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朱棣为何将明朝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4
转发:0
评论:0
朱棣为何将明朝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燕王朱棣登极称帝后,陷入极度恐慌之中,甚至做起百日噩梦。他的夺权,不仅遭到建

  燕王朱棣登极称帝后,陷入极度恐慌之中,甚至做起百日噩梦。他的夺权,不仅遭到建文儒生的抵制,而且遭到建文官员的反抗。
  
  一天,永乐皇帝在南京皇宫迷迷糊糊地做了个白日梦,梦见一个叫景清的人手持宝剑,绕着皇帝宝座跑,想要追杀他。他赶快退避,退得愈快、追得愈快,退得越慢、追得越慢。
  
  景清何许人也?本姓耿,讹姓景,陕西真宁(今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建文帝曾派北平参议景清,从南京到北平,察看燕王府的行动。燕王宴请景清,见他言论明爽,举止清雅,心中大加赞赏。
  
  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夺取皇位后,委任景清,官复原职。景清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八月十五早朝时,怀揣利刃,违制独穿绯(大红色)衣上朝。待朱棣下朝出殿门时,景清突然犯驾,挥起利刃,刺向皇帝(一说被搜出),被御前侍卫擒拿。永乐帝责问,景清答:“欲为故主报仇耳!”且高声谩骂。永乐帝命敲掉他的牙,景清边被敲牙,边破口大骂,口中鲜血喷向朱棣的龙袍。朱棣气急败坏,下令将景清剥皮,揎上草,戴枷锁系在长安门。后朱棣御驾经过长安门,系索忽断,“皮草景清”,趋前数步,状如犯驾。永乐帝大惊,命焚烧之。
  
  随后,永乐帝白天睡觉,梦见景清围绕御座追杀他。惊醒之后,吓出一身冷汗,命诛其族,籍没其乡。永乐帝觉得在南京杀人多、阴气重,实非久留之地。他不愿再以南京为都城,决意迁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
  
  礼部尚书李至刚等,遵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在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十三日,就明朝迁都一事上奏:北平为皇上龙兴之地,请立北平为京都。永乐帝制曰:“可。”明朝决定迁都北平。
  
  然而,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仅仅是因为白天梦见景清犯驾吗?仅仅是因为在南京杀人过多,阴气太重吗?其实如此重大决策,必有更为复杂的考量:
  
  第一,北京是“龙兴之地”,根基稳固。永乐帝认为,北平风水好,成全了他的皇帝梦,而南京有鬼魂犯驾,风水对自己不利。朱棣在北平经营20多年,基础深厚,而南京则遍布前朝遗民,人心不稳,所以,还是回大本营北平为好。
  
  第二,北京是雄险之区,位置重要。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当时的故元势力,“控弦之士,不下百万”,严重威胁明朝北方安全。都城设在北京,“天子守国门”,利于北边防务。
  
  第三,北京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古代交通不便,四方入贡,道里均匀,为联通九州八方,都城位置宜居天下之中。盛明疆土,北到黑龙江入海口和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南达曾母暗沙,北京的地理位置,约略南北居中。那时候没有汽车、飞机、高铁,交通主要靠陆运和水运——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江河,北京则为这条大运河的起点。
  
  第四,北京是帝王之都,积淀丰厚。北京自辽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作为帝都,已绵延400多年。北京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有大气象,有帝王气。
  
  所以,永乐帝迁都北京,从当时或从后来看,都是正确、重大的决策。
  
  定都,对于一个政权、一个君王来说,是一件头等大事。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成了气候,要决定都城,在凤阳、金陵(今南京)、开封、洛阳、西安、北平(今北京)之间犹豫不决。一天,他让群臣写诗表示自己的意见。儒士邓伯言献诗说:“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这诗契合了朱元璋定都金陵的意向。朱元璋在金銮殿上拍案高声朗读这首诗,邓伯言误认为皇帝震怒,自己小命完了,当堂吓得昏死,被抬出东华门时才苏醒过来。
  
  迁都,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历来迁都,都极艰难,前朝经验,历历在目。北魏孝文帝以争战为名,胁迫贵族从大同迁都洛阳;金海陵王也是毁掉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逼迫贵族迁到中都(今北京);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八大贝勒反对,他独自行动,诸贝勒们看老爷子走了,也只好跟着走。
  
  明代奉天殿(太和殿)宝座,是三大殿里地位最尊贵的宝座
  
  从决意迁都北平,到正式定都北京,经过了18年。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朱棣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尔后,朱棣下诏:明年正月初一日,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举行庆贺大典。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开始,北京继元大都之后,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在元、明、清三代,是全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今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永乐皇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有着突出的贡献,却也有着荒唐的故事。着名的有“二吕案”和“殉葬案”。
  
  “二吕案”的缘由,要从权妃说起。永乐帝和他父亲朱元璋一样,都要朝鲜贡献美女。权妃是朝鲜进贡的美女,既“姿质秾粹”,貌美惊人,又“善吹玉箫”,能歌善舞,颇受永乐帝的宠爱,就是去沙漠北征,也带上这位美人。民谚说:“红颜薄命。”这位权妃,永乐十年(1412年),在永乐帝北征凯旋途中,死于山东临城(今枣庄市辖地)。事出突然,议论纷纷。一次吕美人乙与权妃的宫女在吵架中揭短说:吕美人乙因争风吃醋,串通宦官,从银匠家里买了砒霜,研成粉末,放在权妃胡桃茶里,将她毒死。永乐帝得知此情,顿时发怒,将有关宫女、宦官、银匠等处死。最惨的吕美人乙,朱棣命用烙铁烙她,折磨一个月,才将她杀死。这起案件,株连广泛,被杀者有数百人(时北京宫殿尚未建成)。
  
  其实,这是一桩冤案。原来宫里有两位姓吕的美人。两位吕美人乙之间,也互相争风吃醋。后来权妃猝死,那吕美人甲便乘机诬告吕美人乙毒死了权妃,铸了这桩惨案。
  
  后来,吕美人甲和宫人鱼氏内行违规,与宦官私通。朱棣虽有察觉,但因宠爱吕、鱼二人,没有及时处置。当时后宫的宫人,生活寂寞,孤单寡欢,常与宦官相好,譬如一起用餐,一块喝茶,这种特殊关系,称为“对食”。这类情况,比较普遍,并不被认为是乱宫之事,但如果传播开来,毕竟是不体面的。吕、鱼二人知道泄漏后,觉得丢了脸面,竟然惧罪自缢。
  
  吕、鱼二人自杀,事情就闹大了。永乐帝认为坏事都因吕美人甲所起,便把吕美人甲的侍婢都拘来审讯。这些侍婢不胜拷问,便被刑逼乱说,说是要谋杀永乐皇帝。既然刑问出了大逆之罪,一场刑杀大祸,铺天盖地而来。永乐帝愈是滥杀,愈觉得问题严重。彼此揭发,互相牵连,宫内宫外,上上下下,女子连娘家,亲戚连友人,被连坐杀者竟达2800人!
  
  永乐帝晚年,患重风湿症,常卧病不起,精力也不行,虽喜广求美女,却性能力不行。但他还要仿效乃父朱元璋那样多妃多嫔多宫女,经常向朝鲜索要贡女。朱棣从登极后就没有再得子女,其子女都出生于他登极之前。按说,朱棣登极时才42周岁,岁数并不算大。朱棣为了发泄积愤,惩戒后人,让画工把吕美人甲与小宦官相抱的情景画下来。这时的永乐帝,成为一个丧心病态的狂、杀人魔王。每次处死宫人时,他都要“亲临剐之”。有些宫女临刑前,知自己不免一死,便痛骂朱棣道:“自家阳衰,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你自己阳衰,根本不行,我们只有找年少貌美的太监,这有什么罪!
  
  就在永乐帝疯狂杀人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寰宇的大事情。就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中午,一场大雷雨,引发了火灾,将奉天(太和)、华盖(中和)、谨身(保和)三大殿烧毁。经过十几年的兴建,举全国民力,尽国库财力,他刚在正月初一登殿庆贺,时过百天,皇宫大火,遭火焚毁。永乐帝虽对外发布诏书,表示自责,但对内的杀戮,没有停止。
  
  永乐帝的后宫,除“二吕案”外,还有“殉葬案”。
  
  “殉葬案”是残暴的。历史上酋长、帝王死后殉葬,事例之多,不胜枚举。但到了明朝,已经进入十五世纪,竟然还有黑暗的殉葬制。
  
  皇帝死后,妃嫔殉葬。明太祖朱元璋死,有妃嫔14人,俱身殉从葬。如李贤妃聪明俊秀,知书识礼。朱元璋病重,对守护在身旁的李贤妃说:“你十几年来与夕相伴,我实在离不开你。你把两个哥哥唤进宫来,与他们见面,叙兄妹之情。”李贤妃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心里一酸,站起身来,躬身一拜,转身而去。不一会儿,太监奏报:“李娘娘悬梁归西了。”明洪熙帝仅在位一年,死后有四妃从葬。明宣德帝在位10年,死时有十妃从葬。同样,清初努尔哈赤死,有大妃阿巴亥(多尔衮母亲)等三人殉葬。明清皇帝死后妃嫔殉葬,最为残酷的是永乐帝。
  
  30多位妃嫔、宫女等,临死之前,被集合在乾清门内庭院的案桌前,已摆好了送行宴席,被赏一顿酒饭;尔后,被引向停放大行皇帝梓宫(棺椁)的乾清宫内,立在案旁啜泣。这时大堂已安设许多小木床,殉葬的宫人,在床上立着,放声大哭,声震殿堂。她们被迫把头伸进吊好的绳套里,站在旁边的宦官将床一撤,这些宫人便“升天了”!就连最受宠爱的韩氏和崔氏也在其中。韩氏临死前,呼喊着自己的乳母说:“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喊声未绝,床已撤去。殉葬者家属被称为“朝天女户”,受到优恤,父兄升官,辈辈世袭。殉葬者也会得到好听的谥号,并被葬入皇陵,但这无法掩盖殉葬制度对生命的野蛮绞杀。明初宫人殉葬的制度,直到明英宗遗诏中才被废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成祖朱棣为何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
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三代明成祖(十三陵长陵埋的那个皇帝)时,把朝廷搬到北京来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他当时为什么非迁都不可?前面讲到,明太祖的军队打到北京以后,元顺帝跑掉了,元朝失去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尽管如此,元顺帝的军事力量、政治机构都还存在。因此,他经常派遣军队往南打,要收复失地。他认为这个地方是他的,他们已经统治了八九十年。而当时明朝的都城是在南京。为了抵抗蒙古的进攻,明太祖只好把他的许多儿子封在长城一线作塞王。可是现在情况变了,明成祖自己跑到南京去了;此外,原来封在热河的亲王叫宁王,宁王部下有大量蒙古骑兵。明成祖南下争夺帝位之前,先到热河,见到宁王就绑票,把宁王部下的蒙古骑兵都带过来了。他利用这些蒙古骑兵作为自己的军事主力,向南进攻取得了胜利。从此之后,他就不放宁王回热河,而把他封到江西去。这样一来,在长城以北原来可以抵抗蒙古军进攻的力量便没有了。网络配图原来他自...
· 揭秘:明成祖朱棣为何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
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三代明成祖(十三陵长陵埋的那个皇帝)时,把朝廷搬到北京来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他当时为什么非迁都不可?图片来源于网络前面讲到,明太祖的军队打到北京以后,元顺帝跑掉了,元朝失去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尽管如此,元顺帝的军事力量、政治机构都还存在。因此,他经常派遣军队往南打,要收复失地。他认为这个地方是他的,他们已经统治了八九十年。而当时明朝的都城是在南京。为了抵抗蒙古的进攻,明太祖只好把他的许多儿子封在长城一线作塞王。可是现在情况变了,明成祖自己跑到南京去了;此外,原来封在热河的亲王叫宁王,宁王部下有大量蒙古骑兵。明成祖南下争夺帝位之前,先到热河,见到宁王就绑票,把宁王部下的蒙古骑兵都带过来了。他利用这些蒙古骑兵作为自己的军事主力,向南进攻取得了胜利。从此之后,他就不放宁王回热河,而把他封到江西去。这样一来,在长城以北原来可以抵抗蒙古军进攻的力量便没有了。原...
· 明朝都城为何迁到北京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还不知道:明朝都城为何迁到北京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元末天下大乱,参加起义军,最后成为一代豪杰,代替蒙古人坐了天下。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朱元璋在权衡之下,选择了自己的起家之地应天府(今南京)作为大明的国都。后来我们知道随着朱元璋的驾崩,他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辈们,而是选择了已经早他之前去世的太子,朱标的儿子,也就是朱允炆继承了大统。对于能力,魄力,胆识各方面都像他的朱棣却与皇位无缘。这本身就让朱棣这个皇叔心里不平衡,一直想找个机会代替自己的侄子。后来随着建文帝上台没多久,听身边的近臣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决定削藩。这个时候朱棣就以自己侄儿身边有小人奸臣在挑拨皇亲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以清君侧的名义,起了兵反了朝廷,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后来朱棣成了最后的大赢家,也就是后来我们所属知的明成祖朱棣。著名的郑和下西洋,还有耗全国之力编著的《永乐大典》,也是在他手下...
· 明朝迁都北京后,原来的都城南京地位怎么样
明朝276年间,南京的地位非常特殊。说特殊,因为南京是明朝的定鼎之地,朱元璋坐镇南京四十年(含称帝前),统一天下。但因为北元威胁太大,明成祖朱棣把国都迁到北京。朱棣的政治根本在北平,在南京,他不怎么得人心。所以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诏升北平为北京,为迁都做准备。此时的北京还不是正式国都,只称“行在”,毕竟北京还要大规模修建皇宫。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初,一切准备就绪后,朱棣这才正式定北京为国都(京师),原国都南京降为留都。留都的级别要比陪都高,打个不那么形象的比喻,陪都是妾,留都是前妻。朱棣不喜欢住南京,但南京是他父亲朱元璋打天下的地方,孝陵还在。这一点,决定了南京不再是国都,政治地位也不会低。原国都南京的所有政治机构,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尚书、侍郎一个不少。当然,南京六部尚书是没什么权力的,要么是从北京六部退下来养老的,要么是失败下放的。当时有...
· 辽国共设五个都城,南京是今天的北京
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即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上京城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建国修建皇都。会同元年(938),辽太宗名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辽太祖命蓟州汉人康默记董理修建,一百天建成。城墙高两丈,幅员广二十七里。城北是皇城,墙高三丈。皇宫南门为承天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南是汉城,有市肆交易。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东京在今辽宁辽阳。天显三年(928),辽太宗迁渤海居民于东平郡,升号南京。辽太祖神册六年(931年),废东丹国,于南京设中台省。会同元年(938),原南京改称东京辽阳府。城高两丈,幅员三十里。宫城在城东北隅,城高三丈。南部外城为汉城,有南市、北市贸易。城内居民多为渤海人和汉人。南京析津府(北京市)南京在今北京市西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