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考试防作弊竟然要“裸检”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6
转发:0
评论:0
古代考试防作弊竟然要“裸检”,其实,古代没有高考的说法,但大家都把科举看成是古代的高考。科举比现在的高考难

  其实,古代没有高考的说法,但大家都把科举看成是古代的高考。科举比现在的高考难考,考中了就能做官,考场后面就是官场,还有“榜下捉婿”的艳遇。不像现在的高考,即便考中了状元,也要再读上几年书,毕业了不要说做官,如果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该谢天谢地了。
  
  古代考生常用的作弊手段——“怀挟”
  
  因为科举及第相当诱人,有前程,有美女,考生自然会想着法子提高成绩。为此,会不顾名节和为学之尊,而去作弊,投门子,通关节,行贿考官。朝廷当然不能不管,为严肃考纪、维持公平,保证公正,常会出台严厉的反作弊反行贿规定。进考场前对考生进行搜检,就是其中的一招。

  现代高考已无搜身检查的制度,仅有监考老师会在考场上提醒一下——“请注意啊,如果哪位考生身边有书本、资料等物品,请交出,放到前面来!”在古代,参加考试可不是说说就能了事的,要进行多方面、详细的查检,搜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为什么要搜身?因为古代考生作弊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夹带参考材料进考场。一旦材料带进去了,事情也就OK了。因为过去考场不是一个大房间,而是“考舍”,是个小单人间。时间短的要在里面呆上几天,长的甚至个把月,连大都必须在里面解决,是不能外出找茅房的,所以在里面翻书作弊也是方便的。

  夹带,又叫“怀挟”。顾名思义,就是将有关考试资料暗藏在身上,带入考场。怀挟的手法也是五花八门,或藏于笔管,或置于砚底,或放于夹层鞋底,你能想到的夹带手段,你想不到的夹带手段,考生都能想出来。可以说,在没有现代探测仪器的古代,这样的作弊手段是防不胜防。

  早期的科举考试并不禁止怀挟。在科举广泛开展的大唐王朝,当时便允许考生夹带书本和其它物品。由于夹带对所有考生来说并不公平,社会和有识之士对此反应强烈。于是到五代时,便开始禁止夹带资料入场,并形成书面规定。

  此后制止考生怀挟,便成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常规制度,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反怀挟手段。

  宋代考生入场如机场安检——搜身

  科举到宋代已成为社会公认的选拔人才的最佳手段,而且,科举有利于调和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朝廷因此也格外重视科举,与此相对应的是,防止作弊的措施也很严格。

  宋初,考生在朝廷诗赋考试时还允许带《切韵》、《玉篇》这些通行用工具书,但随着考试腐败现象的日益突出,到宋真宗赵恒当皇帝时,这规矩改了,规定,举人除书案外,不许将其它物品带入考场,连茶厨、蜡烛都被禁止,考生入场前朝廷检查,还会由监门官进入一番搜身检查。

  考生一旦被发现怀挟书册,会立即被揪出考场,并不能参加下一次的科举考试,有的考生甚至被停考数次。搜查时,监门官执行的是全身搜查,会将考生全身搜摸一通,如机场安检一样,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

  但到后期,搜身检查夹带已成为一种摆设,怀挟之风开始蔓延。据《宋会要辑稿·选举》记载,到南宋时,进考场情况更糟,没有考生不夹带资料入场的,当时的情况是,“蝇书满庭”。“蝇书”,是考试作弊的一种工具书,很小,易于夹带,且不容易被发现,考生带进去也不会感到后怕。

  宋代的高考搜检查制度什么到后来成为形式?这可能与中央官员的腐败有直接关系,连苏东坡这样还算正直文人,都曾做过故意泄露试题的事情。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戊辰科,试题是一道议论文,题目叫《扬雄优于刘向论》。身为对国家选拔人才负责的贡举,苏东坡竟然把论文试题亲自送到自己得意门李廌的住处,但弄巧成拙,刚好李廌不在,试题后让的儿子章援得到了。结果私心的苏东坡不明真相,轻易判章援的卷子为第一名。此事后来成了科举场上的一大丑闻。

  另外,宋代搜检制度名存实亡,还与监门官的素质和执法态度有关。宋代负责搜检的监门官就是一般的官吏,比较随便,有的甚至是临时找来的,难免在搜检过程中被考生拉下水,自己屁股不干净了,搜检自然就成了形式。

  金国考生入场前要澡澡——裸检

  监门官自身存在的问题相当明显,后来对监门官的要求也严了。执行搜查的人的身份开始很大的变化,调派部队士兵执行考生入场前的搜检工作,以提高考试的严肃性,军人由此成了监门官。

  金国便曾这样做过,抽调士兵来搜检考生的士兵全副武装,被允许带着武器——弓箭上岗。金国的科举考试纪律很严,现代的高考一般是30名考生一个考场,2名监考老师,平均每15名考生划1个监考老师。金国时的监考老师大大增加,一般是4名考生就有设1名监考老师。在汉族进士考试时,则是1名考生有1名监考老师,在外面巡检的人员还不算。

  应该注意的是,参与考生搜检和监考的士兵,也不是谁都可以。被抽调的基本条件是,“不识字”,这样,可以避免监考老师与考生串通,引发新的科举腐败。

  金国对考生搜身是什么样子?从《金史·选举志》(卷51)的记载来看,与搜检犯罪没有什么两样。检查时考生要主动把衣服解开,露出身子。还要把束紧的长发放下来,看头发结内是否藏有“蝇书”一类的作弊工具。甚至连鼻孔、耳朵也不放过,要扒开看看。《金史》的说法是,“解发袒衣,索及耳鼻”。

  因为检查太过分了,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有大臣对这样的搜身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在众目之下,如检查盗贼一般对待识文开字的考生,是相当不文明的,是失礼的表现。但入场前总不能不检查吧,于有臣僚建议,让考生“沐浴更衣”。沐浴时,考生要脱光自己的衣服,一丝不挂,然后换上官方为每一位考生准备的统一服装,然后才能进入考场。这事实上是一种考前“裸检”制度,金国在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公元1189年)便曾进行过试验,得到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冯成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自从有了考试,也就有了作弊。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开创于隋朝,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历时一千三百余年。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考试制度,其重要性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科举考试的成功,意味着拿到了通往官场的火车票。为了拿到这张火车票,有的人寒窗苦读,期望以真才实学取得;有的人则另辟,处心积虑修炼作弊之法,作弊便应运而生,各种作弊的方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网络配图作弊的手段考试作弊在中国可谓古已有之,作弊的种类有很多种,方法也千奇百怪,有结朋、行卷、怀藏、代笔、授义、继烛、飞鸽传书等十多种,掇其要者,可归类为三大类:请托、替考和夹带。历朝历代中最常见的作弊方法就是请托,即通过关系,贿买考官,打通关节,以谋求录取。具体方法有探题、关节和偷改。探题即考前探知试题,通过贿买考官,考官在科考前事先向考生泄露试题。关节,即俗称的“做暗号”。考生在卷子中设定特殊...
· 冯成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自从有了考试,也就有了作弊。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开创于隋朝,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历时一千三百余年。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考试制度,其重要性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科举考试的成功,意味着拿到了通往官场的火车票。为了拿到这张火车票,有的人寒窗苦读,期望以真才实学取得;有的人则另辟,处心积虑修炼作弊之法,作弊便应运而生,各种作弊的方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作弊的手段考试作弊在中国可谓古已有之,作弊的种类有很多种,方法也千奇百怪,有结朋、行卷、怀藏、代笔、授义、继烛、飞鸽传书等十多种,掇其要者,可归类为三大类:请托、替考和夹带。历朝历代中最常见的作弊方法就是请托,即通过关系,贿买考官,打通关节,以谋求录取。具体方法有探题、关节和偷改。探题即考前探知试题,通过贿买考官,考官在科考前事先向考生泄露试题。关节,即俗称的“做暗号”。考生在卷子中设定特殊标记,“...
· 科举考试作弊:古代科举考试如何处罚作弊考生?
导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了。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真可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古人为顺利地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种种方法不胜枚举。为防止考生偷偷携带数据进入考场,官方专门在每个考场安排一个负责搜身的兵勇。可这样的安排依旧难免产生士兵与考生相互勾结,各取其利的现象。这个时候准考证便应运而生了。在古代,准考证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不准进入。为防止代考者,准考证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面色、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看过,才能进入考场。除了准考证这道防线,考生报考时也有一条可以防止考生作弊的防线。古代科举考试无论贫贱都可以报考,到明清时期则规定娼、优、隶...
· 科举考试:古人是如何严防考生作弊的?
导读: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在报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然而笔试又分好多种,以至于有些人就不得不想办法作弊了。我们来看下古人是如何考试的,他们是如何预防作弊现象的?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八述人生四大得意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时代,各朝各代的读书人都削尖了脑袋参加科举以谋取功名,他们或追求经世济民,或追求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不管初衷是何,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是寒窗苦读的士子们最美好的憧憬和梦想,而科举,如同现代的公考一样,是进入“官途”最重要的桥梁。5月5日,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及知名专栏作家李开周为我们讲述了古代科举考试中鲜为人知的趣事。网络配图考前先看考点,半夜入“鸽笼子”当今临近大考时,像中考、高考、公考等,考生们为了熟悉考场环境,一般会提前一天或半天到达考场体验一番,以消除考试时自身...
· 盘点古代科举作弊招数:如何惩罚考试作弊学生?
古代科举如何惩罚考试作弊学生?五代及宋元时期称为“殿举”、“殿罚”,明清时期称之为罚科,指科举时代对违规、舞弊或文理纰缪者暂时废止其继续考试资格的一种处分。科举作弊五大招,哪招最有用?唐代正值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科举考试处于逐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纵观唐代科场现的作弊现象林林总总,令人震惊,与此相适应,唐代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杜绝科场作弊。【作弊手段一:大腕儿威胁主考官】在唐代科举考试中,一些达官显宦往往出自私利从中进行干预,影响了正常的科举考试秩序。唐玄宗时宠臣外戚杨国忠之子杨暄“学业荒陋”是朝野皆知的事实,参加明经考试理所当然在被“黜落”之列。但是“恃势倨贵”的杨国忠并不甘心,他对知贡举者达奚珣进行迫胁。慑于杨国忠的淫威,达氏不但不敢按实际水平判杨暄名落孙山,而且定其为上第。这成为唐代科场考试中的一桩丑闻。实际上,在唐代进士等科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内定名单乃至名次的现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