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除夕守岁诗话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9
转发:0
评论:0
除夕守岁诗话, 除夕守岁是中国人民春节时早就有的一种饶有风趣的习俗,最早是为了驱赶“百鬼”
 

  除夕守岁是中国人民 春节时早就有的一种饶有风趣的习俗,最早是为了驱赶“百鬼”,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驱赶百鬼的含意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了。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梁朝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叉重,为待晓光摧。

  这就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

  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

  寒喧一夜隔,客鬓两年摧。

  则是唐朝诗人李德裕对人们除夕守岁一夜不眠的具体描述。而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一诗,则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大文学家苏东坡所写的“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等著名诗章,则表现了孩子们除夕守岁时的喧闹场面。至于说皇宫之内或一些富贵人家,除夕守岁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华得多。李世民曾以《守岁》为题写有一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朝另一位诗人杜审言也同样写有一首《守岁》诗,把那些达官贵人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有一种“击钟分岁”的守岁习俗,除夕之夜的夜半时分,敲钟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而今天,人们在除夕之夜守岁之时,听着那寒山寺钟声的袅袅余音,无不思念起自己的亲人和远方的朋友,无不沉浸在幸福和欢乐的海洋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除夕守岁诗话
除夕守岁是中国人民春节时早就有的一种饶有风趣的习俗,最早是为了驱赶“百鬼”,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驱赶百鬼的含意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梁朝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叉重,为待晓光摧。这就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喧一夜隔,客鬓两年摧。则是唐朝诗人李德裕对人们除夕守岁一夜不眠的具体描述。而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一诗,则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大文学家苏东...
· 不同年代,地区的传统除夕守岁诗话
除夕守岁是中国人民春节时早就有的一种饶有风趣的习俗,最早是为了驱赶“百鬼”,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驱赶百鬼的含意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梁朝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叉重,为待晓光摧。这就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喧一夜隔,客鬓两年摧。则是唐朝诗人李德裕对人们除夕守岁一夜不眠的具体描述。而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一诗,则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大文学家苏东...
· 除夕为什么要守岁除夕守岁的由来
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有很多习俗,守岁就是其中之一。守岁顾名思义就是从吃年夜饭开始晚上不睡觉,等候新年的到来,那么除夕为什么要守岁呢?除夕的由来关于年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
· 2016年除夕是几月几日?除夕及除夕守岁来历
除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又称大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2016年除夕是2月7日星期日。2016年春节放假安排为:2月7日至13日放假调休。除夕的来历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守岁的来历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
· 吴文化—学人散议—守岁诗话
除夕守岁,是我国传统习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守岁诗篇,如今品赏起来,仍然十分亲切感人。守岁乃“月穷岁尽之日”。晋代周处《风土记》中即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南北朝诗人徐君倩有《共内人夜坐守岁》的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以后,除夕守岁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诗中写道:“寒辞去冬雪,暖节入春风”;杜甫有“守岁何成家,椒盘已颂花”;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反映了思乡之情。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歌哗”,将欢聚守岁的情景刻划得淋漓尽致。他还在《守岁》诗中写道:“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在此强烈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唐代徐振起的“守岁”诗与苏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今夜借年华。”唐代神童诗人史青给皇帝上书说,曹植七步成诗,我五步便可。除夕之夜,皇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