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1
转发:0
评论:0
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作者:高力克【本文摘自】《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02期第103~107
作者:高力克

【本文摘自】《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02期第103~107页

【英文标题】Enlightener and Patriot: Approval of the Intelligentsia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GAO Li-ke
( International Culture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 China)

【作者简介】高力克,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0027)

【内容提要】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想的框架中处理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他们所信奉的公民爱国主义,以民主主义诠释民族主义,以民族的政治认同代替民族的前政治的族裔和文化认同。这种建基于民主公民国家的公民爱国主义,表达了民国初年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理念。同时,五四知识分子都是世界主义的信奉者,他们追求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启蒙理想。五四后,陈独秀等启蒙知识领袖并没有转变为民族主义者,他们即使疏离了个人主义,也没放弃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理想。而五四的世界主义也是启蒙知识分子转而接受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媒介。
In the frame of enlightening thought the intelligentsia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handled self-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questions. The citizen patriotism they believed in was to explain nationalism by means of democratism, by use of the national politic identity to replace national pre-politic clan and cultural identity. Such citizen patriotism based on the democratic citizen country expressed a kind of national idea held by the enlightening intelligentsia in the early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same time, the intelligentsia in 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were all the believers of cosmopolitanism and sought the enlightening ideal of humanism and great harmony world. After the Movement, the enlightening leaders such as Chen Duxiu, did not turn into nationalists, even they kept apart and left individualism, they didn' t give up the ideal of humanism and cosmopolitanism. The cosmopolitanism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was the important thought medium by which the enlightening intelligentsia turned to accept socialism.
【日 期】2005-10-25

【关 键 词】五四运动/知识分子/启蒙/爱国者/民主主义/世界主义The May 4th Movement/intelligentsia/patriot/democratism/cosmopolitanism


中图分类号:K26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6)02-0103-05
五四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启蒙时代。其间,民国失败的秩序危机、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意义危机和外患日亟的民族危机联翩而至。民初以来,中国一直笼罩在袁世凯专制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霾之下。1915年春夏,日本提出对华“二十一条”,袁世凯背叛民国而登基称帝。此与民族双重危机,构成了《青年杂志》出世的严峻历史背景。在此危机中的启蒙时代,新文化运动面临着和主权的双重挑战,此即中国现代性特有的“启蒙”与“救亡”问题。信奉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启蒙者如何回应民族危机和民族主义的挑战,在新文化的现代价值观中如何处理个人、国家和人类的认同问题,是一个饶有意义的思想史问题。
一、个人与国家:公民民族主义
如果说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主旋律是崇尚个和主体自由的个人主义,那么这种个人主义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潮。其时,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尼采式贵族个人主义、易卜生式个性主义、泡尔生式精神个人主义和斯蒂纳式无政府个人主义风行知识界,各种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汇成了新文化运动之个的新思潮。陈独秀“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的伦理革命命题,其表征“人的发现”和自我的觉醒的启蒙精神,预示着现代中国以精神个体代替家族成员的人格转型。
另一方面,五四又是一个充满民族危机的时代,抵抗列强侵略的民族救亡始终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动力和思想主题。这也是中国启蒙不同于欧洲启蒙运动之特性。投身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既是追求个的启蒙者,又是抵抗外敌侵略的爱国者。他们面临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双重挑战。
新文化领袖陈独秀早年曾参与组织安徽爱国社,投身反帝宣传活动。但是,对于追求自由民主的陈独秀等五四启蒙知识分子来说,其民族主义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启蒙价值的公民民族主义或公民爱国主义,而不是族裔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一般而言,公民民族主义主要以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为认同的基础,而族裔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则分别以共同的族群、文化、历史为认同的基础。尽管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在现实中诸种民族主义往往多有交叉融会[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作者:于兴卫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三十一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以来,这场争论被史学界视为胡适向马克思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其实质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两大敌对思想体系间的斗争。而近年来,有的学者却又否认它是一场“政治论战”,认为只是一场“平等的学术讨论”。然而,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呢?我们应该从历史的事实中去寻求答案。应该讲,单纯将这场争论看作是以李大钊为首的马克思主义与以胡适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两大敌对思想体系间的斗争,的确对历史有许多夸张之处。但若否定它“政治论战”的性质,转而认为这是一场“学术讨论”,也是失之偏颇的。这场争论其他方面暂且不讲,它本身作为一场政治论战却是一个毋庸质疑的事实。首先,联系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从论战双方代表人物胡适和李大钊的情况看,很难推出这是一场学...
· 德布雷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
二十世纪的法国,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不但影响了西方世界,而且对中国也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以罗列出一长串名单:萨特、马尔罗、罗布-格里耶、巴尔特、福柯、德里达、德勒兹、拉康、利科、布尔迪厄、托多洛夫、克里斯蒂娃……等等。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对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不同的作用。这里,我打算选择一个目前在中国可能不知名、尚未被关注的法国作家德布雷(RegisDebray)作为一个论题。德布雷的《教师,作家,名流:现代法国知识分子》(Teachers,Writers,Celebrities:TheIntellectualsinModernFrance,London:NewLeftBooks,1979)在西方学术界是一本重要的讨论知识分子的论著。我所以选择他作为论题,旨在通过他的理论视野来透视中国知识分子问题。在汗牛充栋讨论知识分子的著述中,德布雷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用萨义德的话来说,他是一...
· 爱国者
用辞1768年后,对英国法规的批评者自称为辉格党,将自己与同样支持相同殖民地政策的英国辉格党成员相对应(包括了激进辉格党和爱国辉格党)。牛津英语词典中“爱国者”的第三个定义是“积极抵抗占领他/她祖国的敌军的人;一个抵抗运动的成员,自由斗士。最初用于指美国独立战争中抵抗和与英国战斗的人。”此词最早的使用是1773年一封来自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信。在当时的英国,“爱国者”含有负面含义,塞缪尔·约翰逊说,此词被用来攻击“一个参与结党闹事干扰政府的人。”仍然忠于国王的殖民地人民称他们自己为保皇党,“托利派”,或者“国王的人”。影响许多爱国者在1775年之前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如自由之子。当今美国所指的爱国者中最突出的领导者为美国开国元勋。爱国者们来自许多不同的背景。爱国者群体中最活跃的当属受到良好教育和相当富有的人。然而,没有一般民众的支持,如农民,律师,商人,女裁缝,主妇,店主,牧师,独立斗争将会失...
·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全盘反传统问题——兼与林毓生先生商榷
作者:李良玉【本文摘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1999年02期第5~14页【作者简介】李良玉,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210093)【内容提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戊戌以来文化演进的延续,又在历史内容、社会主体和实践效果方面具有文化复兴的更高价值。对袁世凯政权的批判、文化革新的远大目标、道德现代化的趋向和五四新传统的形成,是五四启蒙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八十年代以来之低估五四的“全盘反传统主义”的论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五四学人的思想实际上,都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证明。【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问题/陈独秀一“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二是指五四爱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知识界以《新青年》杂志为旗帜,以民主与科学为宗旨的文化革新运动,它发生于1915至1921年。五四爱国发生于1919年,它是由北京学生发起的,有全国各地学生、教职员、工人、市民...
·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的中西兼融
作者:张岂之/方光华【本文摘自】《中州学刊》(郑州)1999年06期第176~179页【作者简介】张岂之(1927-),男,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方光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内容提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术提出了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但中西学术到底应该如何融合,当时尚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五四运动学术自由与科学标准的提出,为解决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指明了方向。它促进了中国现代人文学术规范和体系的建立。【关键词】五四运动/中西兼融/中国现代学术中图分类号:K261.1文献标识码:A一、学术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学术革命的思潮。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都开始对传统学术展开批评,都提出了对新的学术形态的设想。例如梁启超指出原有的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学术已经不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