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对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从“五四”后期的梁漱溟说起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2
转发:0
评论:0
对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从“五四”后期的梁漱溟说起,作者:陈来【本文摘自】《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年01期第1~5页【作者简
作者:陈来

【本文摘自】《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年01期第1~5页

【作者简介】陈来(1952—),男,浙江温州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思想、文化的研究。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内容提要】五四精神并非仅仅体现为反传统,而应归结为五四文化转型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推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所共有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批判精神。“五四”后期的梁漱溟就已经跳出文化问题上欧化与东化之争的圈子,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中、西、印文化间的关系,也实际是处理世界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步入“新时代”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
【关 键 词】新文化运动/五四精神/梁漱溟/文化多元论/文化认同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 (2000)01—0001—05
历史证明,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功绩和历史意义是无可争辩的。然而,对“五四”的重新思考没有必要不断地重复已成定论的结论,而应当致力于结合每个时代的特殊处境,挖掘和诠释“五四”不同方面的意义。同时,应在与历史事件不断拉长的时间距离中,摆脱贴近事件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以大历史的眼光平心地审视其全貌;更应在时间的前进中积累思想的进步,而不要每一次都在转了一圈之后重新回到起点。
  一
可以把梁漱溟作为一个例子来作说明。30年代一个进步的学者曾经说:“在此西洋新思想新文化澎湃潮流中,忽起反动的思想,反对西洋文化,崇拜中国固有文化,那就是梁漱溟先生了。”甚至认为梁漱溟是“反对科学与民主政治”,其思想“仍然是中国农业宗法封建思想”。①其实梁漱溟还在陈独秀之前就已经认识到西方近代文化的特长在民主和科学,他认为“所有西方化的特长都尽于此。我对这两样东西完全承认。所以我的提倡东方文化与旧头脑的拒绝西方化不同。”②他明确申明自己虽然“提倡东方文化”,但不是“拒绝西方文化”,更不是“反对西方文化”。
梁漱溟把中国的政治生活概括为“有权的无限有权,无权的无限无权”。同时,他把西方政治生活的原则概括为“公众的事大家都有参与作主的权,个人的事大家都无过问的权”,体现了他对西方的民主精神的发自内心的赞扬和充分肯定。基于这种看法,梁漱溟认为对中国人的传统政治意识加以改造,是非常急迫的事情。他指出,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来,政治上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民在此种西方化政治制度下仍旧保持在东方化的政治制度底下所抱的态度。东方化的态度,根本上与西方化刺谬,此种态度不改,西方化政治制度绝对不会安设上去。”③
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中国人只是想把“科学与民主”这两样东西引进来,而他则认为在这两样东西后面还有更本质的东西。他说:“要知道这只是西方化逐渐开发出来的面目,而非他所从来的路向。我们要去学他,虽然不一定照他原路走一遍,但却要持他那路向走才行,否则单学他的面目绝学不来的。并且要知道西方化之所以为西方化在彼不在此。不能以如此的面目为西方化,要以如彼的路向为西方化。”④这就是说,科学与民主还是属于西方文化的“面目”,而不是“路向”。“此”指面目,“彼”指路向。他强调,西方文化之所以为西方文化者不在其“面目”,而在其“路向”。这“路向”才是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东西。从这里也就产生了他的文化哲学。
梁漱溟所发展出的与当时欧化派不同的文化观,是一种对中、西、印三种文化都可以有所肯定的文化观。他把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置于时间坐标的“现在”时段,而把对中国、印度文化的肯定移置到时间坐标的“未来”时段。简单地说,在他看来,世界文化正在发生趋向社会主义的大变化,变化的趋势是,在“现在”,世界都应学习西方,走第一路向;而在“最近的未来”,世界将转向第二路向,即以前中国文化所体现的路向;到了“未来”,世界将转到第三路向,也就是以前印度文化所体现的路向。在这样一种时间的维度里,他使得中国与印度文化价值仍能获得肯定,而不像激进的欧化派想做的那样,把中国与印度文化的价值在西方化的潮流中永远送回历史的博物馆。此外,除了这种“时间”的处理方式,梁漱溟还采用一种“空间”的方式来安顿中国文化的位置。他与西化派一样批评、否定中国古代在“文明”方面的落后,如器物、制度、学术等,但不认为中国文化的“人生态度”是落后的,而认为人生态度是无所谓进步与落后的。事实上,他所谓未来中国文化的复兴,根本不是指器物、制度、学术,而是仅指人生态度的“路向”而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
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一向颇为重视丧葬。凭吊死者慰问生者,也当然是中国人社会交际的重要活动。基督教社会的葬礼上,宗教仪式被最为看重,与之相比,中国人的葬礼上,最被看重的倒是俗世间亲友的拜祭是否隆重和真诚。其中,挽联则是中华民族吊死问生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古代士人家庭若“当大事”,子孙特别在乎亲友的挽联。有名望的人所送的挽联,往往一字之褒,荣于华衮。而那些名挽联,则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哪怕死者墓木成拱,世道变幻如云。写挽联,需要写作者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能掌握对仗、声韵等汉字的基本知识。但这远远不够,写出好的挽联,需要才华,更需要对人情世故的了解。能够恭维死者恰当而不过分,表达情感真诚而不越位,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清季名臣曾国藩是挽联高手,他在生前特别爱给人做挽联。28岁时他中进士,点翰林,一直在京师做官直到42岁回家奔母丧,逢太平军起事开始书生将兵。做京官除公务外,有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交友、写作。曾...
· 营养从“头”说起
营养从“头”说起由查字典科普知识资料整理如今,嚼食鸡头鸭头、品尝鱼头汤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食客青睐。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仅味道鲜美,肉质滑嫩,还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成分。那么,怎样吃“头”才能吃出健康呢?健脑美容又补钙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鸡鸭鱼等动物大脑富含的磷脂可以营养人的脑神经细胞,具有维持、改善和提高思维记忆等健脑作用。鱼脑中还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这两种物质除了对大脑细胞具有营养作用外,还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的作用。鸡鸭鱼头部富含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头面部肌肉、动物表皮、鸡冠等部位。特别是鱼皮中胶原蛋白含量较高,对修补机体组织、抗衰老、美容皮肤十分有益。此外,鸡鸭头骨骨质较薄,经加工烹调,容易咀嚼,有利于补充矿物质钙。鸡鸭鱼头还有药用价值,如鸭头能治面赤、喘息、小便短忽等症。鱼头熬汤鸡鸭腌制鱼头多加工为汤羹类,吃鱼喝汤。鸡头、鸭头可以盐为主,配以其...
· 我对农姓的一点思考
我对农姓的一点思考有天我在书店看本关于姓氏的介绍,特意翻到农氏的名人介绍里看,却见写着:“农氏也为一历史悠久的姓氏,但我们翻遍典籍也找不到名人。其子孙繁而不旺,实在可惜。”于是我又翻了几本姓氏介绍的书籍,至多也就写个侬智高,或名不见经转的什么举人.我郁闷啊,同胞们代代繁衍了几千年,怎么就出不了个响当当的名人!其他再小的姓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能产几个个把名人啊.看着其它姓的名人排了好几排,而自己的却一个人也没有,心中很不是滋味。记得初中的同桌姓李,他常捧着历史课本侮辱我们农氏,说自己李姓名人如何如何.我在一旁无话可说.在省外读书,说到自己的姓,有些人有种异样的眼光.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我们都是低能的遗传吗?是我们生活的区域产生不了人物吗?是我们人数少而无法量变到质变吗?肯定不是!!相信,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思想意识"与"大时代"的越来越广泛和紧密的结合.将来终会产生出农氏名人的!我们应该把...
· 历史的平衡与选择——对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反思
作者:贾振勇【本文摘自】《《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第48~53页【英文标题】TheBalanceandSelectionofHistory——PonderingovertheCulturalConservatisminMay4thPeriodJIAZhen-yong(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Department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作者简介】贾振勇(1970-),男,山东滨州人,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齐鲁文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新文化主流派,同属掌握了现代知识话语权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的论争基本奠定了新文化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场景,构成了五四文化思想系统最重要的对立互补两极。其最主要分歧在...
· 从韦氏宗祠说起
壹从屏南县城进入忠洋村的水泥路右边,一座门庭高广的大厦,格外引人注目。石砌的墙面上,四个圆形的柱础,连着四根巨大的柱子直抵房檐,它们带着柱上赫然醒目的红底黑字之联,一下子不可阻挡地进入来人的视野。三扇门,每个门各有对联,正中央的门顶上还有“韦氏宗祠”四个黑底金色大字。在屏南乡村的诸多祠堂中,这座宗祠可以算得上少有的“庄严气派”之一了。但你可知道?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气派与宏伟,是韦家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倾注了几代韦家人的心血。韦氏宗祠外观始建时间不详的韦氏宗祠,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在原址上重修,原来规模狭小的宗祠,被扩建为有大小两厅、且有戏台的土木结构建筑。在康熙二十四年(1686),又在祠堂外围做了一些小修建。1971年清明节的火灾,使得韦氏家族在时隔三百年之后,又一次捐资重修祠堂。这次重修从1975年开始,费时两年,1977年落成。正门上“韦氏宗祠”四字,原为清朝五品顶戴韦子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