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代女人为什么流行离婚?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1
转发:0
评论:0
唐代女人为什么流行离婚?,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抑或是思想文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抑或是思想文化观念,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与此同时,由于北方异族的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经历百年的交融,北方民族重视妇女地位、婚姻自由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代的婚姻观念。因此,从唐朝初年开始,在社会、官方立法、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妇女再婚这一问题显得非常宽容了。

 

  
  

  两汉以来,社会规范中关于妇女再婚的问题已经趋向严格,到了南北朝时期,虽然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是贞节烈女的事迹还是被大力地提倡。而唐代时期,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被慢慢淡化,处在被社会所忽略的境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还是要把它和中华文明的空前繁盛,全民族自信心的暴涨联系起来。政治统治有了空前绝后的宽容,而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等各方面的制约,要明显地低于其后历代王朝。盛唐时期,妇女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是前朝及后世封建王朝都无法比拟的。


  唐代中前期,女主临朝,参与政事的事情屡见不鲜。高宗后武氏、中宗后韦氏、肃宗后张氏,都是掌握实权、炙手可热的政治女性。尤其是武氏,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称帝后,武则天公开设立“仙鹤阁”,实际和男性皇帝的“三宫六院”性质相同,育有面首三千。

 

  自此,女性的权利被大大地提升了。女性不再是被贬低、被奴役的角色,也不再是被丈夫的奴隶,单纯生孩子的工具,而是在婚姻方面享有空前自由的女性。改嫁、再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据《新唐书·公主传》的记载,唐代中前期的公主中,改嫁的有二十九人之多,其中五人甚至有三次改嫁的历史。著名的襄城公主、太平公主,都曾改嫁过。皇室如此,达官贵人间的婚姻转换更是家常便饭了。被世人熟知的韩愈的女儿都曾改嫁。可见当时,“女无再嫁之文”的古训早已经被人们淡忘了,即使是社会上的那些“主张道德文章”的正统知识分子们也对改嫁一事表默许态度。


  据《旧唐书·列女传》记载:“楚王灵龟妃上官氏,王死,服终,诸兄谓曰:‘妃年尚少,又无所生,改醮异门,礼仪常范。’”这说明当时年轻又无子嗣的孀妇改嫁,是社会的常例,是受到社会道德的宽容的。而“守节”说没准儿才是不正常的。


  以上皆是从“皇亲贵族”的角度分析,那么,民间普通百姓是否在婚姻上也可以“享有皇亲贵族般的自由呢”?


  其实,唐代妇女再婚的现象并不能代表唐代社会的全部,“改嫁、再婚”只是在一部分贵族、皇室间流行的普遍现象。当时社会的主导还是遵行理智的精神,提倡合乎纲常的男女观念,鼓励贞节、守节。


  据张国刚博士对唐代出土墓志的考证,当时相当多的妇女在丈夫死后都选择了寡居而不是再婚。


  在《唐代墓志汇编》、《续编》收录的3000多个墓志中,有混合改嫁史的妇女只占10例,而明确记载妇女坚守贞洁者就达264例之多,其中守寡时间最长的妇女甚至守寡达80年之久。而这些寡妇的命运也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清闲自在。相反的,大多数的寡居妇女要承担起抚育子女、侍奉公婆、安排生计、主持家务等等繁重的责任;也有一部分妇女在丧夫后回到娘家,与父母、兄弟相扶相知地度过余生;没有公婆、子女需要侍奉照料的寡妇,日子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贫穷的她们可能要依靠兄弟的施舍才能生活。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民间的妇女在丧夫后,选择改嫁的很少”。完全自由的婚姻选择只是贵族的游戏,大部分的民间妇女还是受着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很大。

 

  

 

  即使民间有少数寡居妇女改嫁,也确有其迫不得已的原因。从这些寡居妇女的生活经历来看,孩子年幼,本人尚且年轻,不具备担当的能力,所以才选择改嫁,也是无奈之举。


  与此同时,寡妇再嫁也有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因素,比如说有的寡妇无法忍受丧夫后的孤独而选择再嫁,不过,一般的寡居妇女即使再婚,能够允许她们选择的余地也是比较小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我们通过对《太平广记》里的一个故事的阅读,就可见一斑了。


  一个天生生理就有缺陷的58岁老头儿,因为听得江湖医生的劝解,服用了某种药物。由于此药药效惊人,老头儿“忽思人道,累旬力轻健,欲不制,遂娶寡妇曾氏”。只一“遂”字,便向我们透漏出,老头要想结束光棍儿的生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娶一位寡妇,这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一般的寡妇若是选择再婚,其选择余地已经没有多大了的现实。


  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向前转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元气大伤,开始由盛转衰,皇帝相继走马般上任,思想控制反而更甚于从前。公主改嫁、母后临朝等情况都趋于绝迹了。因此,盛唐时期对于女子再婚问题的宽容,是中国法制史和社会习惯史中的特例,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代女人为什么流行离婚?历史上最开放的王朝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抑或是思想文化观念,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与此同时,由于北方异族的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经历百年的交融,北方民族重视妇女地位、婚姻自由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代的婚姻观念。因此,从唐朝初年开始,在社会、官方立法、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妇女再婚这一问题显得非常宽容了。两汉以来,社会规范中关于妇女再婚的问题已经趋向严格,到了南北朝时期,虽然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是贞节烈女的事迹还是被大力地提倡。而唐代时期,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被慢慢淡化,处在被社会所忽略的境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要把它和中华文明的空前繁盛,全民族自信心的暴涨联系起来。政治统治有了空前绝后的宽容,而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等各方面的制约,要明显地低于其后历代王朝。盛唐时期,妇女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是前朝及后世封建王朝都无法比拟的。唐代中前期,女主临朝,参与政...
· 唐代为什么会流行火葬?
在唐代,火葬作为一种丧葬方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纳与流行,而这股趋势的兴起与佛教文化的深入传播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虽然火葬的习俗在边疆少数民族中早已存在,但直到佛教思想传入并逐渐深入人心后,火葬才开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开来。佛教教义中的六道轮回和转世投生观念降低了人们对肉体的关注程度,火葬(佛教术语称为“荼毗”)因此被视为一种洁净且符合教义的丧葬方式。唐代的敦煌,因其地理位置独特,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率先接纳并推行了火葬习俗。随着时间推移,火葬在宋朝时期已普及至全国多地,特别是在河东、江南和福建等地尤为盛行。宋、明两代的统治者不得不制定严格的法规予以限制,并设立了漏泽园、义冢等公益墓地,以解决底层民众因财力匮乏无法购置墓地的问题。这些举措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火葬习俗的广泛流行。研究表明,佛教影响力的增强与火葬习俗的普及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凡佛教兴盛之地,往往也是火葬习俗蔚然成风的区域...
· 唐代离婚书浪漫煽情妻子提出离婚不在少数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献,里边保存着不少唐人的"放妻书"(离婚证书),基本内容如下: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于时某年某月某日某乡谨立此书用词浪漫又煽情有人分析,比起现在离婚的水火不相容,唐代《放妻书》可以说是语气温柔,遣词风雅,好聚好散。...
· 唐代离婚书浪漫煽情妻子提出离婚不在少数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献,里边保存着不少唐人的"放妻书"(离婚证书),基本内容如下: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于时某年某月某日某乡谨立此书用词浪漫又煽情有人分析,比起现在离婚的水火不相容,唐代《放妻书》可以说是语气温柔,遣词风雅,好聚好散。...
· 唐代离婚书浪漫煽情妻子提出离婚不在少数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献,里边保存着不少唐人的"放妻书"(离婚证书),基本内容如下: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于时某年某月某日某乡谨立此书用词浪漫又煽情有人分析,比起现在离婚的水火不相容,唐代《放妻书》可以说是语气温柔,遣词风雅,好聚好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