的关系进行概述,然后详细论述诗画交融的过程。从题画诗的出现到把诗来作为画的题材再到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以及诗画除精神、意境的交融外,在形式上的真正融和。最后做总结性的阐述道出中国诗画艺术精神交融的本来。关键词:中国画;诗;交融我们在欣赏中国画的的时候,经常看到在中国画的空白处,有画家本人或他人在上面题的诗,而诗的内容多是感叹诗的意境,有的诗写的位置在画面上,所以也就成了画的一部分,而与画完整统一起来。对于诗画问题的研究,是中西方艺术家所共同感兴趣的。但是对诗画问题的理解却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艺术家是在尽心竭力地为诗、画寻找界限,和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如黑格尔认为诗有音...
· 关于现代主流学术传统的反思
现代主流学术传统,是我对五四之后至80年代末学术遗产的称呼。在我看来,尽管这70年间一直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但其学术理念却从未曾改变,它就是中国学术思维的意识形态化这一元论叙事原则,中国现代学术主流都是根据意识形态这一宏大叙事学来言说的。关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内涵,根据林毓生的看法,意识形态活动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主义”。质言之,中国现代学术主流所表达的主要是与各种政治利益相关的“意见”,而不是学术自身再生产出的知识晶体。中国从来就没有什么纯学术,从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学术理念的传统经学始,到一直被用来教育人们坐冷板凳的乾嘉学派都如此,很多被称为具有实验科学倾向的清代国学大师,晚年也都有从“学术”走向“思想”的迹象。如段玉裁晚年就经常自责,并一再慨叹自己的专门绝业于世无补。中国学术的经世传统到了内忧外患的近现代而更加激烈。如张之洞《劝学篇》开门见山指出“古来世运之明晦”,“其表在政...
· 关于现代主流学术传统的反思
现代主流学术传统,是我对五四之后至80年代末学术遗产的称呼。在我看来,尽管这70年间一直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但其学术理念却从未曾改变,它就是中国学术思维的意识形态化这一元论叙事原则,中国现代学术主流都是根据意识形态这一宏大叙事学来言说的。关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内涵,根据林毓生的看法,意识形态活动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主义”。质言之,中国现代学术主流所表达的主要是与各种政治利益相关的“意见”,而不是学术自身再生产出的知识晶体。中国从来就没有什么纯学术,从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学术理念的传统经学始,到一直被用来教育人们坐冷板凳的乾嘉学派都如此,很多被称为具有实验科学倾向的清代国学大师,晚年也都有从“学术”走向“思想”的迹象。如段玉裁晚年就经常自责,并一再慨叹自己的专门绝业于世无补。中国学术的经世传统到了内忧外患的近现代而更加激烈。如张之洞《劝学篇》开门见山指出“古来世运之明晦”,“其表在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