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0
转发:0
评论:0
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作者:于兴卫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三十一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
作者:于兴卫

1919年7月, 胡适在《每周评论》三十一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以来,这场争论被史学界视为胡适向马克思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其实质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两大敌对思想体系间的斗争。而近年来,有的学者却又否认它是一场“政治论战”,认为只是一场“平等的学术讨论”。然而,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呢?我们应该从历史的事实中去寻求答案。
应该讲,单纯将这场争论看作是以李大钊为首的马克思主义与以胡适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两大敌对思想体系间的斗争,的确对历史有许多夸张之处。但若否定它“政治论战”的性质,转而认为这是一场“学术讨论”,也是失之偏颇的。这场争论其他方面暂且不讲,它本身作为一场政治论战却是一个毋庸质疑的事实。
首先,联系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从论战双方代表人物胡适和李大钊的情况看,很难推出这是一场学术讨论的结果。其次,从胡适与李大钊所争论的焦点和内容看,显然并非是无关紧要的学术问题,而是事关“中国改造”这一当时最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再次,从这场争论的后果看,在学术界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但它却对以后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及两人政治道路的选择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场对现代中国政治进程的发展曾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论战,却被一些人认为是平等的学术讨论。这不可能仅仅是偶然的缘故,因为这种说法并非无凭无据:一是胡适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中只谈了“研究问题”,并寻找人们不愿研究问题的原因,其落脚点在“研究”二字。二是论战双方都表现出宽容的态度,并不见后来政治论战中那种十足的火药味儿和你死我活的激烈交锋。这次论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扑朔迷离的情况呢?应该讲,这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
第一,源于他们的个人身份及介入政治的方式不同。自近代以来,站立在时代前面的知识领袖们,面对日益深重的国家和民族危机,除极少数能超然学术之中外,绝大多数都情愿或不情愿以各种方式介入了政治。其介入的方式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三种:学术救国、干政、直接参与。胡适和李大钊介入政治的方式以此划分显然是不同的:胡适和李大钊介入政治的方式以此划分显然是不同的:胡适学术救国和干政两者兼而有之;李大钊所选择的则是直接参与。
第二,以李大钊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之间当时并不是处在完全敌对的位置上,而且还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合。
第三,当时社会上各种“思想自由”空气的感染,也使这场论战少了许多火药味儿。对待胡适这样一个经历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其历史,尤其是这一段的历史更不能简单地否定了事,而应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首先,胡适指出的“空谈主义”问题的确是当时思想界一大顽症,并非无的放矢;而且“谈主义”本身也避不开“研究问题”。从这一点讲,胡适应该予以一定的肯定。其次,胡适在当时大力宣传和提倡实验主义对反封建斗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这一点作为一个历史工作者应具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全盘否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也论五四时期的“全盘化反传统”与“过激主义”
作者:毕春丽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前期的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的思想启蒙运动发展到后期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一直被目为“过激主义”、“全盘化反传统”。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全盘化反传统”和“过激主义”的论调予以评析廓清。(一)任何一种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新思想,总是作为传统文化中阻碍社会前进的旧思想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总是被旧势力视为异端邪说,从欧洲的宗教革命、文艺复兴,到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莫不如此。(二)“我们为什么要革命?”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采取激进的方式去改造社会?陈独秀对此回答说:“是因为现社会底制度和分子不良,用和平的方法改革不了,才取革命的手段。革命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除旧布新才是目的。”(《随感录——革命与作乱》,《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9月)当年,中国人民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勾结起来的强权统治,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虽有改造社会的本能要求,...
· 五四时期进化论的变迁与文化保守主义
作者:刘黎红【本文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4期第137~140页【作者简介】刘黎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一进化论是19世纪人类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之一,它“放出烈日一般的强光,照着思想界,登时改变了颜色,许多观念,都换了样式了”(注:周建人:《达尔文主义》,《新青年》第8卷第5号。)。以赫胥黎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在不同程度上把“物竞天择”的有机界进化规律应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现象,带来了人类历史观的大变革。在近代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形势下,严复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所震撼,遂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择要翻译,并与1898年2月结集为《天演论》出版。但在以下两个方面,严复并不同意赫胥黎的观点。第一,赫胥黎把竞争看做的根源,认为太平盛世是不存在的,“天下之生”的生存状态是“一治而一乱”,“周而复始,循若无端”,而且人天生有“欲”有“私”,所以“以天演言之,则善固演也...
· 五四时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作者:元青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并非自“五四”开始,也非杜威来华和杜门第子的鼓吹发其端。但杜威实用主义作为一股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潮的兴起,则是在五四前后,其标志如下:第一,杜威来华前后,知识界集中涌现了一批介绍宣传杜威教育学说的文章。第二,杜威来华后的巡回讲学以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推向高潮。第三,杜威的教育著作在五四后的几年中有多种被译成中文,广为流行。第四,杜威教育学说在五四前后开始进入中国学校讲坛,为更多的青年学子所熟悉。杜威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不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播,满足了当时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其次,中国当时存在着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得以流传的思想基础。再次,这一时期中美文化交流,特别是教育交流的繁荣为杜威思想的传播铺平了道路。最后,中国教育界于五四前后逐步形成的数量可观、结构较合理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 历史的平衡与选择——对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反思
作者:贾振勇【本文摘自】《《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第48~53页【英文标题】TheBalanceandSelectionofHistory——PonderingovertheCulturalConservatisminMay4thPeriodJIAZhen-yong(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Department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作者简介】贾振勇(1970-),男,山东滨州人,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齐鲁文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新文化主流派,同属掌握了现代知识话语权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的论争基本奠定了新文化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场景,构成了五四文化思想系统最重要的对立互补两极。其最主要分歧在...
· 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
作者:高力克【本文摘自】《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02期第103~107页【英文标题】EnlightenerandPatriot:ApprovaloftheIntelligentsiaintheMay4thMovementGAOLi-ke(InternationalCultureSchool,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China)【作者简介】高力克,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浙江杭州310027)【内容提要】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想的框架中处理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他们所信奉的公民爱国主义,以民主主义诠释民族主义,以民族的政治认同代替民族的前政治的族裔和文化认同。这种建基于民主公民国家的公民爱国主义,表达了民国初年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理念。同时,五四知识分子都是世界主义的信奉者,他们追求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启蒙理想。五四后,陈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