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前后“甲寅派”考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6
转发:0
评论:0
前后“甲寅派”考,作者:郭双林【本文摘自】《近代史研究》(京)2008年3期第148~155页【作
作者:郭双林

【本文摘自】《近代史研究》(京)2008年3期第148~155页

【作者简介】郭双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 100872)


“甲寅派”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思想文化流派,它因章士钊所办《甲寅》而得名。但章士钊一生创办过三次《甲寅》,即《甲寅》月刊、《甲寅》日刊和《甲寅》周刊。《甲寅》月刊1914年5月10日创刊于日本东京,第4期后因故停刊半年,从第5期起移往上海,出齐10期后因被禁而停刊。《甲寅》日刊于1917年1月28日创刊,每日1号,每号6版,实为日报而非期刊,至6月19日停刊,共出版142号(报纸排号为150号,有误)。《甲寅》周刊创刊于1925年7月18日,发行45期后于1927年4月2日停刊。《甲寅》月刊、日刊和周刊的封面均为隶书的《甲寅》二字,并配以英文“THETIGER”,或许在章士钊看来,这三份刊物的区别只是出版周期的不同,但事实上,其前后思想主张差别极大,参与编撰人员也很不一样。以往史书在涉及“甲寅派”这一概念时,往往各取所需,不作区别。其中以胡适、钱基博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甲寅派”是指《甲寅》月刊时期的章士钊、高一涵、李大钊、李剑农等人,该派主要是个政论文派别。而以梅子、贾植芳等人为代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甲寅派”是指《甲寅》周刊时期的章士钊、瞿宣颖等人,且该派主要是个思想文化派别。很明显,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且都没有注意到《甲寅》日刊时期“甲寅派”的情况。
事实上,“甲寅派”因《甲寅》而得名,而《甲寅》则有所谓前《甲寅》与后《甲寅》之别。前《甲寅》不仅仅指《甲寅》月刊,也应包括《甲寅》日刊,后《甲寅》则指《甲寅》周刊;《甲寅》日刊从来就是一份日报,并未改为周刊。胡适所说的“甲寅派”(即前期“甲寅派”)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流派,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文化流派;它并非形成于《甲寅》月刊时期,而是形成于《甲寅》日刊时期(因此,“前《甲寅》”与前期“甲寅派”的含义有所差异)。梅子、贾植芳等人所说的“甲寅派”(即后期“甲寅派”),固然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派别,但在其作者队伍中,究竟谁属后期“甲寅派”,尚须作进一步的分析。本文即拟对上述观点做一论证。
一、前《甲寅》与后《甲寅》
就目前所知,最早将《甲寅》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可能是陈子展。1930年,他在《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一书中写道:“我们要说这二十年来的‘政论文学’,总不会忘记章士钊的《甲寅杂志》,同样,我们要说这十来年文学革命的最后之劲敌,就该不会忘记章士钊的《甲寅周刊》。”“平心论之,章士钊的‘前甲寅’,使人知道中国文学在‘古文范围以内的革新’,最好的成绩不过如此,为后来的文学革命,暗示一个新的方向,自有其时代上的价值。他的‘后甲寅’,若是仅从文化上文学上种种新的运动而生的流弊,有所指示,有所纠正,未尝没有一二独到之处,可为末流的药石。但他根本想推翻这种种新的生机,新的势力,仍然要维持四千年来君相师儒续续用力恢弘的东西。所以他努力的结果,似乎一方面只能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的奋斗,他的生命最终的光焰;另一方面只能代表无数的学士大夫之流在文字上在学术思想上失去了旧日权威的悲哀,代表无数赶不上时代前进的落伍者思古恋旧的悲哀,为新潮卷没的悲哀。”① 这是笔者见到的最先使用前《甲寅》、后《甲寅》这一对概念的史学著作。需要指出的是,陈子展在这里所说的《甲寅杂志》就是《甲寅》月刊,当时的人包括章士钊本人都用《甲寅杂志》来指称《甲寅》月刊。后来,曹聚仁在谈及章士钊在《甲寅》周刊时期的文学主张时,也曾使用后《甲寅》这一提法。②
我们知道,《甲寅》月刊与《甲寅》周刊不仅编撰队伍不同,思想主张更是相差甚远,因此将《甲寅》月刊与《甲寅》周刊区别开来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需的。问题是,怎么处理《甲寅》日刊?换一句话说,应该把《甲寅》日刊单独划分一个时期呢?还是将其并入前《甲寅》或后《甲寅》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对长期以来围绕《甲寅》日刊存在的一个误传予以澄清。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许多人仍认为,《甲寅》日刊初为日刊,后改为周刊。新出版的白吉庵的《章士钊传》说得更具体,认为章士钊于1917年1月28日在北京恢复《甲寅》日刊,2月17日改为周刊发行。③ 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存的《甲寅》日刊看,该刊1917年1月28日创刊,到6月19日结束,期间虽在编排上存在不少错误,但从来都是每日一号,且在正常情况下,逢周六、周日亦不停刊。另外,《甲寅》日刊创刊后,曾从第3号(1月30日)至第13号(2月9日)连续多日刊发《甲寅》周刊出版预告:“本社除发行《甲寅》日刊外,仍发行《甲寅》周刊,定于阳历二月十日出版。所有议论仍以条陈时弊、朴实说理为主旨。通讯一门,尤所注重,务使全国所怀之感想,均得如量发抒。其文或指陈一时,或阐发一理,抑或论人议政,皆所欢迎……特此宣告。甲寅社启。”2月10日(也就是预告中说的《甲寅》周刊出版日)以后未再见到预告,也未见到《甲寅》周刊出版。《甲寅》日刊于2月17日改为周刊之说更是明显错误,因为根据日刊的排序,当日应为第21号,阴历正月二十六日,星期六。查保存至今的第21号除刊登有各种命令、电报、新闻、广告外,还有李大钊的社论及时评各一篇,高一涵的时评一篇。后人关于《甲寅》日刊改为周刊的误传,很可能是由这则预告引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甲寅
甲寅年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1年称“甲寅年”。以下各个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54,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1,除以12的余数是3,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岁次内均为“甲寅年”:甲寅月天干戊年和癸年,立春到惊蛰的时间段,就是甲寅月:……1978年2月立春到3月惊蛰1983年2月立春到3月惊蛰1988年2月立春到3月惊蛰1993年2月立春到3月惊蛰1998年2月立春到3月惊蛰2003年2月立春到3月惊蛰2008年2月立春到3月惊蛰……甲寅日阳历平年甲寅日以下阳历平年日期都是甲寅日:阳历平年甲寅日阳历闰年甲寅日以下阳历闰年日期都是甲寅日:阳历闰年甲寅日甲寅时天干戊日和癸日,北京时间(UTC+8)3时到5时,就是甲寅时。参考资料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两千年中西历转换
· 兴宁贽公脉派源流考
按:陈氏宗亲网上柳溪陈氏相关文章,发现有以下问题。柳溪派始祖晖公之先世,现争论较大,难下论断。第一种论断为:晖公出自宜都王叔明之后,乃江州义门伯宣公之弟伯党公之后。此说曾为许多柳溪派所公认,成为主流说。但近年来,第二种论断认为:根据《池阳谱》,晖公乃叔明公之堂兄弟伯固公之后,其与义门无关,此说也有不少支持者。第三种论断认为:在江西吉安泰和县,柳溪派长期与义门混居,出于联宗,所以出现了将两系祖源互接现象,如四川简阳谱。据义门陈氏光耀谱及兴宁谱载,贽公为魁公第五子峰公派后裔。又据汀州庄和平县孟一郎后裔谱载:衡公第七子元祯妣赵氏,生二子:兴誉公在东莞,贽公在兴宁。这是近几年来专家学者提出的又一个重要论断。从历史上讲,很可能是由于两系混居,关系亲密所造成的。甚至还有谱干脆将魁公接到柳溪派羽公之下的。其实不管柳溪派始祖源流如何,都不涉及我汀州庄魁公世系问题,因为主要矛头集中在义门始祖伯宣、及柳溪始祖...
· 蕲春骆氏派流考
一、始祖大四公来蕲之前蕲春骆氏,源于上古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公幼子骆,人称公子骆,骆生嵩,人称公孙嵩,嵩以父字为氏,是为骆氏受姓之源。嵩公定居内黄(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传三十三世后,人丁繁衍,遂成望郡,骆氏之内黄郡郡望,即来由于此。三十三世后,育公移居山东青州,生子仁,官至司徒;仁生二子,骆廉、骆骏,迁居浙江金华市义乌北关外长塘岸。骏仕汉,官至会稽太守。传十一世,骆俊官尚书郎,俊子统,仕吴官至建忠将军,封新阳亭侯。至十八世,朝代已进入唐朝,骆宾王膺唐初四杰盛名,始为“武功主簿”,后迁侍御史,因为徐敬业作《讨武紫》,复除临海丞。著有《骆丞集》,清乾隆间,编入四库全书行世。唐书有传。至南宋时,高宗赵构迁都临安,黄河以北的骆姓子孙,不甘作亡国奴,也跟着迁徒到江南,与从汉朝迁来的骆姓融合在一起,使骆姓成为当时浙中大姓。其中涌现出不少人才,计有进士十二人,有尚书、侍郎、御史、节度使,州剌史等共...
· 江西迁出毕士安后裔字派考
宗岩、宗佑、宗文公以前庐陵世系字派考暂无资料,存目.据传江西九江瑞昌毕延良有旧谱,还不得看,后来有得到庐陵古谱者,或可完成。一、宗岩公后裔支系分迁字派祖高纪万,昌世成家,仁文代起,玉树同华。诗书衍庆,孝友嘉祥,科甲联续,显达荣光。按:云阳毕氏在清末合谱,言前面山毕氏“成”之字辈、锛竹坎“重”之字辈同湖北蒲圻迁来的云阳木鱼寨之“运(100世)”之字辈,为同代,前面山这宗世代分别为:祖94,高95,纪96,万97,昌98,世99,成100,家101……而对照毕丁仁发表《毕氏始祖源流》,明显有10代错位之误。《毕氏始祖源流》/说:“本宗一脉,以毕公高为一世祖,至宋已传80代,毕宗岩祖从江西庐陵迁自荆州江陵之赤岸,又十二传至嗣远、庆远祖,再迁至石首,经600余年,至今已播散于公安、监利、华容、澧县、安乡等地,家谱记载从毕公高一世至94世毕世荣,历历在目,一目了然,特别是唐、宋时尤为详细,根据辈份推...
· 福建范氏堃公支派远祖源流考
自近代民国以来,福建范氏堃公(又名坤公、高位公、二郎公、评士公、万九郎公)派下各支远祖源流,大都认为出自唐履冰公世系,但履冰公之后又说法不一,有说是冬芬公世系,有说是冬菁公世系,有说是祖禹公世系,有说是仲淹公世系。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16年冬,江西丰城东安范氏宗祠重建落成典礼,打开尘封多年的世传谱箱时,我发现里面竟完好保存了六套族谱:清道光甲辰岁(1844)修《闽杭泰拔崇仁堂范氏族谱》(简称《道光谱》)、清同治八年(1869)二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简称《同治谱》)、清光绪十六年(1890)三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简称《光绪谱》)、民国元年(1912)四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民国二十年(1932)五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1995年六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其中前四套都是110多年前的清朝老谱。二修、三修、四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的主修是我高祖荣元公,他在三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