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两种科学活动及其意义
五四时期的两种科学活动及其意义,作者:徐辉【本文摘自】《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04期第48~55页【作
作者:徐辉
【本文摘自】《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04期第48~55页
【作者简介】徐辉 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中国科学体制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起步。与近代英法两国科学体制化时期的情况相类似,五四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以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为主体的科学活动:科学家的科学活动和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两种科学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中国现代科学史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 键 词】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体制化/科学活动
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类社会活动的中国科学活动,并对某些有关的评价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科学体制化与两种科学活动
欧洲文艺复兴后,以哥白尼《天体运行》的发表(1543年)为标志,诞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科学活动在社会中得到了承认,并逐渐受到重视。作为一种新型社会角色的科学家,他们之间的学术联系和交流也逐步加强,以至发展到建立相应的组织,确立一定的制度,形成科学共同体。这个过程就是科学体制化。从科学体制化最成功并且最典型的英、法两国的情况看,在科学体制化时期,都存在着以科学为中心的两种社会活动,即科学家的科学活动和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前者包括科学建制(组织)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科学教育活动等内容,是科学体制化的实质性活动;后者则包括推崇科学、提倡科学方法的宣传和研究活动,以及一些上层人士利用权力和地位为推进科学体制化所进行的社会活动。这种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不仅为科学体制化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而且往往还有更为广泛的宗教、社会或政治的目的。
1.科学体制化的两种模式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科学史家普遍看作是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里,英国社会在经历了一系列思想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变革的同时,科学研究也成就斐然,出现了像牛顿、哈维、波义耳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英国成为当时欧洲自然科学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与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的合流。这两类科学活动的合流导致了从1645年起“弗兰西斯.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的一个非正式社团……每周在伦敦聚会讨论自然问题。”(注: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0~71页。)参加者们把这种聚会称为“新哲学或实验哲学”活动,波义耳曾把它称为“无形学院”。(注:参见刘珺珺:《科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页。)正是这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密切合作,才使皇家学会得以诞生。皇家学会会员并非清一色的科学家,也有人文学者。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与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共同在英国科学体制化乃至整个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国在1666年成立了巴黎科学院。在这之前,也存在过像英国那样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组成的学术性聚会活动,他们为创设科学研究团体进行宣传和组织,笛卡儿、伽桑狄、帕斯卡等著名学者都是这类活动的参与者。但是,法国科学院正式成立时,人文学者完全被排除在科学院之外。这样,在法国科学体制化初期,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与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就被政治权力隔离了。其后果,一方面是法国科学院以其由国家供养专职科学家,并把科学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的特点,树立了一种与私人学术团体的英国皇家学会不同的科学体制化模式,这种模式对后来德、俄等国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是促使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向社会方面转化,最后演变成了18世纪弘扬科学精神和民主理念的启蒙运动。
英、法两国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体制化最早、最成功的典型,建立了科学体制化的两种模式。在这两种模式的形成过程中,都出现以科学家为主体的和以人文学者为主体的两种科学活动。
2.中国科学体制化时期的科学活动
在中国,最早充当科学家这一社会角色的,是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学成归国的理工科留学生。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他们以现代科技为专业或职业。虽然洋务运动中就出现了以科技为职业的近代科学家,如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但此辈主要是从事译介西方科技或会通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工作。二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活动是与科学体制化联系在一起的。自1909年创建中国地学会起,各种学会如中华工程师学会(1912年)、中国科学社(1915年)、中华医学会(1915年)、中华农学会(1917年)、中国心理学会(1921年)、中国化工学会(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1922年)、中国气象学会(1924年)等等陆续成立。学会的组织者和主要成员,一般都是留学生,活动也都较为规范、持久。这些学会有别于戊戌变法期间一轰而起又一轰而散的诸多学会。在这批学会中,最为突出的是其中唯一的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该团体的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科学之发达”,其组织“是以英国的皇家学会为楷模的。即:除介绍科学之外,它注重实行科学研究,并为民众公益事业服务。”(注: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5页。)中国科学社在五四时期的科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本文摘自】《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04期第48~55页
【作者简介】徐辉 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中国科学体制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起步。与近代英法两国科学体制化时期的情况相类似,五四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以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为主体的科学活动:科学家的科学活动和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两种科学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中国现代科学史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 键 词】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体制化/科学活动
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类社会活动的中国科学活动,并对某些有关的评价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科学体制化与两种科学活动
欧洲文艺复兴后,以哥白尼《天体运行》的发表(1543年)为标志,诞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科学活动在社会中得到了承认,并逐渐受到重视。作为一种新型社会角色的科学家,他们之间的学术联系和交流也逐步加强,以至发展到建立相应的组织,确立一定的制度,形成科学共同体。这个过程就是科学体制化。从科学体制化最成功并且最典型的英、法两国的情况看,在科学体制化时期,都存在着以科学为中心的两种社会活动,即科学家的科学活动和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前者包括科学建制(组织)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科学教育活动等内容,是科学体制化的实质性活动;后者则包括推崇科学、提倡科学方法的宣传和研究活动,以及一些上层人士利用权力和地位为推进科学体制化所进行的社会活动。这种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不仅为科学体制化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而且往往还有更为广泛的宗教、社会或政治的目的。
1.科学体制化的两种模式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科学史家普遍看作是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里,英国社会在经历了一系列思想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变革的同时,科学研究也成就斐然,出现了像牛顿、哈维、波义耳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英国成为当时欧洲自然科学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与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的合流。这两类科学活动的合流导致了从1645年起“弗兰西斯.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的一个非正式社团……每周在伦敦聚会讨论自然问题。”(注: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0~71页。)参加者们把这种聚会称为“新哲学或实验哲学”活动,波义耳曾把它称为“无形学院”。(注:参见刘珺珺:《科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页。)正是这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密切合作,才使皇家学会得以诞生。皇家学会会员并非清一色的科学家,也有人文学者。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与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共同在英国科学体制化乃至整个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国在1666年成立了巴黎科学院。在这之前,也存在过像英国那样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组成的学术性聚会活动,他们为创设科学研究团体进行宣传和组织,笛卡儿、伽桑狄、帕斯卡等著名学者都是这类活动的参与者。但是,法国科学院正式成立时,人文学者完全被排除在科学院之外。这样,在法国科学体制化初期,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与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就被政治权力隔离了。其后果,一方面是法国科学院以其由国家供养专职科学家,并把科学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的特点,树立了一种与私人学术团体的英国皇家学会不同的科学体制化模式,这种模式对后来德、俄等国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是促使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向社会方面转化,最后演变成了18世纪弘扬科学精神和民主理念的启蒙运动。
英、法两国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体制化最早、最成功的典型,建立了科学体制化的两种模式。在这两种模式的形成过程中,都出现以科学家为主体的和以人文学者为主体的两种科学活动。
2.中国科学体制化时期的科学活动
在中国,最早充当科学家这一社会角色的,是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学成归国的理工科留学生。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他们以现代科技为专业或职业。虽然洋务运动中就出现了以科技为职业的近代科学家,如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但此辈主要是从事译介西方科技或会通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工作。二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活动是与科学体制化联系在一起的。自1909年创建中国地学会起,各种学会如中华工程师学会(1912年)、中国科学社(1915年)、中华医学会(1915年)、中华农学会(1917年)、中国心理学会(1921年)、中国化工学会(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1922年)、中国气象学会(1924年)等等陆续成立。学会的组织者和主要成员,一般都是留学生,活动也都较为规范、持久。这些学会有别于戊戌变法期间一轰而起又一轰而散的诸多学会。在这批学会中,最为突出的是其中唯一的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该团体的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科学之发达”,其组织“是以英国的皇家学会为楷模的。即:除介绍科学之外,它注重实行科学研究,并为民众公益事业服务。”(注: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5页。)中国科学社在五四时期的科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哈维
哈维尔·埃尔南德斯·克雷乌斯(XavierHernándezCreus,1980年1月25日-),通常称作哈维(Xavi),是一名西班牙足球运动员,世界足坛最佳西班牙巨星之一。司职中场,出身巴塞罗那的拉玛西亚青训营,出道后效力西甲球队巴塞罗那17个赛季,是联赛球队及国家队的中场大脑,巴塞罗那目前出阵纪录的保持者,同时也是巴萨历史上冠军头衔最多的球员,并曾出任队长一职。现时效力卡塔尔星级足球联赛球队阿尔萨德。哈维亦作为主力为西班牙国家队夺得了2008年欧洲杯,2010年世界杯,2012年欧洲国家杯冠军。哈维于2009年、2010年及2011年,连续三年入选世界足球先生(2010年与金球奖合并)前三名,均名列第三。北京时间2014年8月5日,西班牙国脚哈维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宣布正式退出国家队,他为西班牙队效力14年,共出场133次,攻入12球。哈维以强大的组织力、丰富的创造力及手术刀般精准锐利
相关族谱
桂林哈氏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代郡卫氏书事活动及其意义
代郡卫氏书事活动及其意义□殷宪仕灯鸫笸古代书法,最早要说到“代郡卫氏”。据史载,汉明帝时候,有一个叫卫的士人“以儒学自代郡征”,目的地是洛阳,但走到安邑(现在的夏县)就病死了。朝廷便“诏赐所亡地葬之”,于是这一支代郡卫氏变成了河东卫氏。河东卫氏传到三国曹魏时,出了一对做大官的父子卫觊、卫。西晋武帝时拓跋鲜卑初据匈奴故地后,卫以征北大将军的身分征讨拓跋力微,北留的代郡卫氏卫操、卫雄叔侄就在他的帐下做牙门将之类的武官。卫觊、卫是魏晋的大书法家。卫之子卫恒、侄女卫铄(卫夫人,王羲之老师)都是著名书法家。留代的卫操叔侄既承家学,又与卫、卫恒共处,书法也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后来卫操、卫雄带着宗族乡亲北归拓跋代,做了左右辅相,他们力劝拓跋猗⑩⒙(史称桓穆二帝)兄弟与晋和好,并与晋朝两任并州刺史司马腾和刘琨联手击退山西西部的匈奴刘汉和晋东南的羯人石赵。拓跋氏被封为代公、代王。代郡卫氏也把汉族先进的文化带到...
· 创建新范式:五四时期学术转型的特征及意义
作者:朱汉国【本文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02期第50~57页【作者简介】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男,教授【内容提要】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的加剧、新学堂的开办和以思想启蒙为特征的新文化运动的展开,五四时期的中国学术,无论是精神、旨趣,还是方法、语体、文体,都处在扬弃旧范式,创建新范式的转型阶段。五四时期新学术范式的创建,迈开了建设中国现代学术的步伐,其成就,影响了几代学人。【关键词】新范式/学术转型/学术建设中图分类号:K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09(1999)02-0050-08当代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把科学革命解析为以新范式取代旧范式[1]。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摒弃旧范式,创建新范式的过程。科学史的分期也常常是以范式的革命性突破为里程碑的。库恩的“范...
· “汲冢学”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意义
在汲冢中发现的用竹简写成的重要典籍,被后人总称为“汲冢书”。简而言之,研究汲冢中所发现的文化典籍与文物,去伪存真,使其接近于客观事实,并为新时期学术研究和新旅游文化服务的学问,统称为“汲冢学”。二十世纪以来,史学界把《汲冢书》与西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论语》等,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敦煌发现的藏经洞,称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著名学者王国维、陈梦家、夏鼐、郭宝钧、朱右曾、朱希祖、范祥雍、李学勤等人曾经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汲冢书”具有广阔的学术空间,值得认真研究。认真审视“汲冢书”从历史到近、现代的研究脉络,可以看出,以“汲冢书”内容以及涉及中国古代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古代文学、民俗学等学术交叉领域的“汲冢学”已经初步形成,系统研究和分类探讨的客观局面正在逐渐展开。在目前情况下,研究“汲冢学”应该先重点探讨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即“汲冢”本身,很重要的是“汲冢...
· 五四时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作者:元青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并非自“五四”开始,也非杜威来华和杜门第子的鼓吹发其端。但杜威实用主义作为一股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潮的兴起,则是在五四前后,其标志如下:第一,杜威来华前后,知识界集中涌现了一批介绍宣传杜威教育学说的文章。第二,杜威来华后的巡回讲学以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推向高潮。第三,杜威的教育著作在五四后的几年中有多种被译成中文,广为流行。第四,杜威教育学说在五四前后开始进入中国学校讲坛,为更多的青年学子所熟悉。杜威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不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播,满足了当时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其次,中国当时存在着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得以流传的思想基础。再次,这一时期中美文化交流,特别是教育交流的繁荣为杜威思想的传播铺平了道路。最后,中国教育界于五四前后逐步形成的数量可观、结构较合理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 堂号的来历及其意义
堂号的来历及其意义堂号的来历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例如:赵姓的“半部堂”,出自北宋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的典故。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谢姓的“东山堂”,出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典故。谢安,字安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淡薄名利,隐居会稽东山。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辞别东山,出任宰相。指挥淝水之战大获全胜,继又北伐,收复青、兖、徐、豫等州;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谢安。刘姓的堂号“蒲编堂”,典出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家居涿县,幼年丧父,贫苦无依,和母亲一起织席卖草鞋为生。起事后,常被蔑称为“织席贩屦小儿”。刘备称帝后,常思其母编织蒲席之苦,茶饭无味。刘姓后人遂以“蒲编”为堂名,以告诫子孙勿忘祖先创业之艰辛,以简朴勤奋为本。杨姓的“四知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